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冬天,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來到紅色革命根據地延安,毛主席也受邀接受他的采訪,毛主席突然說道:
“我在師范學校學習的時候,就已經讀《新青年》這個雜志了,我非常敬佩胡適和陳獨秀的文章。他們代替了被我拋棄的梁啟超與康有為,一起成了我的楷模”。
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胡適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曾經領導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在中國的思想界引起了一場革命,推動了思想解放運動。而毛主席親自說出這一番話,可見毛主席對胡適的敬佩。
胡適照片
就連蔣介石也對他進行高度評價,說他是“新文化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新思想的師表”。
毛澤東與胡適在北大結緣,在陳獨秀先生的安排下,毛澤東擔任北大的圖書管理員以及李大釗先生的副手,在北大毛澤東和胡適相遇了。
1919年,毛澤東離開了北大,可是20世紀50年代胡適卻當著其他人的面說道:
“他不是我的學生,他當時只是在北大圖書館做事,毛澤東當時的水平考不上北大。”
很多文人都夸贊胡適是一位翩翩君子,可是在一位翩翩君子口中說出這樣的話,也可見毛澤東和胡適之間的誤會之深,那么誤會到底是怎么引起來的呢?
毛澤東與胡適的相識
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志,提倡白話文,宣傳新思想,新文化運動也拉開了序幕。
1917年胡適結束了在美國的留學生涯,作為中國最早一批的博士學位獲得者,胡適一回到國內就受到了歡迎。剛回到國內,就被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選聘為北大哲學系教授。
胡適在做研究
在北大研究和傳授學問期間,給他開出了每個月200多元的薪水,這不僅僅與他的在國外的資歷有關,更重要的是與他領導新文化運動有很大的關系。
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和陳獨秀等人以《新青年》雜志為陣地,在社會上倡導白話文,同時積極宣傳新思想,對當時的青年學生可謂是影響巨大。
和胡適先生相比較,當時的毛澤東名氣沒有那么大,但是毛澤東也在一步一步的學習,同時探索中國的救亡圖存之路。
毛澤東早年離開韶山,在寫給父親的信中說道“學不成名誓不還”,毛澤東積極努力學習,也在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與此同時,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學習,同其他的年輕學生一樣,對胡適的大名可謂是如雷貫耳。在毛澤東心里,胡適更加是他的楷模和榜樣。
年輕時候的胡適
可是此時的中國,袁世凱復辟失敗也僅僅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中國該往何處去,中國的前途和未來到底在哪里,各種東西方的文化思想也在相互交融,如何才能使中華民族獨立,免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蹂躪,成為了擺在中國社會面前最重要的問題。
這時毛澤東雖然博覽群書,學習了不少先進知識,但是他的思想更像是一個“大雜燴”,還沒有足夠成熟,并沒有形成正確的觀點。
1918年毛澤東在湖南師范畢業,毛澤東傾向于去法國留學,繼續深造,可是當時出國留學的費用十分高昂,由于支付不起留學費用,毛澤東也只能暫時性的放棄了這個目標。
同年毛澤東在恩師的極力推薦之下,決定前往當時的最高學府北京大學擔任圖書管理員一職。
胡適照片
盡管每個月的工資很少,但是對于毛澤東來講,能夠在這所全國最高學府工作,閱讀大量先進書籍,在知識的海洋里暢游,同時與各位知名學者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對于毛澤東來講,就已經很滿足了。
當時的大學學術氛圍并沒有像今天一樣自由開放,到處都充斥著嚴重的等級觀念。
有一個下雨天,毛澤東因為避雨著急地趕回了北大,突然他向左邊走去,好像看到了什么。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
原來那邊的通告欄上寫著“中國文學史主講胡適”,毛澤東也十分激動,終于可以見到胡適了,于是大步走進了教室。
毛澤東的舉動也迎來了人們異樣的目光,原來毛澤東身上穿著藍色布衫,背著麻布袋,以及肩上還夾得褐色的雨傘,在當時的學生群體當中顯得格格不入。
毛澤東看到教室中間那一排沒有人,就坐了下來。胡適看到毛澤東的打扮不像一個青年學生,連忙問道:“同學,你是哪個系的?”
