1971年的一天,南京軍區司令部內打來了一通電話。作為南京軍區的一號首長,許世友不慌不忙接起電話,準備開口詢問對方身份。
不成想,許將軍還未開口,電話那頭便傳來了一陣隱隱帶有怒火的急躁之聲:“司令,是你下的命令嗎?不是說那些大米是免費調給我們27軍的嘛,怎么你還派人來要賬來了……?”
面對電話那頭不斷地質問,許世友也急了起來,忙回應稱:“我沒派人去要賬啊!”
聽著許世友的回應,電話那頭卻并沒有打算就此打住,反而更為激動的表示:“不是你干的,還能是誰?我現在不歸南京管了,就來找我要錢了是吧?”
許世友不明所以,只好暫時穩住了作為少將軍長的對方,表示自己立即清查,一定給對方一個交代。
電話中怒問許世友的少將究竟是誰?為何他敢對許世友如此放肆呢?
點個關注,一起了解俠骨少將尤太忠的故事。
怒問許世友
南京軍區上門要賬,少將軍長怒電質問許世友:司令,你下的命令?
許世友作為開國將軍中的佼佼者,素來以脾氣火爆聞名。平日里,往往都是他給別人臉色看,還沒聽說過誰敢給他臉色看的。
但偏偏這位少將軍長就打破了這個慣例,成為了特例。而這位少將,便是中國人民解放軍27軍軍長尤太忠。
27軍作為我軍建軍歷史最為悠久的部隊之一,最早可追溯至抗日戰爭時期。其最早前身,乃是我軍在膠東地區發展出來的地方部隊。別看他們都是地方部隊,可戰斗力卻絲毫不弱。
解放戰爭時期,膠東地方部隊的主力,應中央要求,重新整編前往東北,成為了后來四野41軍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剩余一部分的膠東部隊,則被重新混編,組建華野9縱隊,由許世友任司令。可以說,27軍這支部隊,乃是許世友一手帶出來的“親兒子”。
在許將軍的調教之下,這支由地方部隊組建出的新軍,在與國民黨的斗爭中大放異彩,成為了華野的主力部隊之一。
1949年2月,華野九縱正式改建,成為解放軍第二十七軍,軍長由聶鳳智擔任,歸屬三野九兵團管轄。
此后,27軍南征北戰,先后參加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行動。1950年,27軍更是隨九兵團出征朝鮮,在長津湖地區與美軍王牌陸戰一師交戰,奪取大勝。
朝鮮戰后,27軍回國,納入南京軍區管轄。
從27軍的成軍經歷不難看出,其與許將軍之間的深刻羈絆。可以說這支部隊乃是由他親手建立起來的,是他手下最值得信賴的部隊。
27軍的歷任領導人,也都是許將軍最為信重的部下,是其手下虎將。尤太忠,1958年開始接任27軍副軍長職務,后來升任軍長,與27軍也有著很深厚的感情。
按理說,作為27軍軍長的他,應該對許世友將軍客客氣氣才對。為何他竟然敢于質問許將軍呢?實際上這和南京軍區“要賬”一事有關。
60年代,我國因為發展理念與蘇聯出現偏差,中蘇關系逐漸走向破裂。蘇聯方面抽調重兵于我國北方邊境,是不是制造摩擦事件。
1969年春,蘇聯方面制造“珍寶島事件”,挑起了中蘇邊境摩擦的火化。有感于勢態的惡化,中央軍委不得不抽調一部分軍隊移防北京等地。
27軍作為三野主力之一,被選中為“幸運兒”。其中27軍的一個師被調往北京,拱衛首都之用。不久后,27軍主體也被調往石家莊地區,成為北京軍區的一部分。
也正是因為這次調防,才有了尤太忠怒問許世友之事。因為27軍長期駐守無錫,都是吃大米為生的南方子弟。
一時間調往石家莊,整天啃饅頭,戰士們有些不適應。因為吃飯問題,戰士們的訓練也受到了影響。
為了解決困難,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的尤太忠,不得已找自己的“娘家”南京軍區,調一部分大米,希望讓戰士們逐步改變飲食習慣。
南京軍區后勤部很快便送去了大米,解了尤太忠的燃眉之急。可不久后,他們便找上門,向27軍索要大米的費用。
尤太忠自認27軍與南京關系情同“父子”,哪有“兒子”遇到困難,“老子”幫忙還要錢的。
他心中越想越氣,于是也就有了怒電許將軍的場面。
許世友將軍查明此事后,當即便批評了南京后勤部的干部太過計較,同時向尤太忠致電說明了情況。
當然,尤太忠能夠質問許將軍,除卻27軍與南京軍區的密切關系外,也與他本人的人生經歷和性格有著重要聯系。
共度革命情
南京軍區派人要賬,尤太忠怒問許世友:司令,你下的命令?
