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勝利后,美韓軍隊后撤到了三八線,企圖利用既設陣地組織防御,爭取時間重整軍隊,然后再圖北犯。志愿軍決定發起第三次戰役,突破三八線,并相機占領漢城。
此次戰役,志愿軍總計有6個軍18個師連同支援部隊約23萬人,另有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9個師約7萬人參戰,我方總兵力約30萬人。
美韓等聯軍方面,前線兵力有13個師另3個旅,總計約20余萬人。
在兵力數量對比上,我方只有1.5比1的優勢,而美國聯軍方面有絕對的??諆瀯莺偷孛婊鹆?、后勤優勢。
盡管其士氣當時很低,但雙方物質力量之間的差距巨大。
而我軍進攻的主力還是原西線的6個軍,連續戰斗兩個月時間已相當疲勞,戰線極大拉長后,后勤壓力也十分巨大。
在這種狀況下,組織進攻作戰的難度,顯然是非常大的。
當時志愿軍參戰的6個軍里,第38軍、第39軍、第40軍都是我軍的頭等主力部隊,刀尖中的刀尖;
第42軍原本并非主力,但入朝后表現不錯;第50軍和第66軍,則更不是主力部隊,甚至不在原定的入朝部隊序列內,只是后來由于戰況需要緊急入朝,因為準備不充分所以初期表現不理想,但都憋著一口氣要打翻身仗。
因此,盡管存在萬千困難,志愿軍還是決定于1950年12月31日發起第三次戰役。
此時,美國聯軍的部署是以韓軍擺在第一線,美英軍在二線機動。
韓軍戰斗力總體雖低,但不是所有部隊都沒有戰力,如白善燁的第1師團還是可以打一打的。當時一般都是韓軍配屬給美軍,而這個韓軍第1師團則是美軍的坦克和炮兵要配屬給它,其特殊性可見一斑。
同時,韓軍自己也是美式裝備,其與正牌美軍的裝備差別僅限于重武器的配備數量;但盡管如此,韓軍裝備美械的質量、數量,還是要高于先前咱們國內戰場上打的美械蔣軍。
而且韓軍第1師團此時據臨津江而守,我軍還要渡江攻擊,作戰難度顯然更大。
不過在韓軍第1師團對面的是“老對手”第39軍,當初第一次戰役云山之戰時,第39軍本來是要吃這個第1師團的。結果白善燁算是個老狐貍,看到情形不對,令所屬美韓炮兵瘋狂發射炮彈奪路而逃,而讓美軍騎兵第1師前來補位的“友軍”成了替死鬼。
這次再碰上第39軍,尤其是該軍頭號主力師——第116師,咱們可就不客氣了。
第116師,軍史最早可追溯到1932年在西北組建的紅26軍部隊,隨后在紅軍時期和抗戰時期轉戰南北戰績頗多,到解放戰爭時期則為大名鼎鼎的東野5師,該師曾有如下評價:
系東北部隊之最有朝氣的一個師,突擊力最強,進步快,戰斗經驗豐富,攻防兼備,能猛打、猛沖、猛追,三猛稱著;善于運動野戰,攻堅力亦很頑強,為東北部隊中之頭等主力師。
全軍統一番號后,原東野第2縱隊改為第39軍,第5師改為第116師。
在志愿軍入朝時,第39軍為主力軍之一,首戰云山力殲美軍,其中第116師的突擊戰功最大;第二次戰役時,第116師迫降美軍第25師黑人連,并收復平壤。
待到第三次戰役時,第116師的任務是突破臨津江,該師對面守軍為韓軍第1師團,本部及加強有3個炮兵營(105毫米榴彈炮以上),構筑有縱深9公里的三道防御陣地,并形成了完整的工事障礙和火力配系。
(注:第39軍原計劃由第116師和第117師并肩突破,第116師根據偵察結果認為兩個師擺在一起,容易受到美軍空炮火力威脅,不如以全部炮火支援第116師突破,所以最后由第116師獨立承擔突破任務)
面對艱巨的任務,第116師該怎么打呢?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攻擊作戰首先要看后勤方面的準備如何。
戰前,第116師調整了全師的武器配置,尤其保證了主攻部隊的武器齊整,并儲備了足量彈藥。
該師重機槍每挺備彈6500發到9750發、輕機槍每挺備彈2500發到3750發、沖鋒槍每支備彈225發、步槍每支備彈100發、手榴彈每人3枚到5枚。
在炮兵火力方面,上級加強給第116師炮兵第26團和炮兵第45團,另外師本身有山炮營。
其中炮兵第26團有2個炮兵營16門75毫米野炮、炮兵第45團有3個炮兵營27門75毫米野炮、師山炮營有9門75毫米山炮、各團步兵炮連和重迫擊炮連總計有步兵炮10門、重迫擊炮8門,以及營連的82毫米/60毫米迫擊炮。
在食物方面,籌措20萬斤糧食以及繳獲的罐頭、壓縮餅干等,第116師要求每人達到四日儲備糧(三熟一生)。后勤要求盡可能保證部隊每天兩餐熱食,進攻前盡可能多喝熱湯以御寒。