毛澤東站起來,對著胡適鞠了一躬,說道:“先生,您好。我叫毛澤東,是湖南第一師范的畢業生,現在在北大擔任圖書管理員,今天突遇先生授課,對先生傾慕已久,故前來傾聽”。
但是胡適卻一臉嚴肅地說道:“毛同學啊,學校有學校的制度,我們這不允許來旁聽。
青年時期的毛澤東
毛澤東回答到:“學生實在是仰慕先生的大學問,只聽一節就走,得償心愿,絕對不會影響大家學習”。
胡適聽完毛澤東的話,在講臺上踱步走了一下,看見同學們還在一直看著他,只好皺著眉頭對毛澤東說道:“坐吧”。
毛澤東連忙鞠躬致謝。
這便是毛澤東與胡適的第一次見面,但是這樣的見面并不愉快,這樣的一個開端也許注定決定了兩個人以后的恩恩怨怨。
在北大擔任圖書管理員期間,毛澤東潛心學習,同時又拜讀了李大釗先生發表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著作。
毛澤東閱讀了大量的馬列書籍,接觸了大量先進的的思想,他的思想上也逐漸發生了變化。
創辦湘江報刊
毛澤東在北大期間,旁聽了很多的北大課程,他覺得北大的課程已經過于腐朽,完全脫離了社會實際,并沒有什么實用,要想救亡圖存,必須依靠共產主義。
毛澤東認為解決中國問題的關鍵在于從中國的實踐出發,不能根據外國的經驗,毛澤東的心理也已然堅定了自己的目標。
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中國的知識分子也逐漸認識到“弱國無外交”,政府的不作為是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
五四愛國運動
隨后學生們開始紛紛罷課,工人們也開始罷工來支持北京學生的斗爭,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馬上就席卷全國。
毛澤東也看到了民眾在這場愛國斗爭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他決定離開北大前往湖南,聲援湖南本地學生的愛國斗爭。
臨行之際,毛澤東前去拜訪了胡適,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講到了湖南本地的學生斗爭,希望可以爭取到胡適的支持。
回到湖南,毛澤東也在積極領導學生進行斗爭,同時為了進一步宣傳新思想,推動學生運動,毛澤東組織創建了湖南學生會聯合會,同時創辦了《湘江評論》,積極進行國內革命問題的研究。
毛澤東創辦的《湘江評論》
胡適看到了毛澤東創辦的《湘江評論》,更是對它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在評論中說道:
《湘江評論》的長處似乎是在議論的一方面,…… 《民眾的大聯合》一篇大文章,眼光很遠大,議論也很痛快,確是現今一篇重要文字
《民眾的大聯合》是由毛澤東親自撰寫的,得到了胡適的好評之后,《新青年》《晨報》等報刊都先后將這篇文章予以轉載。
從這方面可以看出,這時候兩個人的關系也是非常好的,胡適對于毛澤東也給予了很多的支持。
毛澤東與胡適亦師亦友,可是為什么兩個人后來卻漸行漸遠,甚至胡適在后來談話中甚至還說到“毛澤東當時的水平考不上北大呢”。
漸行漸遠
在之后不久,毛澤東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上毛澤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時積極推動當時的農民運動。
毛澤東在斗爭中逐漸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革命者,但是相比于胡適則是一直潛心研究學術,對政治上并沒有起到多大的心思。
胡適與妻子江冬秀
然后1927年國共第一次合作遭遇了失敗,蔣介石瘋狂地屠殺中國共產黨人,迫害革命者,毛澤東提出了“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毛澤東與胡適也開始漸行漸遠。
胡適和毛澤東不同,他主張用溫和的方式來推動社會的變革,并不贊同毛澤東所謂的“武裝奪取政權”,他也不贊同在中國走激烈的革命道路,胡適和毛澤東的之間的交往也逐漸中斷。
1931年日本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占了我國的東北三省,東北人民也處在水深火熱當中。
晚年的胡適
中國共產黨提出紅軍北上,支持東北民眾的抗日斗爭。可是與之相反的國民黨卻對日軍的侵略實行“不抵抗”政策。
胡適在得知日軍侵占東北的消息之后,卻說:“中國和日本國力懸殊,應該忍痛求和”,甚至天真地想通過國聯來解決中日爭端。
胡適認為:中國應該努力地解決中日矛盾,從而謀求十年的和平發展。顯然這種想法在當時卻很不合實際,與毛澤東的思想相悖。
胡適照片
但是毛澤東和胡適僅僅只是政治上的分歧,毛澤東對胡適也一直很敬重,甚至毛澤東在接受采訪之時,依然充滿了對胡適的欣賞和敬佩之情。
