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3年8月5日成立,到1935年2月10日在貴州遵義撤編,在短短的532天里,少共國際師共有八位團級主官,分別是第43團團長張頂生,政委劉玉堂;第44團團長朱水清、政委陳中村、孫文采;第45團團長盧子美、政委羅華明。謝明。
這八位主官在當時無疑我軍杰出的戰將,但是經過慘烈的戰爭,他們的結局差別很大,有將軍有鄉長,有病亡有戰死,有著什么樣的傳奇經歷?
43團團長張頂生病亡在長征路上
張頂生,江西興國縣人,1914年出生,16歲加入家鄉赤衛隊,因作戰勇敢,一路從普通戰士升為了赤衛隊長。兩年后赤衛隊被編入了江西省軍區,張頂生被任命為軍區獨立團團長,這年張頂生年僅18歲,是蘇區最年輕的團級干部之一。
1933年,張頂生選入少共國際師,任紅軍43團團長。長征時張頂生率43團團一天急行軍70華里趕到了鎮遠城,一舉殲滅了裝備精良的黔軍第五旅4團“九子槍營”,占領了鎮遠城,立下頭功。1935年2月,張頂生在行軍途中突然患病,不幸離世,年僅21歲。
43團政委劉玉堂1955年授少將
劉玉堂江西興國人,17歲參加了紅軍,在軍委警衛團擔任過通訊員、班長、青年干事等職,參加了蘇區第一第三次的反圍剿戰斗。18歲調到地方工作,先后擔任少共興國、會昌、寧都縣委書記等職。
1933年少共國際師成立后,劉玉堂被調到了43團擔任政委沒過多久就被派去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任少共湘鄂贛省委書記。紅軍主力長征后,劉玉堂留在蘇區開展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劉玉堂擔任湘鄂贛紅軍駐武漢代表,憑借著出色的談判能力,冷靜的政治頭腦,參與和平談判將紅16師改編為新四軍第一團。
解放戰爭時期,劉玉堂歷任西滿軍區安廣縣獨立團團長,吉林軍區政治部直工部部長,東滿軍區兵站部政委,東北野戰軍東線兵團后勤部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戰軍后勤部運輸部副部長。參加了東北解放戰爭和進軍中南的后勤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作為中南軍區后勤部部長的劉玉堂,于1951年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擔任志愿軍后勤運輸部部長,為保障抗美援朝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
1955年,劉玉堂被光榮地授予了少將軍銜。
44團團長朱水清建國后成為大學教員
朱水清,湖南岳陽人,21歲參加平江起義,作戰勇猛,又有頭腦,是紅3軍團里最能打的團長之一。1938年8月少共國際師成立,朱水清被調到44團擔任團長。
長征途中,43團在占領鎮遠后,朱水清領導的44團由施洞出發仙抵翁西,進軍遵義的必行之路施秉,因為43團、44團攻占鎮遠,施秉兩城的作戰行動迅速,敏捷,受到了紅一軍團首長的電令嘉獎。少共國際師撤編后,44團被編入了紅二師,朱水清降為了營長。
抗日戰爭爆發后,朱水清調新四軍工作,擔任新四軍第5師團長,旅政治部副主任等要職。1946年6月,中原突圍戰斗中,朱水清身負重傷、生命垂危,被特批前往晉察冀根據地治病。列車在到達河南新鄉附近時,國民黨軍封鎖了平漢鐵路,大肆搜捕沿線列車的共產黨員。為了躲避搜查,朱水清就近隱藏在焦作云臺山柏壁村休養,從此離開部隊。。
新中國成立后,朱水清在河南焦作工學院擔任政治教員。
44團政委孫文采1955年授少將
孫文采是江西省瑞金大柏地鄉元坑人,出生于1911年。他18歲參加紅軍,22歲成為少共國際師第44團政委。歷任江西游擊隊中隊長,少共國際師44團政委,陜甘寧軍區政治部統戰科科長,八路軍129師工兵營教導員、留守兵團警備第7團政治處主任,冀熱遼軍區第三旅副政委,熱河軍區政治部主任,東北軍區高射炮師政委,遼寧省軍區政治部主任等職。1955年授銜時被授予少將軍銜。
45團團長盧子美長征途中被俘掉隊
盧子美,河南沈丘人,22歲加入馮玉祥西北軍,官至連長,中原大戰后,盧子美所在的部隊被蔣介石改編為26路軍,被調到了江西寧都駐防,被26路軍總參謀長趙博生發展為黨員。
1931年12月,26軍1萬7千多人在寧都起義,盧子美,1933年9月,盧子美調任少共國際師45團團長,并率部參加了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的歷次戰斗。
遵義會議后,盧子美所在的團與紅2師4團合并,原團長耿飚調1師任參謀長,盧子美接任團長,楊成武任政委,該團后來參加了歷史上極其著名的四渡赤水、南渡烏江、搶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等戰斗。
1935年初在奪取瀘定橋后因為戰斗減員,部隊再次改編,盧子美因作戰能力突出,立下大功,升為團長兼參謀長。
1935年7月的一天晚上,部隊在荒郊野外留宿時,盧子美帶了兩個戰士去旁邊的村子里找向導,卻被敵人的便衣隊包圍,突圍后又碰到國民黨軍被俘。
他趁敵人不注意逃脫后找尋紅軍未果,無奈返回家鄉。1938年、1940年、1942年,他先后三次去陜北、大別山和湘西尋找隊伍。但由于日軍封鎖和抗戰期間我軍轉戰頻繁,他始終未能如愿于是他就在家鄉帶領群眾參加革命斗爭,1948年建立鄉政權時,由于盧子美對敵人斗爭堅決,被選為當時的劉堂鄉鄉長。。
1977年,78歲高齡的盧子美在女兒盧湘云的陪伴下,千里迢迢來到了蘭州,找到了時任蘭州軍區政委的肖華同志。經肖華和時任國家民政部顧問的袁血卒證明,1983年9月,盧子美終于恢復了身份,被組織批準為”在鄉紅軍團長”,享受16級待遇。1985年逝世。
45團政委羅華明犧牲在抗日戰場上
羅華明,江西吉水人。又名化明、化民。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工農紅軍。曾任紅一方面軍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政委、少共國際師政治部主任,四十五團團長后改任政委、十三師政委,參加了紅軍歷次反“圍剿”。1934年隨中央紅軍參加長征。后任紅五軍團政治部破壞部部長、中共川陜省委委員。曾獲中央軍委頒發的三等紅星獎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在抗日軍政大學和中央黨校學習。1939年6月,任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教導團政委。1942年9月,任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教導團團長。1943年5月1日,在河北行唐縣反“掃蕩”戰斗中犧牲。
45團政委謝明1955年授少將
謝明,曾用名謝名連,江西于都人,1929年參加紅軍,曾任共青團于都縣區委兒童局書記,共青團區委書記,少共國際師第45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地方工作科科長,紅1軍團政治部巡視員。
抗日戰爭時期,謝明任八路軍總部特務團政治處民運股股長,晉察冀軍區第2支隊6大隊政治處主任,5大隊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第4團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解放戰爭時期,謝明任熱河軍區政治部主任,熱西軍分區司令員、政治委員兼熱西地委書記,熱河軍區獨立師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第22師政治委員,解放軍第45軍第133師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軍政治委員,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政治委員,軍政大學副政治委員,政治學院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44團政委陳中村
在民建貴州省委員會網站刊登的《少共國際師:短暫而光輝》一文中,還提到44團有一位政委陳中村,但筆者查詢多日均未查到相關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