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軍先后取得三大戰役的勝利后,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基本被消滅殆盡,還有渡江戰役的勝利,更進一步消滅了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
這時的國民黨就在加快往臺灣的撤退路程。
雖然一路連逃帶抓,又讓國民黨軍得到了一定的補充,但與巔峰時期相比,可謂是天壤之別。
據說,跑到臺灣之后國軍仍號稱80萬,可實際上并沒有這么多人,陸軍約有20個軍的編制,可戰人員不過三四十萬人。
那么,這20個軍的軍長分別是誰?他們后來又有著怎樣的下場?
第一位是87軍的朱致一,他是黃埔軍校出身,因為有幾個親人都是共產黨員,致使他的升遷歷程不是很順利。
到了1944年才是一個團長,也是在此時才得到了領兵上戰場的機會。
不過他不愧是黃埔出身,第一戰的戰果還是頗為不錯的,在參與滇西緬北反攻作戰時,率領部隊消滅了不少日寇。
而他也是國軍之中為數不多,能從解放軍手中占得一絲便宜的國軍將領。
1949年11月,我后續部隊開始接連登陸海南島,其中一支隊伍的登陸地點被朱致一發現,遭到了他的突襲。
盡管最后還是登島成功了,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
之后,朱致一又調任國民黨臺灣黨部負責人,一干就是長達二十年,最后在臺灣去世。
第二位則是96軍的周兆龍。
他的履歷極其優秀,雖不是出身黃埔,卻經歷了北伐戰爭,戰斗經驗非常地豐富,抗戰時期就已擔任了師長一職。
因為不是國軍嫡系,致使他在國軍中避免不了猜忌,抗戰結束后得到了一個警備總隊長的閑職。
后來國軍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才選擇重新起用了周兆龍,任96軍軍長。
但他也沒有逃過被我軍徹底擊敗的下場,最后在臺灣度過了余生。
第三位是臺灣新編80軍軍長唐守治。
唐守治
與以上兩位相比,他的戰績足以稱得上“豪華”,是妥妥的抗戰名將。
1944年,唐守治所部被編入遠征軍,開赴緬甸與日寇作戰。
盡管此時日本早已是日暮西山,但這里的日寇卻是妥妥的老兵,不遜色昔日的甲種師團。
唐守治能與這樣的日寇部隊交戰,并屢屢勝之,可見其作戰能力。
同時在解放戰爭中,他指揮國軍在四平戰役中對我軍予以重創。
之后他就沒有亮眼的戰績,因為遭受排擠,不得不退到二線,最后在臺灣領了陸軍副司令一職。
第四位則是67軍軍長劉廉一,黃埔出身,隸屬于陳誠派系。
因為擔任的多是后方的參謀、科長、處長一職,戰場經驗實際上并不多。
1949年,在國軍屢遭慘敗的情況下,他被臨時當作“救火隊長”,率領剛剛組建的第67軍才匆匆奔赴了戰場。
劉廉一
盡管裝備精良,也屬于是國軍中的精銳,但士兵大多都是新兵蛋子,基本都是第一次上戰場。
其結果自然是被我軍一觸即潰,損失過半。
不過他還是率領殘部守住了登步島,讓其軍事生涯才好看了那么一點,最后在美國病逝。
第五位則是第64軍的軍長容有略,資歷很高,是黃埔一期。
他也是一位抗戰名將,曾參與了著名的衡陽保衛戰。
此戰他率領190師守衛衡陽誓死不退,配合友軍與日寇鏖戰長達47天之久,殲滅了大量日軍,是國軍在全面抗戰中,實現以少勝多的經典一戰。
而由他所治下的64軍,也以戰斗力強而出名,曾在淮海戰役中讓我軍吃了不少苦頭,最后在臺灣去世。
第六位則是第63軍軍長莫福如。
