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軍 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書法作品在全國性書法展賽中獲獎十余次,連續兩屆獲得“蘭亭七子”稱號,兩次獲得“巴蜀文藝獎”。書法作品被中國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1978年出生于安徽宣城。
2003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同年入川音美術學院任教。
2016年博士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史專業。
2002年04月“蘭亭杯”全國大學生書法大獎賽“蘭亭獎”。
2002年10月 浙江省第二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銀獎”。
2002年12月西泠印社第三屆國際篆刻書法作品大展“優秀獎”。
2004年10月 首屆全國青年書法篆刻展 獲獎。
2005年09月 全國第二屆扇面書法藝術大展 金獎。
2005年11月 入展中國(杭州)國際草書精品展。
2006年11月《全國首屆草書大展》一等獎。
2006年12月四川省第五屆巴蜀文藝獎一等獎
2007年01月 應邀參加“首屆中國書壇蘭亭雅集42人展”,并通過答辯成為“蘭亭七子”之一。
2007年12月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提名獎。
2008年06月第二屆“林散之獎”書法大展中獲“林散之獎”。
2010年01月獲得四川省第六屆巴蜀文藝獎二等獎。
追隨二王 何去何從
文/王義軍
我的書寫,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傳統帖學,最大的受益在于大觀帖、書譜和旭素散帖。對”二王”墨跡,雖花了不少時間,收獲卻并不明顯。近年來拙作受到了一些關注,人多以”二王”論之,而我自知,其實并不正宗。
隨著傳統帖學越來越多的受到關注,”二王”書風在方方面面得了些認可和實惠,一時之間,陣營也迅速擴大,追隨之眾大有風靡泛濫之勢,不獨是追隨”二王”帖學傳統,更是追隨時風中占盡便宜的流行。
這些追隨看起來是那么的順從而無辜,然而有意無意之中,多淪為風中沙塵,風來則隨風起舞,風歇則塵埃零落,又復各尋前程。
“二王”油水雖多,便宜其實并不好占,要不然也不會一千多年下來,只留下那么幾十家。明清之際,如果不是帖學的便宜占出了沒落萎靡,更不會留有機會再冒出個碑學來了。
如今所謂的”二王”,已經物是人非,這再度涌現的”二王”追隨者,多半也和我一樣,并不正宗,充其量,只是占了點傳統帖學的便宜罷了。當然,誤讀之下本沒有正宗可言,也并不必要,只是時人一概以”二王”論之,似不妥當。
傳統帖學沉寂已久,雖然一直都有潛心其中,不求聞達者,但畢竟是少數,其沉潛越深也往往越不被時人理解認同。時風之中,對這一脈絡是很陌生的,猝然出現些似乎接近的面目,確讓人分辨不及。
正宗與非正宗的區分界定,本是無益,一如”二王”正統的說法,這很容易把”二王”當成旗號和工具,對先賢不敬。然而一直以來,正宗、正統卻事實存在,已似成為定論,定論之下,所謂正統與所謂非正統多有相輕。其實兩大陣營也頗有相似,都難免多情,喜歡用自家標尺作價值判斷。相輕之下,所有問題的核心無非是拿什么標準來衡量優劣,從什么角度來解讀傳統。
傳統是一活物,解釋的紛雜都基于各自的思維方式。而我們的思維已經被西人異化,總有構成、塊面在腦中作祟,面對古帖,眼里所見也只是些圖式而已,傳統在我們的解釋中,又有多少靠得住呢?
在小說取代了詩文,電影驅散了戲劇,抽象還原為具象的當下,我們已經忘卻了還有大美,而成為西人的藝術奴隸,變得只愛看直觀的現實刺激。當此時,傳統、創新不過是一套漂亮的說辭,配合上個性或古法的標簽一起行使價值判斷,直需慎重!
傳統和創新本身都不是書法,書法也無所謂傳統和創新,無所謂正宗與非正宗,只有思潮變換,時風更替。”二王”相對于鐘、張是新體,”二王”之下,歷代大家也無不是取古人法度,養出了自家面目的變革者,包括趙孟頫,也一樣是對此前宋人書風的不滿,登高一呼,成就了一次“文藝復興”。
對于延續的南宋書風而言,這無疑也是一次顛覆。松雪翁被人送上個“書奴”的帽子,其實他是戴不起的。我想這大概是把他的坐標前移,直接放在了王羲之之下進行評價吧,真是誤會得可愛。
流行的初始都是對正在流行的超越或反叛,”二王”帖學的回歸,也是基于對此前種種書風和主義的無動于衷,對自我內心訴求的堅定,在這一點上,我看到她與此前流行的相似價值——樂于孤行、堅定探索,一反書壇因襲授受的弊病。
然而同時,回歸的”二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異,內美喪盡,只淪為單一技法的模擬和炫耀。無論配合以怎樣的標簽,都只能對現實空虛浮躁作簡單的再現,失去了沉靜充實的追尋。
在這一點上,當下解釋的”二王”書風也有著和此前流行的相似弊病。當然這也不只是書法的問題,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喪失和理想的墮落。
“二王”不是孤立的墨跡,而是一種堅定超脫的人文理想。在孤行和探索之中,不能回避的問題是——追隨著”二王”,我們又將如何取舍,對她作怎樣的詮釋?這詮釋將引導我們走向哪里?
思索的苦惱出于對現狀的無奈,但正由于苦惱的存在,思索終不停歇。對于未來,我還是更多的抱有信心。
葉劍英《二號樓即景》
作者:王義軍
書體:行書
尺寸:61cmx15.5cm
釋文:翠柏圍深院,紅楓傍小樓。
書叢藏醉葉,留下一年秋。
款識:葉劍英詩二號樓即景義軍書
鈐印:虛己應物(朱文)、王義軍印(白文)
彩云仍舊現滇南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
全國書法名家朱德元帥、葉劍英元帥詩抄作品展
指導單位
云南省文物局
中共昆明市委統戰部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中共昆明市委黨史研究室
云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
協辦單位
云南省圖書館 昆明市博物館
學術支持
浙江省書法研究會 《中國篆刻》
支持單位
朱德故居管理局 古田會議紀念館
上海韓天衡美術館
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
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
云南民族藝術研究院 云南革命軍事館
云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云南省人大服務中心
中國人民解放軍云南省昆明警備區
昆明市公安局五華分局
機構支持
齊廬畫會 西湖畫會 三星堆詩書畫院
鳴謝單位
云南省博物館
展覽顧問
韓天衡 何應輝 鮑賢倫 孫慰祖
學術主持
劉新德 金心明
文學統籌
曹曉宏
總策劃
杜 拉
策展 人
劉德武 張 震
策展助理
念繼新
展覽協調
班 文 李建坤
展覽統籌
張文清 楊丹堯
展陳設計
邱 燁 方世秋
視覺設計
王昕蕾
展覽執行
鄒興梅 張玲玲 唐友軍 朱 曉
宣傳推廣
張 穎 劉堂建 張學聰
作品釋文
熊廷獻 劉慶飛 朱青玉 廉文杰
行政事務
李麗娜 馬 晨 張 穎 朱曉娟 梁甦君
公共教育
李安妮 曹楚坤 謝 瑞 張 睿 李 珊 王亞楠
趙凌瀟 張啟文 張瑋皓 王銓銳 朱翠紅 楊 楠
劉昊諺
展覽時間
2024年10月23日——2025年1月12日
展覽時段
9:00——17:00(周一閉館)
展覽地點
云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臨展廳
云南陸軍講武堂歷史博物館參觀需提前使用小程序預約。
圖文編輯:杜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