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法官,感謝您耐心傾聽,要不是您,我和姐姐之間可能因此生了嫌隙,是您幫我們解開了心結。”王阿婆(化名)和她的妹妹緊緊握著我的手,塞了一面錦旗,連聲道著感謝。
與當事人道過珍重后,回想起那起不尋常的遺產繼承糾紛,幸虧審判“慢下來”了,讓姐妹倆感情“好起來”了。
與多數繼承案件一家人在法庭爭論不休的場面截然不同,開庭的那天,兩位老人相互攙扶著走進法庭,手里拿著泛黃的公證遺囑……
王家兩姐妹,姐姐年過古稀,妹妹年過花甲,為了將母親、兄長生前遺囑留下的一套房產辦理繼承過戶手續,這才來到法院訴訟。
我看到案卷之初,以為這將是一起審理起來十分順暢的繼承案件。雖然王家五個法定繼承人都有各自的想法,但是根據公證遺囑的內容,房產留給兩姐妹是較為明確的,爭取盡快審結,方便兩姐妹拿著法律文書去辦理過戶手續。沒想到,案件推進過程中,兩姐妹之間生了嫌隙……
兩姐妹竟然為了讓對方得到房產份額而吵了起來。
庭審中,妹妹主動換位思考,她表示這么多年來有一份隱隱的歉疚總在心頭揮之不去,當年是姐姐照顧父母多一些,承擔了主要的贍養義務,理應多分,考慮再三決定放棄繼承,將房產份額都留給姐姐。
本該是坦白心跡而令人動容的一段話,可姐姐聽起來卻感到變了味。
“那你就把轉讓、過戶、稅費的一系列事情都留給我一個人了?什么都不管了?”姐姐當即就微微惱怒,提高了音量。
原來,姐姐誤以為是妹妹嫌后續麻煩事多,想把“一爛攤子事”都留給自己,自己年紀大了,也不缺這份房產保障。
兩姐妹互不相讓,一氣之下,都表示放棄遺產繼承。
如果兩姐妹都放棄繼承,那么這套房產將按照法定繼承,在法定繼承人之間分配。置親人遺囑于不顧,這難道是她們愿意看到的局面嗎?
此時,我意識到不能簡單粗暴地依照兩姐妹的意思表示速判速決,倘若直接一紙判決,將由遺囑繼承轉為法定繼承,事后兩姐妹可能都會后悔,也沒有辦法挽救了,畢竟覆水難收。
多年的案件審理經驗告訴我,不是所有的案件都是審理推進得越快越好,也要適當地“慢”下來,給當事人調整情緒、思考回旋的余地。這本案卷就靜靜地躺在窗臺上兩個星期……期間,我多次與姐妹二人“背靠背”交流,耐心傾聽她們訴說,不斷去感受、體會她們復雜的心境,以尋求和諧圓滿的最優解。
“這畢竟是父母留下來的一份家產,遺囑繼承也是幫助逝者完成生前心愿,望逝者安息,生者順遂。”我像一位老朋友一樣勸慰她們,試圖慢慢解開她們的心結。“既然如此,不妨就按照遺囑,既不多拿多占,也共同承擔后續事務,這不僅僅是財產的流轉,更是愛的延續。”
最終,兩姐妹消除了此前的誤解,再次一起來到法庭,表達了接受遺囑繼承的意愿,案件順理成章地按照遺囑內容,判決明確兩姐妹各繼承二分之一的產權份額,共同承擔辦理房產過戶產生的相關費用。
在家事糾紛的法庭里,我看到的是盼望養兒防老的失落父母,是婚姻中彼此折磨的夫妻,是為了一紙遺囑大打出手的兄弟姐妹,是家庭里備受冷落的孩子……爭吵的內容看似是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小事”,卻可能撥動著每位當事人最敏感的神經、牽動著每位當事人最深厚的情感。
“清官難斷家務事”,道出了家事法官的不容易,也考驗著每位法官的耐心與愛心、智慧和勇氣。
這么多年來,我認識到對于家事糾紛的審理,不僅要做到案結事了,還需要法官“走心”,解開當事人“心結”,尋求當事人“真意”。要以“審案件,更審內心;化糾紛,更化困境”的態度,俯下身傾聽、慢下來思考,把“修復”和“治愈”放在首位,妥善處理每一起家事糾紛。
在日復一日的家長里短中“慢下來”去抽絲剝繭,用融理入情、融情于法的工作方法去守護萬家團圓,我們步履不停……
供稿 |審判監督庭
文字|張弘、朱曉睿
部分配圖來源網絡
聲明|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法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