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初期作戰,由于敵強我弱,我軍的基本戰略戰術是避強擊弱。但粟裕不拘常法,敢于打最強,敢于打最硬,他曾先后4次準備打國民黨軍第一大主力整編第74師。其中兩次真正交手,兩次放棄。
第一次:1946年10月19日至11月1日,粟裕決定在漣水城下,對74師予以殲滅性打擊。
此戰,張靈甫率整編第74師和整編第28師192旅共3萬余人,分三路向漣水城發動進攻。粟裕率華中野戰軍主力共23個團迎敵。這也是粟裕與張靈甫第一次硬碰硬的直面較量。
第一次漣水保衛戰鏖兵14天,戰況十分激烈,最后張靈甫敗走。華中野戰軍共“殲敵9000余人,其中74師6000余人”。
粟裕后來回憶說,當時尚不具備全殲74師的條件。此仗我雖對74師予以沉重打擊,但“華野部隊也付出了傷亡6000多人的代價。特別是第10縱隊司令員謝祥軍光榮犧牲,是一個重大損失”。粟裕認為“漣水保衛戰基本上是一個消耗戰”。(《粟裕傳》第一版,第538頁)顯然,粟裕對這一仗并不十分滿意。
第二次:1946年12月19日,粟裕得悉第74師準備進攻沭陽,決心在運動中將其殲滅。
當時,宿北戰役剛剛結束。據敵情報告:“薛岳令74師及桂系第7軍第171師,將自漣水向北進攻,并限該師23日攻占沭陽”。粟裕對此分析認為:“如果74師按此令北進沭陽,勢必形成孤軍冒進之勢,這樣可利于我就近轉用兵力,將74師在運動中加以殲滅”。
然而,戰場情況不斷變化。張靈甫很敏感,預感戰場情況不對,他怕重蹈宿北戰役戴之奇69師滅亡的覆轍,“直到23日仍在原地未動,并與第7軍、整編第28師相銜接,企圖等待歐震兵團到齊后,再繼續北犯”。
敵變我變。粟裕見最終殲滅74師戰機未現,便報中央軍委:“74師遲援,我決放棄殲擊”。(《粟裕研究文萃》第三集,第179—180頁)
第三次:1947年3月28日,粟裕準備集結5個縱隊于蒙陰東南地區,待機殲滅南線74師。
當時,敵整編第74師、83師占領費縣。粟裕設想以“3個縱隊伸入郯城、馬頭、新安鎮。到新安鎮后向西擴張,占領運河線,造成渡運西進,威脅津浦南段之勢,誘頑74、83兩師南援”。而我主力“5個縱隊集結于蒙陰東南、臨沂西北地區,待機殲滅南線之74、83兩師”。
此戰粟裕計劃“于4月1日開始運動,14日左右才能打響”。(《粟裕文選》第二卷,第286—287頁)
然而,戰場上的博弈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粟裕后來得知,我軍行動與企圖,“江日(3日)即為敵發覺,對我軍部署敵人均很清楚”。(《粟裕文選》第二卷,第288頁)于是,粟裕第三次殲擊74師計劃因“軍機泄露”而放棄。
第四次:1947年5月13日至16日,粟裕“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74師此次終被全殲。
這次殲擊74師,也是最后一次。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孟良崮戰役了。
實際上,打74師也有個陰錯陽差的過程。原本上粟裕5月10日下達的作戰命令是殲滅第7軍和整編第48師,部隊已開始分頭行動。
但5月11日,粟裕得悉74師向我華野指揮部駐地坦埠以南的第9縱隊發動進攻,又通過技術偵察獲悉了敵具體作戰部署。根據敵呈一線密集推進,74師稍形前出的戰場態勢,善于捕捉戰機的粟裕當機立斷,馬上改變原打7軍和48師計劃,決心集中5個主力縱隊,以反突破反包圍戰法挖殲第74師。
這一次,粟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團滅了74師。這很好地印證了那句話:再狡猾的狐貍也斗不過獵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