尤太忠作為“區區”一開國少將,敢于怒電質問許世友將軍,各種原因十分復雜。除卻本身在這件事上,他占著道理之外,最關鍵的還是他與許將軍之間深厚的情誼,以及他俠肝義膽的品格。
尤太忠出身河南光山縣,與許世友將軍算是半個老鄉。尤將軍家境貧寒,少年時期常以放牛為生。在革命思想的感召之下,1931年年僅13歲的尤太忠,加入工農紅軍,開始投身革命事業。
盡管加入紅軍之時,他還只是個“小鬼”,但卻絲毫沒耽誤他在革命的道路上建功立業。1934年,入伍3年的他便被紅軍任命為排長。也正是在這一年,他成功加入我黨,開始以一位黨員的身份戰斗。
盡管因為家境貧寒,沒讀過什么書,但尤太忠打起仗來卻有些自己的理論。在其革命生涯中,身先士卒、親臨前線指揮是他的基本打仗標準。
也正是這種狠勁兒,讓他成為了許世友眼中的可用之才。
長征開始之時,許世友已經是紅四方面軍的軍級干部,是毫無疑問的高層領導。彼時的尤太忠,不過是個17歲的半大小伙子,擔任31軍某連的指導員。
因為張國燾的野心,四方面軍許多優秀人才,在長征中吃盡了苦頭。在張的錯誤指揮下,尤太忠與戰友們三過草地,與國民黨軍打了好些硬仗。
許多優秀的指戰員,都因為這樣無意義的折騰,犧牲在了長征路上。尤太忠所在的部隊,作為打仗最強的幾個團之一,更是犧牲慘重。
他身邊的戰友換了一茬又一茬,他的職位也越升越高。好不容易走完長征,8萬余眾的四方面軍竟只剩下4萬來人。
這段經歷,成了尤太忠和戰友們永遠的痛,也成為了他們團結一致的紐帶。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紅軍接受國民政府改編組建三個師的主力部隊。原張國燾指揮下的部隊,幾乎都被編入129師。許世友任129師386旅副旅長,尤太忠則就任該旅連指導員職務。
同在一支部隊任職,這兩位老鄉或多或少也有些來往。不過,彼時的尤太忠革命資歷還是太淺,很難在許世友面前說上話。
此后,因為革命分工不同,二人也各奔東西,各自在二野和三野任職。
在劉鄧指揮之下,尤太忠也逐漸成長起來,成為了一員虎將。
在劉鄧千里躍進大別山之際,他為了阻擊敵人,親自前往阻敵一線,時刻關注距自身不足兩里遠的戰場情況。
面對敵人的攻擊,他絲毫沒有慌亂,冷靜地偵察指揮著阻擊部隊。
根據其后來回憶,當天敵人炮彈都已經打到他的指揮所附近,氣浪甚至已經卷走了他的帽子。但他絲毫未受影響,堅決完成了阻擊任務,為劉鄧跨越汝河,挺進大別山提供了機會。
解放戰爭中,為了拿下榆臺,保障二野整體的進攻計劃,他又一次親臨前線指揮。最終,在他的率領下,二野成功拿下榆臺城,可他的右腿卻被敵人打殘。
也正是因為這樣敢打敢拼的作為,他在后來調任27軍之后,許世友對其愛護有加。二人雖然多年未見,但當年共度長征患難的情誼卻更為堅定。
再于南京相逢,也讓二人成為了超遠一般上下級之間關系的好友兄弟。
這種共患難,同坎坷的革命情,正是尤太忠敢于質問許世友將軍的底氣。
而許將軍這位急脾氣,能忍受尤太忠的”犯上”,也是因為他顧念二人的革命之情,同時太了解尤太忠的“俠骨柔情”。
俠骨竹梅香
南京軍區派人要賬,尤太忠怒問許世友:司令,你下的命令?