他是大名鼎鼎的張發奎的親兵,出生黃埔軍校,因作戰勇猛而出名,有著“猛營長”的稱號。
張發奎
不過他的巔峰期也就是到此戛然而止了,因長期受到排擠,始終沒有親臨一線的機會,直到1950年春才再度出山。
這時哪怕是韓信在世,也根本無法扭轉大局,其部在海南島被我軍殲滅大半,最后只率領兩千多人灰溜溜地撤退到了臺灣。
莫福如
第七位是第62軍軍長張光瓊。
雖然從小就心懷大志,內心深處有著匡扶國家的夢想,也遇到了人生中的幾個伯樂,可他卻屬于國軍中的那批長期郁郁不得志的人。
盡管在抗戰中也打過了一些漂亮仗,可功勞卻都被其他人搶走了,就連軍職也遲遲未能得到晉升,反而是反向發展。
抗戰時還領正師職,解放戰爭時期卻成為了副師長。
1949年重新被啟用,可此時的局勢早已是無力回天,心中起義想法,卻因為提前泄露的消息,不得不為之放棄。
因為害怕遭到特務的迫害,在解放海南島的前夕選擇了逃離,最后在巴西病逝。
第八位是第54軍軍長闕漢騫。
闕漢騫的從軍歷程有些巧合,他早期的夢想是希望能成為一名律師,希望依法治國來為國家作出貢獻。
可有時候就是這般的機緣巧合,因為沒錢讀不起律師學院,這才選擇了報考黃埔軍校。
可就是這一個“錯誤”的選擇,反而使他成為了一代抗戰名將。
粵北大捷
他在抗戰中打了許多個大勝仗,如粵北大捷、昆侖關大捷等,其最著名的戰斗還要莫過于主攻高黎貢山的機會。
他率領54軍強渡怒江,雖然日寇占盡了地形方面的優勢,可為了徹底殲滅這股日寇,他視死如歸,身為軍長卻承擔了沖鋒隊長一職,親自率領部隊發起沖鋒。
闕漢騫
歷經長達一個月的艱苦鏖戰,終于完成了戰斗任務。
在解放戰爭時期,他雖然率部與我軍頻頻交手,盡管未能取得大勝,但我軍卻也奈何他不得,最后還是因為友軍的潰敗這才拖累了自己,不得不撤往舟山,最后在臺灣病逝。
第九位則是第52軍軍長劉玉章,出身黃埔軍校,自幼練武,是國軍中少有的武術高手。
他屬于是守城之將,而不是攻城之將,由他所負責的陣地,敵人將很難攻破。
如著名的臺兒莊戰役,他參與了保定城的防御任務,利用守城之勢多次擊潰了來犯的日軍。
甚至還能分出一些兵力去救援被日寇圍困的友軍,可見其軍事造詣。
真正讓其聲名大噪還要屬于上海的月浦防守,他率領52軍臨時修筑了大量的地堡。
使得我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才徹底將這里占領,最終還是受局勢所迫,不得不撤退到舟山。
如果劉玉章與我軍一支部隊大戰一場的話,雙方兵力相當,我軍負責進攻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外力干涉,我軍恐怕還真的不能徹底擊敗他。最后在臺灣病逝。
第十位則是第50軍軍長胡家驥,出身黃埔,以敢打善戰而出名,是國軍中有名的瘋子,打起仗來一昧的往前沖,根本不顧及自身的安全。
如在淞滬會戰,他率領一個營向匯山碼頭攻去,身中五彈,仍堅持到了戰斗結束。
還有1944年攻打龍陵的戰斗,他在都帥軍沖鋒,歷經四個小時的激戰,成功完成了戰斗任務。
可他最后仍逃不過被我軍擊潰的命運,最后選擇了離開了國軍,晚年在香港度過。
高吉人
剩下的六位分別是39軍軍長程鵬、23軍軍長劉仲荻、19軍軍長劉云瀚、18軍軍長高魁元、6軍軍長戴樸、5軍軍長高吉人,他們都在臺灣度過了自己的余生。
最后四位有些特殊,是薛家四兄弟。
4軍軍長薛仲述,以及其他薛家三兄弟長兄薛岳、三弟薛仲述、四弟薛叔達和五弟薛季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