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先生,已經在18號下午抵達黑龍江了,并且19日在哈爾濱發表了講話。
他說:“我不但希望臺青們多過來看看,也希望陸生多去對岸看看。正是這一原因,所以在接待陸生赴臺團不到兩個禮拜后,我就帶領臺青來到了哈爾濱。通過這樣不間斷地、密集地交流,讓我們之間越走越近,感情越來越濃。”
此外,他在18日出發之時在機場發表談話稱,“這是我為臺鄉親們盡力所能做的事情”。
最重要的一句是,他再次強調:和平沒有輸家。
這也是飽受爭議的一句話。
有很多的網友在看到這句話之后,再次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與4月份他來參訪的時候類似,認為他這是在拖時間。
此外,仍然是說他在任的時候不推動“統”,現在卸任了又來找存在感。
那么,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馬英九先生的參訪,以及如何理解他在任時的做法呢?
首先,要真正理解馬英九先生現在推動的交流,應該從咱們上層確定的方針看起。
我們現在主要還是講和“統”。
如果我們基于此,來理解馬英九現在的行為,或許能夠更容易一些。
既然是和“統”,那么交流就是必不可少的。
而馬先生現在做的事情,不就是如此嗎?
就拿今年來說,他推動的交流就已經有3次,先是他4月份他帶領臺青們從南到北的參觀交流,還去到很多高校,讓對岸的青年們與我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緊接著就是半個多月前馬龍等人赴臺,而當時就有很多臺青前來接機,她們都是4月來陸參觀的人。
這說明了什么?
青年們建立的友誼,也是有必要的,而且事實證明也很有作用。
而這一次,他們首次踏足黑龍江,并且將會前往“七三一陳列館”,這難道能說沒有意義嗎?
無論是和“統”還是別的方式,心中的認可、認同不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嗎?
而認同是怎么來的?
當然是通過交流才會產生的。
讓他們來看看,我們都一樣是黃色的皮膚,都說著漢語,都寫著漢字,并且都那么友好,也都期待著“統”的到來。
這有什么不好?
這對于我們的和“統”事業,難道沒有貢獻嗎?
我個人認為是有的。
就像馬英九先生自己說的那句話:只有交流才會越走越近。
以賴某為代表的當局,不就是千方百計的不讓交流,想通過這種方式逐漸實現淡忘嗎?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與對岸之間,沒有交流,沒有馬英九先生這樣推動交流的人,那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場景?
所以,站在和“統”方針的角度來看,就不會認為馬英九先生推動的交流是在拖時間。
而且,他的一句“越走越近”,我認為其內心已經有了一些進步,此前他很少有這種提法。
回答了這一問題,我們再來看看,應該如何理解馬英九在任時的表現。
其實,我們都應該知道,人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的。
馬英九先生當然也不例外。
他當時雖然在任,但也并非他說一句“統”,對岸所有的人就都愿意的。
試想,如果不是這樣的話,蔡某、賴某又哪里有機會上臺呢?
所以,對他當時的做法,應該予以理解和包容。
話到結尾,總的來說馬英九先生雖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但是至少從目前看來,他還是在為我們共同的事業做貢獻的,應該予以尊重。
而我之所以要寫本文,就是因為看到了太多質疑馬英九先生的話。
我個人認為,上層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馬英九先生不是我們的朋友,那么壓根兒不會邀請他過來。
要知道,今年2次,都是陸方主動邀請他的。
從這一點就已經足夠說明,馬英九先生是朋友。
那么,既然是朋友,那么當他來交流的時候,我們的輿論應該是歡迎的,而不是質疑。
那么,大家對于馬英九先生這個人,有什么樣的評價?如果要你給他打分,總分10分的話,你愿意給幾分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