可是后來,胡適更是說出了“毛澤東當時的水平考不上北大”的話,完全是對毛澤東的一種偏見。
首先毛澤東是有真才實學的,從他早年寫的詩里面就可以看出他就是一個飽學之士。
毛主席的書法
而且在圖書館的這幾年,毛澤東虛心好學,更是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增長的無數的知識,不可能考不上北大,而且當時的他更是放棄了國外留學的機會留在了中國。
毛澤東之所以沒有在北大繼續深造是因為他在北大擔任圖書管理員期間覺得北大的知識過于腐朽,脫離了中國社會的現狀,他認為要想救亡圖存必須立足于中國的實際。中國的實際情況和外國不同,即便是去了國外學習,照搬照抄外國革命的方式,依然解決不了中國現存的問題。中國的問題只能根據中國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解決。
而胡適說出這樣的氣話,也完全是因為自己一時的情緒所導致。胡適畢竟只是一個學者,而非一個圣人。在說出話的同時,也總是帶著自己強烈的個人意愿。
爭取胡適
1945年,中國的抗日戰爭即將勝利,毛澤東經深謀遠慮,想到的是未來中國國家命運,他迫切希望能夠組成一個聯合政府,從而避免內戰。
同年10月,國共兩黨在重慶簽署了《雙十協定》,全國形勢一片大好,可是蔣介石簽署協定的目的在于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不久之后,便撕毀了協定,開始進攻解放區。
毛主席和蔣介石在重慶合影
1946年7月1日,在毛澤東的邀請之下,褚輔成、黃炎培、左舜生、章伯鈞、傅斯年、冷遹等民主人士前來延安進行訪問人。中共領導人親自在機場迎接。
傅斯年曾經是“五四運動”當中的北大學生領袖,在北大期間也和毛澤東打了不少交道。在談話中,他們也不可避免地談到了胡適。
就在一行人要離開延安之際,毛澤東再一次要傅斯年代他向胡適先生問好。
民主人士來延安訪問
傅斯年回到重慶以后,通過文章轉達了毛澤東對胡適的問候,同時也談到了自己對于毛澤東的印象。
胡適看了這篇文章以后,給毛澤東發了一封電報。電報中寫道:
中共今日已成第二大黨,若能持之以恒力毅力,將來和平發展,前途未可限量。萬不可以小不忍而自致毀滅!
毛澤東看到胡適的電報并沒有回應,胡適對此事也一直是耿耿于懷,覺得自己對毛澤東的規勸也完全是一廂情愿而已。
盡管毛澤東并沒有給胡適回電,但是毛澤東對胡適還是非常感念這位老師的,也更加希望能夠把胡適爭取過來。
1949年,三大戰役結束,國民黨在中國大陸敗局已定,蔣介石決定敗逃臺灣,毛澤東也想幫胡適一把,能夠把胡適留在大陸,甚至還可以讓他繼續在北大擔任校長,同時兼任北京圖書館的館長。
晚年的胡適
胡適聽聞后,感嘆了好久,但是他覺得毛澤東并不信任他,甚至就連他發的電報毛澤東都沒有當回事,胡適拒絕了毛澤東的好意。
過了沒幾天,胡適坐上飛機,前往南京,從此一去不復返,遠離了中國大陸。
晚年的胡適
胡適在半年之后,又獨自去了美國,開始在美國的流亡生活,可是他的26個“榮譽博士”并沒有對他的生活有多大的改善,他被聘為東方圖書館的管理員,生活也十分拮據。
《胡適思想批判》書籍
他一直都在跟隨國民黨“反共”,但是在美國的這段時間蔣介石也沒有再邀請他回去,因為臺灣當局也不需要他,而美國也沒必要在乎這么一枚棄子。
在此期間,大陸方面也多次邀請胡適回國,胡適也一直在猶豫不定,隨后在中國文壇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批判運動。
胡適也被宣布為罪犯,成為批判的焦點,隨后在郭沫若的帶領下,出版了一套200多萬字的《胡適思想批判》。
胡適聽聞后一開始有點恐懼,后來也不以為然,認為這些批判所用的詞語都是陳腔濫調,沒有一點點心意。
胡適與蔣介石
1957年,郁郁不得志的胡適終于回到了臺灣,并且擔任了“中央研究院”的院長,可是蔣介石對他卻很不滿,甚至還在日記當中多次諷刺到胡適。有一篇寫道:
“既要做官,又要討錢,還要裝什么‘獨立學者’,人品簡直卑劣至極。”
1962年71歲的胡適病逝于臺灣,蔣介石得知后更是覺得革命的事業少了一個障礙。
胡適和蔣介石
相對于蔣介石來講,毛主席的評價就顯得更為客觀了。毛主席認為胡適在新文化運動是有很大功勞的。
胡適在晚年也曾經說道:“共產黨中,白話文寫得最好的還是毛澤東”。
可見毛主席和胡適也僅僅是政治立場上的不同,當這層政治色彩逐漸褪去之后,毛主席對這位老師還是比較尊敬的,而胡適對這位曾經的學生也充滿了欣賞之意。兩個人也是亦師亦友,惺惺相惜。
胡適作為新文化運動當中的領袖人物,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在21世紀的今天,對他的評價也逐漸趨于公允。
胡適與毛澤東
毛主席和胡適只是在政治上的觀點不同,但是兩個人都為中國的救亡圖存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不管他們功績的大小如何,我們更應該時刻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