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體制內教育,當真是卷的不行!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每一步都像是在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先是幼升小,小升初,家長們為了讓孩子進入好的小學,不惜花費重金購買學區房,或者通過各種關系爭取名額;小升初的考試和面試同樣競爭激烈,許多家長甚至從孩子很小就開始進行各種培訓和輔導。
接著到中考50%分流,一半的孩子考上普高,另一半則被分流到職高或中專。
最后是高考,能上本科的學生比例大約為50%,而能進入985/211等重點大學的學生比例則更低,通常低于5%。
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部分家長不惜費錢、費力、費時,選擇另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將孩子轉入國際教育體系。
但是,換了賽道就意味著徹底擺脫競爭和壓力了嗎?進入國際學校就不卷了嗎?其實不一定,國際學校雖然在某些方面提供了更靈活和寬松的教育環境,但依然存在不少挑戰和競爭。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聊聊。了解更多,可以私聊阿Mo,一對一咨詢。(可加V:amoshuojiaoyu)
許多家長選擇將孩子轉入國際學校,初衷是為了減輕孩子的學習壓力,提供一個更寬松、更注重個性發展的教育環境。
然而,轉軌之后才發現,最終還是逃不過“應試教育”,尤其對于那些目標是G5或藤校等海外名校的學生來說,就沒有不累的。
A女士家的女兒在北京某國際學校就讀,當時孩子是插班進的國際學校,剛開始學習沒有什么大差池,但隨著時間一長,A女士就發現孩子的數學成績一落千丈,屬于上課能聽懂但課后再做題就不會了的那種類型。
這時A女士就急了,也顧不得當初讓孩子快樂教育的初衷了,直接給孩子報了數學和英語的補習課,讓孩子在上課之余“刷課”!導致孩子現在的狀態好像又回到了體制內,非常痛苦。
還有B先生,他家兒子今年在深圳某國際學校讀A-Level課程,目標是沖刺英國G5學校。眾所周知,中國學生的標化成績一直都很高,如果想考頂尖名校,A-Level成績就得考A*才有勝算。
為了突出重圍,孩子只能不停地刷分以達到夢校的要求;而除了標化成績,提升背景、豐富履歷也很重要,因此,空閑之余孩子還得馬不停歇地參加競賽、公益活動等。
可見,國際學校看似是輕松教育的避風港,實則是另一場競爭的修羅場。尤其對于升學目標是美國藤校、英國G5這些世界TOP大學的學生來說,激烈的競爭絕對避免不了,哪怕你是“學霸圣體”,也需要付出只多不少的汗水和努力。
而國際學校也并不是給富二代躺平的世外桃源,在各大領域大放異彩的學生隨處可見,左手拿獎右手證書的學生也比比皆是,還有雅思成績幾乎滿分的、早早收到海外頂尖大學錄取offer的學霸也是不缺。所以,進入國際賽道并不意味著輕松,孩子仍然得跟自己賽跑、跟競爭對手賽跑。
對于大多數經歷過“應試教育”的家長來說,都深知“填鴨式”教育模式的弊端,它把知識一昧地灌輸出去,抹殺了太多孩子的天性。
也正是如此,部分家長選擇放棄雞娃,堅定踏上“快樂教育”的康莊大道,然而,進入國際學校之后才發現,其實除了部分純外籍,大部分國際學校或雙語學校也只是國際版本的“應試教育”。
孩子仍然需要卷標化成績、刷大量習題、有早晚自習、嚴禁電子設備、軍事化住校管理……比如貝賽思,一直在沿用著這套體制內的管理機制,而家長卻十分中意它,因為它的確能帶來好成績。
選擇國際賽道的學生和家長面臨的壓力也不容小覷,雖然他們避開了國內高考的激烈競爭,但國際賽道的壓力卻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例如,國際學校普遍采用IB、ALevel或AP等國際課程體系,這些課程的難度和廣度往往高于國內高中課程。學生需要在多個學科上保持高水平的表現,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
例如,對于非英語母語的學生來說,英語是必修的第二語言。他們不僅需要在日常學習中使用英語,還要通過托福、雅思等標準化考試,以證明自己的語言能力。這不僅增加了學習負擔,還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綜合能力。
再例如,國際大學的申請過程復雜且競爭激烈。學生需要準備個人陳述、推薦信、課外活動記錄、競賽獲獎證明等材料。這些材料不僅要求內容豐富、邏輯清晰,還要能夠突出學生的個性和優勢。家長在這一過程中也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幫助孩子進行規劃和準備。
這也就意味著,學生在整個學業生涯的每一時期、每一年級,都在時刻為將來的申請做準備,而國際學校的學習又大多都是沒有限制的,主要還是看學生自身能學到什么程度,如果是希望在升學的這一最后關鍵階段能取得好的結果,那就不可能輕松。
因為真的有可能逆襲啊!!!
國內高考通常被視為決定學生未來命運的關鍵考試,一次考試的成績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進入理想的大學,考試內容廣泛,難度大,學生需要在高中三年內進行高強度的學習和備考。同時,高考錄取率較低,尤其是重點大學的錄取率更低,通常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而國際學校的升學機制更加靈活,學生可以多次參加全球統考,如果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還可以在后續的考試中繼續努力,通過多次考試的成績來申請大學,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更多的考取機會。
第二個原因,國內高考主要以學術成績為評價標準,忽視了學生的其他能力和特長,導致學生在其他方面的潛力無法得到充分展示。
而國際學校不僅關注學術成績,還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可以通過參與各種活動和項目,展示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學校課程也都是全方位挖掘各種愛好,比如美術課、高爾夫球課、足球課、舞蹈課、游泳課……
還有最重要的,國際學校的畢業生更容易申請到世界頂級大學,這些大學往往更認可國際課程的成績,而不是僅限于國內的高校,除了傳統的大學申請,國際學校還提供多種升學路徑,如藝術學院、職業學校等,滿足不同學生的升學需求。
所以說,盡管國際學校的學費較高,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不小,但是其帶來的長遠利益和多元化的教育體驗,還是使得許多家庭認為選擇國際學校是值得且必要的。
其實,“應試教育”這一概念在全球范圍內都有所體現,但不同國家和地區由于文化背景、教育理念以及社會經濟環境的不同,其“應試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也有所差異。
體制內“應試教育”的教育內容往往圍繞考試大綱展開,教學方法也傾向于講授和記憶,以確保學生能夠在考試中取得高分。
而國際版“應試教育”雖然也重視考試成績,但更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國際競爭力。例如,IB和AP等國際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學術知識,還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所以,盡管一些國際學校在管理上的嚴格程度和體制內并無二致,但仍然有許多家長選擇將孩子送到國際學校就讀,這就是原因。
如果您有意向讓孩子選擇國際賽道升學,或是需要擇校備考,但又無從下手,可私聊我一對一咨詢,給您一些專業的幫助,直通名校招生官,匹配灣區最優質的教育資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