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到了一家名叫“鰻魚寶貝”的飯店,招牌菜就是美味的鰻魚飯。鰻魚飯?不會是極危的日本鰻鱺吧?日本鰻鱺已經實現了人工養殖,但是養殖用的幼魚還需要野外捕撈。進去一瞅,才知道他們家的鰻魚飯都是用星康吉鰻做的。
上面圖片里的就是星康吉鰻(Astroconger Myriaster;屬于鰻鱺目康吉鰻科康吉鰻屬)了。一般人都很難辨別星康吉鰻和日本鰻鱺(Anguilla japonica;屬于鰻鱺目鰻鱺科鰻鱺屬),其實看嘴巴就好啦:星康吉鰻是“天包地” 嘴型,而日本鰻鱺的是“地包天”。星康吉鰻是無危物種,產量非常高,是我國國內鰻魚飯的主要原料。
鰻鱺一直是我妹妹樂樂最喜歡的動物之一。它們“追尋古老的記憶”為了愛不遠萬里洄游產卵,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這恐怕是最讓文青們唏噓贊美的地方了。在我國古代,它們被認為是吸食腐肉的動物,所以少有人食用。而現在某些種類卻被吃成了極危物種。
這次經歷讓我想到了一群怪咖:雖然它們長的像鰻魚(鰻鱺目的成員往往被俗稱為鰻魚),甚至有的名字中也帶著“鰻”字,但確實跟鰻魚八竿子打不著。然而還有些雖然身為鰻魚,名字里卻沒有“鰻”這個字。下面,我們就來聊聊相關的一些生物!
黃鱔
黃鱔(Monopterus albus;屬于合鰓魚目合鰓魚科黃鱔屬)在英語中被叫作“Asian Swamp Eel”,很容易被人當成一種鰻魚。 然而它和鰻魚甚至都不屬于同一個總目。黃鱔沒有胸鰭,兩個鰓已經合二為一,在頭部底下形成了一個V形合鰓。它們雖然都可以到陸地上短暫活動。但黃鱔的咽可以幫助他們呼吸空氣,而鰻鱺只能用皮膚輔助呼吸。
刺鰍
刺鰍(Mastacembelidae;合鰓目刺鰍科)在英文中被叫作“Spiny Eel”。它們跟黃鱔同屬于合鰓魚目,且跟黃鱔一樣,生活在小河溝溝里。然而它們比黃鱔兇猛多了,背上還帶刺,是一類適合做寵物的魚。
裸胸鱔
裸胸鱔(Gymnothorax;鰻鱺目海鱔科裸胸鱔屬)所屬的海鱔科的成員的英文名叫“Moray Eel”。裸胸鱔是海洋中兇猛的捕食者。它們有兩張嘴一一咽喉中還有另一對由鰓弓發育而來的咽頜,可以直接將面前的小魚一口拖入腹中。一些種類的唾液和皮膚甚至還帶有毒性。
黑身管鼻鯙
黑身管鼻鯙(Rhinomuraena quaesita;屬于鰻鱺目海鱔科管鼻鯙屬)的英文名是“Ribbon Eel”。這是一種奇怪的生物:幼魚沒有性別,其全體呈黑色,所以也被人稱為黑身管鼻鯙。大約長到50 cm長的時候。它們會轉為雄性,且變成藍色。長到約90 cm的時候,它們會變成雌性,整個身體就會變成黃色。而黃體管鼻鯙非常罕見。 它最大的特色是它外鼻孔上兩個像喇叭一樣的皮瓣。十分可愛。這個結構與它敏銳的嗅覺有關, 可以擴大嗅覺范圍。
蘆鰻
看這中文名字,我們可能會把蘆鰻(Erpetoichthys calabaricus;多鰭魚目多鰭魚科蘆鰻屬)當成鰻魚,然而它們不屬于鰻鱺目。這種魚還被叫作蘆鱗魚或者草繩恐龍,也是常見的寵物。
與黃鱔、河鰻一樣,這種淡水蛇形魚也有輔助呼吸器官,那就是它們的鰾。
盲鰻
盲鰻(Myxini)雖然跟鰻魚長得很像,但它們是盲鰻綱動物,還沒有上下頜的分化。這些家伙吸食腐肉,它們會鉆進尸體和瀕死魚類的肚皮里面大嚼內臟,很是惡心。
更讓人惡心的是,盲鰻在遇到天敵時會分泌出大量黏稠的白色液體,這些黏液可以黏住天敵的嘴甚至鰓,讓它們窒息身亡,從而使盲鰻逃過一劫。
七鰓鰻
七鰓鰻綱(Cephalaspidomorphi)動物那長滿利齒的圓形吸盤狀嘴巴出賣了它們的身份。它們是海洋中臭名昭著的吸血鬼。會用吸盤狀的嘴牢牢地吸附在大魚、海獸等寄主的體表,用鋒利的角質齒和銼刀狀的舌頭鑿開寄主的皮膚,肆無忌憚地吸食寄主的血肉。有的七鰓鰻甚至可以將寄主啃噬得只剩下一具空空的骨架。
(本文圖片全部來自網絡)
版式編輯|撿海螺的小姑涼
征稿啟事
朋友們,歡迎向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海洋歡樂谷投稿!
無論是文章、攝影、漫畫、美圖、動圖、視頻還是音頻,只要稿件能體現出海洋的奇、趣、美,展現海洋魅力,我們都來者不拒!
稿件一經采用,即可獲得相應稿酬!
來稿請發郵箱:
haiyanghuanlegu@163.com。
期待與您相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