為了應對戰斗中的傷亡,主攻團帶500人份戰救藥材,師帶1000人份,每個步兵班指定衛生戰士,營連則調整加強了衛生員。
在做好后勤工作基礎上,第116師進行了高強度的敵前偵察,師長汪洋親自率領師、團干部現地勘察,形成作戰方案。在全師備戰同時,又以一個營在高浪浦里牽制、迷惑敵人,隱蔽我主攻方向。
在偵察過程中,第116師發現臨津江我方一側有大量雨裂溝,經過土工作業后可作為我沖擊部隊的隱蔽部。
因此戰前三天出動全師半數兵力進行工事構筑,在寬2500米,距敵人150到300米距離上構筑了316個掩蔽部、3000多個防炮洞、30多個掘開式炮兵陣地、50多個掩蓋式炮兵陣地、18個營團指揮所。
戰役發起前一天,7個步兵營、6個炮兵營及師、團指揮機構和團屬分隊,總計7500余人進入上述隱蔽陣地,實現了全師建制的敵前隱蔽潛伏。
同時第116師還派出偵察隊,對江水深度、寬度、結冰程度以及道路和地雷分布情況進行探察,排除掉了進攻路線敵軍埋設的160多枚地雷。
另外事先規劃步炮協同方案,師、團均開設步炮聯合觀察所,全師分三個炮群支援渡江。
上述準備工作完成后,第116師的渡江作戰于12月31日16時40分展開。
師、團炮兵首先首先對敵前沿和縱深進行炮擊,隨后團炮兵群直瞄射擊;各步兵突擊連障礙派出組,在煙幕掩護下,加緊排除地雷,第346團一位班長在部隊即將沖鋒的緊要關頭,不惜自身沖入雷區,引爆了最后一片地雷。
至17時,全師炮兵火力急襲開始,3分鐘后炮火延伸壓制敵二線陣地,第116師步兵群展開沖擊。
在今天的我們歡度元旦假期之際,當年第116師的先輩們,就這樣又一次冒著敵軍的炮火踏上了突破征程。
步兵沖擊5分鐘后,左翼第346團的兩個連,順利渡江占領南岸登陸場;11分鐘時,右翼第347團兩個連,也攻占敵前沿陣地。
在解放戰爭中榮立七大功的戰斗英雄王鳳江率突擊排登岸后,全身結冰仍奮勇沖鋒,消滅了敵兩個殘存地堡,接應了后續部隊登岸。
隨著突擊連的登岸得手,后續部隊迅猛跟進,至1951年1月1日6時,第116師經13小時激戰,突進到韓軍縱深15公里,成功完成了臨津江突破任務,當日第39軍主力隨即渡江。
渡江之后,韓軍第1師團急速南竄,師團長白善燁后來在回憶錄中寫道:
我兩眼一片漆黑,感到全身虛脫,不禁問自己:驍勇善戰的第1師團難道就這么被打敗了嗎?第1師團就這么完了嗎?悲憤和羞恥讓我的精神無法振作起來。
我的精神一直恍恍惚惚的,戰爭打響以來,我所帶的部隊從來沒有被打得這么慘,我的自尊心在這一刻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我感到極度的虛脫,甚至連撤退的力氣都沒有了。當與下屬部隊取得聯系時,我居然掛斷了電話,又開始準備下達作戰命令。
當時中國軍隊就要打到師團部了,但我不想后撤,覺得自己應該與師部共存亡。這時美軍顧問團的梅伊上尉跑進來,二話不說抱起我放到吉普車上,使得我在屈辱中撿回一條命。
在白善燁被打得恍惚之際,第116師則繼續突擊,激戰釜谷里殲滅英軍第29旅來復槍團大部,隨后向漢城進發。
在1月4日,該師及第39軍偵察隊、50軍部隊都攻入了漢城。其中第116師348團先遣隊直接進占了李承晚的“總統府”和公館,此時距離第116師的“跨年夜”進攻還不到4天時間。
此前一個月116師攻入平壤,如今又攻入漢城,當時有人就戲稱帶隊的第116師副師長張峰:“朝鮮兩個首都的警備司令都讓你一個人當了”。
在我軍內部,對這次臨津江突破戰的評價很高。第116師師長汪洋將軍在其所著的《十次突擊》中,這次作戰就是其中之一。
陳賡大將則評價此戰“三險三奇”:
一是突破口選得險,但很奇,即敢于把突破口選在臨津江彎向敵方的地段,一反兵家的常規,出其不意而制勝。
二是進攻出發陣地選得險,但很奇,即大膽地把近8000人的進攻部隊和武器提前一天隱蔽在進攻出發陣地上,而沒有被敵人發覺,起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三是炮兵陣地選得險,但很奇,即大膽地把50余門火炮設置在距敵前沿300米處進行直瞄射擊,準確地摧垮了敵人的工事。
劉伯承元帥則評價:39軍這個突破口選得好選得正確,應該打個滿分嘛!
在元旦的喜慶日子里,我們再談第116師突破臨津江之戰,希望大家在享受今日美好生活之時,不要忘了當年踏冰臥雪,打出奇功的那些永遠年輕的先輩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