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傅作義是國軍系統中比較能打的將領,尤其擅長防御作戰和機動突襲。1947年底,傅作義就任華北國軍“剿總”總司令,理論上可指揮華北除閻錫山部之外的所有軍隊。
而在此之前,傅作義擔任張垣綏靖公署主任,主要在察哈爾、綏遠一帶與我軍交戰。
因為華北國軍的主力其實是中央軍系統,所有此時傅作義只能指揮本部及本區的非正規軍,所發揮出的作用并沒有像戰爭初期那么大。
不過此時傅作義掌控了為數不少的保安部隊,為本軍系力量的擴充奠定了基礎。
傅就任華北“剿總”總司令后,傅軍力量在編制和裝備上都有了比較大的發展。
1948年平津戰役前,在華北的傅系正規軍有第35軍、第101軍、第104軍、第105軍的12個師和新編騎兵第4師、整編騎兵第5旅、第11旅、第12旅,共計16個師旅單位(注:新建師和重建師尚不在內)。
另外在綏遠大本營還有一部分留守部隊,不過這一部分不是精銳。
傅作義的精銳部隊以在北平的第35軍為頭號主力,在懷來的第104軍為第二主力,在張家口的第105軍為第三主力,以在北平的101軍為最次。另外,傅的幾個騎兵師/旅也有一定戰斗力。
我們知道,傅作義的起家部隊是第35軍,而該軍曾有3個主力師,即第101師、新31師、新32師。
這其中新31師最先分離,撥歸暫編第3軍(即104軍)充當主力;而新32師在1948年初的淶水戰役中被殲,重建后撥歸暫編第4軍(即105軍)充當主力;至于101軍因為是華北保安師的基礎,所以戰斗力不行。
而第35軍、104軍和105軍的其他師多是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后組建的暫編師和收編部隊,由于這些部隊成分較雜,也超過了傅作義的練兵能力,所以其中能打的就不是很多了。
因此我們現在看傅作義部的作戰經歷,在解放戰爭初期(1946年)依靠沒有稀釋的精銳打突襲,還是可以的。
不過在晉察冀野戰部隊實力恢復,加之傅部兵力擴充而平均戰斗力卻不斷下降之后(1947年),便不大行了。
到1948年初,甚至傅作義的嫡系35軍也被晉察冀野戰部隊重創,軍長魯英麟自殺身亡。自此之后,傅作義的部隊收縮到平津張一線,與華北我軍沒有特別大規模的交戰。
在平津戰役前,傅作義在平津張一線的部署是第35軍、101軍主力在北平,第104軍在平張之間,第11兵團部及第105軍在張家口,另外在北平和張家口都有騎兵一部,而以第35軍為機動力量,擔負平張之間的救火隊。
傅作義有著戰事不利則退守綏遠的打算,所以對于張家口與平張線的安全極為看重。
而我軍發動平津戰役最大的擔心就是敵軍南逃或西撤,這種情況下將傅作義抑留在平津地區便是首要的戰略目標。只要傅不走,我軍便能將其殲滅。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以華北三兵團圍張家口第105軍,調動傅作義以機動精銳的第35軍來援,隨后又以華北二兵團將其圍住,并以東北先遣兵團打掉在平張線的第104軍。就此,傅作義系在平津的三大主力將全部被圍或被殲滅。
在此期間,我東野主力入關,向北平、天津方向部署,掐斷中央軍渡海南逃的通道,從而將在華北的這五六十萬國軍徹底吃掉。
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傅作義如我所愿進行調動,但密云之戰打得過早,使得傅作義立即調35軍回北平并全面收縮。好在由于35軍自身的問題及我華北二兵團部隊的快速到位,最終有驚無險,圓滿完成了戰役布局。
我們之前講過,由于東野入關部隊對傅作義的刺激極大,這直接影響到了傅系軍隊的作戰信心,使得在懷來的第104軍主力被快速打垮,而在新保安和張家口的35軍和105軍也被死死圍住。
這里表面上看是2個軍的番號,但是兩部的兵力數和戰斗力卻差不少。
第35軍在新保安的只有2個師,而在張家口的是第105軍的3個師,1個新建師,歸屬該軍指揮的第104軍的1個師,另有整編騎兵第5旅、第11旅及地方保安團和附屬部隊,總兵力3倍多于新保安(不含前哨戰被殲的1萬余人)。
1948年12月22日,新保安第35軍被殲,之前的12月11日,第104軍被殲。這是傅作義部隊的頭號和二號主力,該兩軍被殲后給傅作義及張家口守軍極大的打擊。
張家口兵力雖多,但基干只是在淶水戰役后重建的新32師(改番號為251師)和稍微老點的暫編第11師(改番號為259師),總體戰力不行。
