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4日,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我國共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居世界第一。我們見證了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和認可度的提升,目光再次聚焦于中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紙中包火 點亮非遺之光
俗話說,紙里包不住火。燈籠卻不一樣,它就可以用紙包住火,而且還能在黑暗中給我們帶來光芒。燈籠在古代曾是我們中國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可如今,夜晚亮似白晝,人們不再需要燈籠照明。那現在還有沒有傳統手工藝制作的燈籠呢?
有的,比如潮州花燈。
潮州花燈流傳于廣東省潮州市轄下的廣大地區,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潮州花燈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型,一是彩扎的立式屏燈,二是彩繪的掛燈。
屏燈是一種集彩扎、繪畫、刺繡、泥塑、剪刻于一體的綜合性造型燈屏,它以戲曲和歷史人物故事為主要表現題材,配以樓臺亭閣、山水園林、動物形象等,做成一屏屏的景物,再裝配燈光加以映襯,一屏一燈,精美異常,在潮州民間工藝中堪稱上品。
掛燈以藤竹木和金屬條片做成框架,外罩以絲紙、絹帛、玻璃,而后在表面彩繪詩畫圖文,再依造型需要鑲嵌裝飾纓絡、螺鈿、珠串、銅片等,呈現出古雅典麗的風格特色。
關于潮州花燈,還有一個有趣的起源故事。
據說元朝末年,陳友諒兵敗后,他的軍師逃難到潮汕地區的西隴村,得到了當地村民的熱情接納。為了回報好心的村民,軍師問村民們:“想要三年出個貴子,還是想日出千燈呢?”
軍師是外地人,不懂潮汕話,他說的是“日出千燈”,可在潮汕方言里,“燈”與“丁”同音,所以村民們以為是“日出千丁”。村民們心想,人丁興旺自然是好的,便說選擇后者,于是村民們就這么稀里糊涂地跟著這位軍師學會了制作燈籠。
傳說亦真亦假,但制作燈籠的技藝確實代代相傳,如今更是被有關部門列入非遺名錄,以期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門傳統技藝。
潮汕方言里不止“燈”和“丁”同音,制作燈籠的“竹”也與“德”同音。當每一盞潮汕燈籠亮起,“財丁興旺”“德澤綿長”的祝福總會隨著柔和的光芒,照亮每一個笑盈盈的臉龐。
小小的燈籠背后,不光有妙趣橫生的諧音梗,還有照亮彼此的大智慧。
從前有一個盲人打著燈籠走夜路,有人就問他:“你是看不見的,打燈籠有什么用呢?”
盲人說:“燈籠的光我的確看不見,可別人看得見。”
問話的人聽了很感動:“原來你是為了給他人照亮啊,真是高風亮節。”
盲人卻笑著說:“我是為了他人,但也是為了自己。有了燈籠照亮,別人看見我,就不會撞到我了。”
這個小故事很有哲思,給他人照亮,也是保護自己。我們保護非遺,非遺也在方方面面守護著我們的文化血脈。
潮州花燈這樣的非遺,全國各地還有很多。這些非遺燦若繁星,是我們民族一路走來勤勞和智慧凝聚的文化結晶。
非遺封面 期待與你相見
一月上封面,先睹為快!
非遺不應該只是博物館里的展品,它們應該活在我們的生活中。
無論是潮州花燈,還是其他非遺項目,它們都可以以新的形式融入現代設計,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故事會》雜志一直致力于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相信故事的力量,相信非遺的魅力。在即將到來的2025年,我們將與優秀插畫師合作,每個月都將精選一個非遺項目,通過插畫師的現代視角,將其呈現在雜志封面上(共24期)。
這些封面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文化的傳遞。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非遺的故事走進更多人的心中。希望讀者每一次捧起《故事會》雜志,都能想起非遺,這是對非遺的宣傳,也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