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科技創新的力量——顛覆性創新如何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未來產業研究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11月
本 書 簡 介
《科技創新的力量——顛覆性創新如何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一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未來產業研究組”撰寫,中信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入選2024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本書洞悉顛覆性科技創新的全球發展動向及其催生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徑,從升級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質轉型傳統產業、制勝未來產業新賽道三個維度,深入解讀國家科技戰略和產業布局,系統梳理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的新進展,全景展現全球科技競爭和中國產業發展新變局、新機遇、新賽道。以“數轉、增智、擴綠”為導向加快轉型的傳統產業,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似駿馬疾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晨曦朝露、蓄勢正發的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這些產業共同支撐著韌性強勁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助力新質生產力形成、涌現,引航高質量發展,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工業強國的重要力量。
作 者 簡 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未來產業研究組”(以下簡稱“未來產業研究組”)成立于2016年,是由工業經濟研究所一批長期從事產業經濟學研究、以探求未來產業發展范式為志業的學者組建的開放式研究團隊。在當時,未來產業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是相當新鮮又陌生的概念,而如今,未來產業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產業,已成為大國深度布局、競相投入、激烈競爭的焦點領域。中國無疑是全球未來產業競爭格局中最重要的參與方,未來產業被寫入了各級政府的規劃文本,更是學術研究的熱點。過去近十年間,未來產業研究組敏銳把握住了全球產業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融合化的技術路線、發展脈絡和時代特征,先后與中信出版社合作策劃出版了《影響未來的新科技新產業》《中國新基建:未來布局與行動路線》兩部反響頗佳的著作,相繼推出了有關前沿科技創新和未來產業發展具有前瞻性、開創性的一批重量級研究成果,獲得了2017年“中國好書獎”,不斷收獲銖積寸累的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
前 言
本書是未來產業研究組推出的第三部集體成果,也是與中信出版社的寇藝明女士第三次合作。寇女士在選題策劃方面總能做到“靠前站位”,與團隊的研究主旨十分契合,她專業的編輯工作對于提升出版質量、擴大成果影響力大有裨益。
在研究和寫作過程中,作者對于科技創新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和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的核心要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更堅定的摯信。同時,也清晰地觀察到,十年的時間已經讓未來產業群出現了明顯分化。一方面,以 AI 為代表、與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密切相關的產業及其細分領域急劇擴張,日益成熟,其作為通用技術和主導產業的角色不斷鞏固強化;另一方面,還有一些被寄予厚望、涉及生命密碼和宇宙奧秘的領域,短期內卻難以實現革命性突破或展現出可預期的商業化前景。更令人深思的是那些一度備受各路資本熱捧、吸引了政府和學界關注,卻在短短三兩年之間便吹破了的大小“泡泡”,其中既有曇花一現的明星創業團隊和科技型企業,也有被反復炒作卻仍停留在PPT演示中讓人眼花繚亂的概念、賽道及商業模式。實際上,這種分化的局面以及由此造成的要素錯配可以視為未來產業自身演進規律的必然結果,在創新性和引領性的特質之外,孕育并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的顛覆性技術,其本身具有的破壞性有可能會放大“世界之變、歷史之變、時代之變”交織疊加的變局下價值實現的難度和產業體系重構的風險,進一步凸顯出面對諸多外部不確定性,堅持創新驅動、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更好地滿足生產力發展和生產方式變革的現實緊迫性。
發揮科技創新的力量、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但也要看到,受人口規模、資源稟賦、收入差距、歷史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產業體系表現出極大的多樣性、包容性和復雜性,在相當長時期內,各種檔次的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在中國都能找到消費群體,都具有市場容量和發展空間,這決定了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必將是一個目標多元化、長期漸進的過程。
作者秉持“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原則,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推進新型工業化為發展路徑,嘗試揭示以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中國產業競爭新優勢的構成及其來源,深入分析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科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進展,探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新一代能源產業、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的主導技術和發展范式,并對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推動傳統產業“數轉、增智、擴綠”的典型案例及影響因素做出經驗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延續了未來產業研究組一貫的寫作風格,努力在專業性與知識性、嚴謹性與趣味性之間尋求兼容和協同。
考慮到內容多、寫作任務偏緊,在未來產業研究組初創團隊和核心組員基礎上,書稿撰寫吸收了新作者加入,壯大了研究力量。各章的作者分別是:前言楊丹輝,第一章方曉霞、李曉華、楊丹輝,第二章孫天陽,第三章李童,第四章李曉華,第五章方曉霞,第六章黃婭娜,第七章鄧洲,第八章胡雨朦,第九章吳海軍,第十章渠慎寧,第十一章張艷芳,第十二章王鈺雯,第十三章尚博聞,第十四章楊丹輝。
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的領導一直以來對未來產業研究組的支持以及對我們探索多樣化科研組織形式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感謝黃奇帆市長和劉世錦主任百忙之中指導書稿撰寫,并為新書題寫了推薦詞。
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深入發展,科技創新成為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決定性力量。這本書前瞻顛覆性技術創新動向,從升級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勝未來產業新賽道、提質轉型傳統產業等維度,為讀者全景展現了科技創新引領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新機遇、新動能、新路徑,值得一讀。
——劉世錦,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風起云涌,正在開辟人類發展的新的“無盡疆域”。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這本書緊跟科技前沿,把握時代大勢,為我們系統展望了未來產業發展的新圖景,值得深入研讀。
——黃奇帆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
最后,作者想與讀者們分享的是,面對未知世界,抉擇不僅是機遇,更是一種能力。然而,普通人對潛移默化的改變往往鈍于感知,身處滄桑巨變,又不具備逆風溯水、弄潮于時代洪流的先見和勇毅。企業亦是一樣,縱是新賽道已然鋪設,敢于不破不立的企業總是寥寥可數,多數企業似乎只要能夠抓住產業變革的“尾巴”便可安身立命,而科學探索則是越迫近“無盡前沿”,創新和發現就會變得“既貴又難”。即便如此,我們也必須堅持與時代同行,義無反顧地從學習、模仿、摘取“低垂果實”的路徑,切換到原始創新這條“阻且長”的道路,將科技創新牢牢地內生于充滿活力、韌性強勁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之中,為后發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建成現代化國家貢獻世界性、歷史性的理論典范和實踐樣板。
執筆人:楊丹輝
2024年12月15日
目 錄
前言 / 01
第一篇 顛覆性創新與新質生產力
第一章 顛覆性技術、場景創新與新質生產力 / 003
第二篇 升級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第二章 中國出海“新三樣” / 035
第三章 商業航天 / 057
第四章 低空經濟 / 079
第五章 生物制造 / 099
第三篇 提質轉型傳統產業
第六章 數轉:產業數字化的中國實踐 / 129
第七章 增智:迎接智能制造時代 / 148
第八章 擴綠:“雙碳”目標下的綠色制造 / 171
第四篇 制勝未來產業新賽道
第九章 通用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 195
第十章 未來網絡:自緣身在最高層 / 214
第十一章 量子信息:量力而行與盡力而為 / 239
第十二章 再生醫學:打造“人體 4S 店” / 262
第十三章 下一代能源技術:繼往開來的能源革命
第五篇 未來展望
第十四章 以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 313
后記 / 323
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