因此當時張家口雖然有堅固復雜的城防工事,并有5萬多人的總兵力,但其已喪失了堅守下去的決心和信心。所以在新保安35軍被殲的當天,便受命在包圍圈外整編騎兵第12旅的接應下向西突圍到綏遠。
其突圍部署是以稍老的第259師出大境門打頭陣,以戰斗力最強的第251師為后衛,其余各師、保安團、直屬單位居中,另外以整騎第5旅和第11旅從七里茶坊突圍。
當時我軍的圍城部隊除了華北三兵團外,東北先遣兵團的第4縱隊也在一天多前抵達了張家口外圍,敵我力量對比更加有利于我。
1948年12月23日拂曉,第105軍軍長袁慶榮率第259師出大境門,打頭陣突圍。
259師初期比較順利,卻沒想到解放軍的核心陣地還在后面,只不過當時是冬季,在外面不怎么能看出有多少兵力而已。
但259師這一個順利突擊的消息卻很快傳到了騎兵的耳朵里,騎兵認為自己突圍的方向解放軍有堅固陣地,根本打不動。聽說步兵打開通道后,自己也轉向了大境門。
結果前面259師在解放軍的核心陣地面前碰得頭破血流,騎兵卻又在后面堵了過來,幾萬人的部隊就這么擠在了大境門到朝天洼一帶。
眼看形勢危急,第105軍軍長袁慶榮命令259師全師突擊,自己親自到炮兵陣地指揮,并命令騎兵也加入到攻擊中。其他各部也紛紛派出兵力,向解放軍控制的高地猛攻。
但是圍困張家口多日,我軍在高山上都構筑了較強的防御工事,而且兵力也足夠用,盡管第105軍一度也打的很兇,但就是打不開通道。
而東野4縱在下午占領了張家口市區,隨后又出大境門追殲,殲滅了其后衛1萬余人,堵住了其突圍不成再返回張家口的通道。
在這種情況下,傅作義部開始分路突圍,一路向陶賴廟方向,一路向二道井子方向。
我軍在陶賴廟西南小山上有東野35團5連1個排的守軍,結果傅軍在7個小時內發動了12次團營沖鋒,都沒能將這個山頭攻占。
待我主力圍了過來后,這一區域的傅軍也就垮了,東野35團5連的萬長信、迪要玉、張國恭三人以刺刀手榴彈開路,殺進敵群,打亂敵建制,捕捉俘虜達280余人。
經過一天交戰,傅軍中能打的突擊不成,傷亡卻不小。加之親眼見識了東野入關部隊的火力和戰斗力,因此更加人心惶惶。
入夜后傅軍第11兵團司令孫蘭峰、第105軍軍長袁慶榮已經無法掌控部隊了,各師旅團長官也只能掌握少部分部隊,幾萬人被壓在山溝里面,成了沒頭的蒼蠅。
當時我軍到處追擊,其實也跑亂了建制,但是基層部隊主觀能動性強,哪里有槍聲就往哪里打,于是不斷地俘虜大股大股的敵軍。
12月24日天亮后,各部幾乎都轉入了戰役的收尾階段,到上午10時戰斗基本結束。
統計一天多的戰果為:
殲敵正規軍11兵團司令部,105軍軍部及所屬之210師、251師、259師、310師、104軍之258師及騎5旅、騎11旅等全部。殲敵非正規軍察哈爾省保安司令部及所屬保安第4、第5團全部。共殲敵54000,內生俘敵50390名,斃傷敵3610名。
繳獲:各種炮410門,計野炮4門,山炮17門,戰防炮3門,迫擊炮70門,六零炮312門,馬炮4門,擲彈筒46個,火箭筒8個,槍榴筒153個,火焰噴射器4個;重機槍235挺,輕機槍1278挺,卡賓槍149支,戰防槍6支,沖鋒槍754支,步馬槍13273支,短槍547支;汽車95輛,火車頭16個,鐵甲車2列;戰馬2435匹。
由于這一仗打得很猛、很快,被壓在山溝里的傅軍兵敗如山倒,很多人一槍沒開就被俘了。所以張家口追殲戰的俘虜比例極大,而繳獲卻不小,另外我軍付出的代價也相對小,傷亡只有900人,雙方戰損比高達60比1。
戰后華北三兵團復盤,認為張家口之敵犯了這么幾個錯誤:
第一:敵犧牲騎兵,掩護步兵的方案,騎兵不干,故而后來又折返回來跟步兵擠在一起,如果敵騎兵堅決突圍,會分散我兵力,加大我圍殲難度;
第二:敵向東北突圍地形不利,此線山多,我已在大山中構筑了2到3道縱深工事,且有3個旅在山中,敵不清楚;
第三:對于東北4縱前來沒有估計,認為自己總能突出一部分;
第四:敵放棄西北外圍陣地是失招,我可在高地觀察到張家口敵人的調動;
第五:突圍動作遲緩,到下午時尾巴還在大境門。
而我軍獲勝因素,主要是華北三兵團加上東野4縱兵力充足(其實華北三兵團圍張家口,自己的兵力跟傅軍是相當的);戰士們士氣高昂,不怕苦不怕累;堵擊敵人時動作堅決;圍殲敵時猛打猛插,不給其反應時間;各級干部領會意圖較好,對地形、工事和通訊注意較好。
打贏張家口之戰后,傅作義西撤通道徹底阻塞,其在平張線的近10萬主力也被殲滅,極大地促進了之后北平的和平解放和平津戰役的勝利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