作為一名頗具個人魅力的開國將領,尤太忠在軍中素有“俠骨”之名。這種往往出現在古人身上的“俠肝義膽”和“不屈傲骨”之詞,用在尤將軍的身上,可謂是十分合適。
他為人處事,多有俠義之風。他的許多老上級,因為某些敏感問題,成為他人眼中的“禁忌”之時,他仍不改態度與之交往。
作為其老上級,王近山便是其中一個例子。作為許世友、尤太忠二人共同的老朋友,王近山在中國革命史上也算是一方人物,其作戰能力在全軍也是鼎鼎有名。
但在建國后,這位中將因為個人感情問題,遭到了中央重責。他不僅被一貶再貶,失去了往日的榮光。他曾經的不少戰友部下,更是對他避之不及,不愿與其解除。
可尤太忠卻頂住壓力,找到許將軍希望幫助王近山。最終,許將軍向主席開口,才將王近山調回南京軍區任副參謀長。
王趕赴南京任職時,不少人仍擔心惹上麻煩,不愿意來接這位老上級。可尤太忠這位沒得到通知的軍長,卻在聽說此事后第一個趕到了火車站等候。
在任職廣州軍區司令之時,中央曾要求廣州軍區排演有關紅軍長征的劇目《北上》。作為當年的親歷者,尤將軍一眼便看出其中情節失真,乃是編造作為。
為了四方面軍無數活著和犧牲官兵的榮譽,尤將軍堅決抵制排演該劇目。軍區政委告誡尤將軍表示,這是中央親自定下來的劇。
然而,尤將軍卻回應稱:“就是天王老子的指示,我也絕對不演,大不了這個司令不干就是了!”
1973年,鄧公再度接到中央命令,準備回國務院參加工作。尤太忠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便趕赴江西,探望自己這位老政委。
盡管彼時鄧公已經再度獲得中央承認,可國內不少人仍舊視其為“走資派”的代表,恨不得與其劃清界限。
鄧公對此事也是心知肚明,一見尤太忠和其他幾位將軍,便有些生氣問道:“你們怎么還敢來?”
面對這隱有怒意的質問,尤將軍只是緩緩回答:“您永遠是我們的老政委!”臨別之際,尤將軍還自掏腰包,買了五條中華煙,送給剛剛獲得解放的鄧公。
1985年,許世友將軍離世,經中央特批允許土葬。中央內部不少人對此頗有微詞,認為這個決定有背“推崇火葬”的國家規定。
許多人盡管沒有表示反對許將軍土葬,但也盡量保持中立態度,不想牽扯其中。尤將軍卻主動攬下許世友將軍后世,派人前往廣西尋找百年楠木。
在花重金購得兩棵上好楠木后,他又將其直運南京,派專人制成棺槨,為許將軍所用。
即便是他本人,在特殊時期成為了“打倒批斗”的目標,他也從未低過頭、彎過腰。面對這樣一位剛毅的將軍,那些素來囂張的年輕人們,也只敢在口頭上討伐,不敢真的對其動手。
1988年,我軍回復軍銜制度,尤將軍以軍紀委第二書記的身份,被授予上將軍銜。10年后,尤太忠將軍于廣州病逝,享年80歲。
尤將軍戎馬半生,一生屹立不倒卻能始終保持著堅毅的品格。他雖是農家貧寒子弟,但縱觀其一生,品格卻香勝竹梅,不愧于“俠骨”之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