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受矚目的是珠寶呈現出的風格以及珠寶佩戴使用時表現的手法,它們甚至不受性別限制,也超越東、西方文化差異。
清代宮廷珠寶為具有尊貴身份的象征符號,新崛起的社會名流或富商巨子,群起仿效,比附無上的尊榮,形成一股競相逐艷的流行風尚;
歐洲宮廷珠寶,是整個國家權力的象征,君主王侯與后妃借由華麗輝煌的珠寶炫示,彰顯自身的財富與權勢。
清代宮廷珠寶
清代宮廷的珠寶從來不只是為了表現礦石的美麗,因為單純的美麗隱約指涉著奢侈與膚淺,珠寶被珍視的原因在于它的德性和內涵。
花絲為骨,鑲嵌作飾最為華美
早在Tiffany的六爪鉆戒風靡天下之前數百年,中國皇室的珠寶工匠們就已經創造出了世界上最好的鑲嵌工藝—花絲鑲嵌。兩千多年來,花絲鑲嵌工藝一直為宮廷御用。
▲花絲鑲嵌仿制系列金翼善冠(明·萬歷皇帝)
花絲鑲嵌可以追溯到漢代。在漢代,已出現成形的金絲編(歐洲王室還未誕生),并有非常細致、精巧和完整的花絲鑲嵌作品。
明代花絲鑲嵌達到巔峰階段,上至帝后的皇冠,下至后妃命婦的禮飾配飾,均大量采用花絲工藝,留下大量經典傳世作品。
▲慈禧太后價值上億的九龍戲鳳珠冠
中國王權貴族更鐘愛玉石
西方講究的是珠光寶氣,中國人則更追求溫潤優雅,把玉石與道德思想、人的修為結合在一起。
帝王之石——青金石
古人認為天是最大的、至高的,青金如青天,是一種神圣高貴的玉石,作為統治階級的王權者,清朝的皇帝老爺們的珠串里青金石自然很常見了。
▲青金石朝珠
玉石王者——翡翠
據說翡翠在16世紀便進入中國了,但它并不像青金石與綠松石那樣早早的被當權者尊奉,而是到了清朝,翡翠才真正的成為“皇家級”玉石。
喜愛翡翠之人最最有名的非慈禧太后莫屬。
據宮女所說,光她用來把玩和佩戴的翡翠物件,就能裝滿3000個檀木箱子。
▲這掛朝珠被不少人視為舉世罕見的“慈禧翡翠”
在慈禧寢宮里,杯子、筷子、鐲子、簪子,還有美容用的小滾輪,全是翡翠制成!
▲慈禧太后生前最喜愛的翡翠手鐲,拍賣成交價7140萬人民幣
雖然我國的文物許多未能躲過改朝換代和偷盜的毀壞,很可惜我們未能見到更多的首飾,但是古代的匠人精神得以流傳至今,我們今天看到的首飾,既富有中國古典韻味,又充滿現代感,件件都足以與歐洲王室的首飾相媲美~
歐洲宮廷珠寶
彰顯歐洲王者氣派的珠寶
歐洲的宮廷珠寶,是整個國家權力的象征。自16 世紀以來,西班牙、葡萄牙、英格蘭的海外殖民地便開始將它們的黃金、寶石回獻母國。巴西、印度、南非所產的璀璨鉆石,照亮了王室的珠寶。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全身披掛最耀眼的珠寶,在凡爾賽宮接見外邦使節。精美的衣袍上綴滿鉆石,熠耀生輝,令來客為之目眩。這等前所未有的排場、氣勢,震撼了全歐各國君主,爭相效尤,紛紛以凡爾賽宮廷為師。而頭冠權杖珠寶,則是彰顯歐洲王者氣派的重要裝飾。
18世紀期間,歐洲君主王侯的珠光寶氣之盛,往往不下于他們的妻子。當時的畫作顯示:這些貴族男性也戴耳環、掛項鏈、佩胸針。其中對珠寶喜愛最為顯著的可算是法國國王,但是法國國王喜歡致贈貴重禮品、珠寶給他國君主與外交使節,以賀對方王室的婚禮、洗禮等喜慶大事。原本沉重碩大的古董珠寶形制,如項鏈、胸花、頭冠,漸漸變為輕盈優雅。新式設計紛紛出籠,在原有的花卉和動物主題之外開創新意,靈感來源往往取材自織錦掛毯的圖案:諸如花環、纓彩、垂墜、流蘇等。巴黎珠寶業者也在此時開始在國際上聲譽鵲起。
然而進入19世紀,歐洲君主王侯卻幾乎不再佩戴任何珠寶,最多只在隆重場合為之。因為此時的君主多以軍裝形象現身,改采佩劍、勛章、鉆扣或鑲鉆鞋扣為飾。與此同時,華麗璀璨的珠寶則由女人負責炫示,以視覺形象證明其夫君的雄厚實力。
美麗的珠寶,不僅能閃耀光芒,烘托佩戴者的氣質與風范。當珠寶與使用者聯結,在特定的歷史場域中現身后,珠寶本身又蘊化成一種文化符號,象征使用者的身份與權勢,不斷地有意識地運用,成為約定俗成的珠寶語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