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年前,紅軍長征走過萬水千山,其中飛奪瀘定橋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關鍵性戰斗,當時22名勇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一直傳頌至今,為我軍史黨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其實當時駐地軍閥劉文輝本可以炸了橋,這樣紅軍就有可能全軍覆沒,但奇怪的是他為何不炸,反而讓紅軍渡過呢?殊不知,這背后還真有著不同尋常的故事……
瀘定橋,是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的一座跨大渡河鐵索橋,它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鐵鏈組成。
這座橋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其康熙御書的“瀘定橋”三字匾額還依稀可見。
1935年5月,紅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后,直接處于背水作戰、兩面受敵的險惡境地。
彼時已經是五月底,氣候已暖,上游雪山正溶解,所以水勢暴發,水流甚急,而大渡河河面又寬,如果渡河的話非常兇險。
尤其紅軍抵安順場時只獲得幾只小船,而這點船只如果將幾萬紅軍渡過河,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那么屆時有可能被國民黨軍圍追堵截包“餃子”。
于是軍委決定,紅一軍團的紅四團和部分已經渡過大渡河的紅軍分別從大渡河東、西兩岸急行軍240里,趕在敵軍增援部隊前面,合圍拿下瀘定橋,以確保紅軍大部隊從瀘定橋上迅速渡過大渡河。
彼時,有四川軍閥劉文輝部的營兵駐于安順場對岸的大渡河北岸,而且在那里筑有野戰工事,準備在此攔截紅軍渡河。
提起劉文輝,那可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活躍于四川政治舞臺上的風云人物,他不僅與蔣介石曾經過從甚密,甚至還和共產黨有聯系,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民國軍閥。
劉文輝,是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人,22歲那年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隨即投靠自己的堂侄,也是川軍將領劉湘,并且被引薦為川軍第8師陳洪范屬下任上尉參謀。
此后5年間,劉文輝一路爬升官至旅長,但劉湘有意培植親信勢力,將他從普通旅長改任川軍第1混成旅旅長,開始自立門戶。
此后,劉文輝率部駐防宜賓后,又在自己五哥劉文彩幫助下擴大地盤充實軍庫,其稱霸四川的野心不斷急劇膨脹。
1924年,劉湘與死敵熊克武來了一場血戰,劉文輝傾進行財力相助,最終大獲全勝的劉湘投桃報李, 讓劉文輝收編和接管熊克武部分殘部及防地,如此一來,劉文輝地盤又擴大了。
此后,劉文輝又大戰楊春芳部,出奇兵擊潰呂超部,又將宜賓南六縣防收入囊中。
當蔣介石看到劉文輝實力后,便決定收買他,任命他為國民革命軍第24軍軍長,兩年后又任命他為四川省主席,終于成為四川軍政首腦。
據悉,當劉文輝勢力發展鼎盛時,擁有7 個師、20多個旅、140個團,12萬以上兵員 以及占四川過半人口的物產豐饒的70余 縣防區。
然而,俗話說得好,一山不能容二虎,隨著劉文輝在中國政壇上地位越發舉足輕重,劉湘開始挖空心思、不擇手段地對其攻擊暗算,旨在達到控制四川的目的。
可是劉文輝可不是吃素的,他與劉湘開始兵戎相見,1932年10月1日,二劉大戰打響,戰爭纏斗了一年,最終以劉文輝戰敗告終。
當抗戰爆發后,出川抗戰的劉湘死于漢口,蔣介石隨即任命其親信張群為四川省主席,有鑒于此,劉文輝迅速聯絡其他軍閥抵制張群主川。
最終蔣介石讓步,文輝如愿登上西康省主席位,再次登上政治舞臺,由此開始大力反蔣行動。
其實在此期間,共產黨方面也在爭取劉文輝,并且在多次關鍵問題、關鍵時刻及時幫助他認清形勢,使得劉文輝越來越傾向于共產黨這邊。
抗日戰爭爆發后,劉文輝就曾經秘密與中共中央代表吳玉章接觸洽談。1938年8月,中共代表董必武、林伯渠赴漢口出席國民參政會期間取道四川,也見到了劉文輝,使劉文輝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方針和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政策,可謂受益匪淺。
1942年2月,周總理在愛國民主人士吳晉航公館與劉文輝也進行了親切會見。兩人談話十分投機,還商定了今后聯系方式,從此之后,劉文輝同共產黨的關系,由一般的聯系進入到實質配合時期。
由此不難理解,當紅軍在1935年要渡過瀘定橋時,是劉文輝故意不炸橋,幫助紅軍渡過難關。
當黨中央感知劉文輝態度非常傾向于共產黨時,周總理立馬派人到雅安與劉文輝保持密切聯系,還架設了秘密電臺并得到劉文輝的保護。
當時周總理提出“控制川、康,迎接解放”的謀略,讓劉文輝深受感觸。
他從此有了目標,為抵制蔣介石嫡系勢力的控制與滲透,開始政治上廣交朋友以擺脫孤立地位外,還比較注重和加強西康地區的經濟及其他建設。
與此同時,針對蔣介石的威脅利誘、分化滲透的種種陰謀,劉文輝還采取 了“經濟上開門、政治上半開門,軍事上關門的策略”與蔣介石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長期斗爭。
1946年春,當蔣介石悍然發動全面內戰時,劉文輝為此而擔憂,周總理即借機對他說:“蔣介石背信棄義,全面向解放區進攻人民是反對的,我們被迫自衛,正義在我們這一邊。”對此,劉文輝倍受鼓舞。
1949年4月下 旬,劉文輝應中共中央南方局約請,派民盟中央委員曾庶凡全權代表他赴香港商談起義,還派參謀長與鄧錫侯商量統一川康起義事。
12月9日,劉文 輝以西康省主席兼第24軍軍長名義在 四川彭縣通電起義,鄧錫侯、潘文華亦宣布起義,而彼時的蔣介石倉皇飛逃臺灣。
當四川和大西南解放后,劉文輝先后擔任諸多要職,為新中國的建設繼續發光發熱。
1976年6月24日,劉文輝患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1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