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5日,根據中央軍委發布的《關于各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
彭德懷的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劉伯承的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陳毅的華東野戰軍改稱第三野戰軍;林彪的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
彼時,第四野戰軍有90余萬人,其部隊組成陣容龐大:
第十二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轄第四十軍、第四十五軍、第四十六軍,共計十二個步兵師。
第十三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政治委員蕭華,轄第三十八軍、第四十七軍、第四十九軍,共計十二個步兵師。
第十四兵團,司令員劉亞樓,政治委員莫文驊,轄第三十九軍、第四十一軍、第四十二軍,共計十二個步兵師。
第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政治委員賴傳珠,轄第四十三軍、第四十四軍、第四十八軍,共計十二個步兵師。
此外,野戰軍另轄騎兵五師、一六五師、整訓五師以及司令員萬毅率領的特種兵司令部。
眾所周知,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東北野戰軍按預定計劃,千里奔襲北寧線,在錦州至昌黎段發起攻勢,拉開了遼沈決戰的序幕,震驚了國民黨,也震撼了全世界。
到了10月下旬,東北野戰軍以強大攻勢下將廖耀湘兵團搞的焦頭爛額:進攻錦州不成、南撤營口受阻、退到沈陽無望,直至潰不成軍,短短40多個小時后,10萬國民黨軍全部灰飛煙滅,東北野戰軍再次威震敵膽。
然而這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東北是極其寒冷的地方,而在這里戰斗的將士們大多來自山東、蘇北地區的部隊和干部,非常不適應極端寒冷氣候,所以起初部隊中普遍出現凍傷情況,直接影響到部隊的戰斗力。
尤其十幾萬出關軍隊的棉被、衣服等準備工作也不充分,導致東北各地區尚未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無法獲得穩定的后援,更加出現了部隊中凍傷的現象。
不過,隨著預防與治療經驗的積累和后勤工作的加強,大批凍傷現象逐漸減少,這才保證了作戰任務的順利完成。
說來說去,就是四野將士們太不容易,不僅要對付國民黨軍,更要克服寒冷天氣的肆虐。
大家都知道,遼沈戰役是解放東北的最后一役,而此役之后,東北再無戰事。但東北野戰軍卻沒有停下戰斗的腳步,又與華北軍區聯合發動了平津戰役,并且在并肩作戰、密切協同之下,奪取了最后勝利。
1949年3月,東北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很快,四野以第15兵團指揮兩個軍,在瓊崖縱隊的配合下,解放海南島。
可以說四野在林彪的率領下,無論在抗日戰場還是解放戰場,無不所向披靡威震四方。
而接下來的抗美援朝,更是讓四野再次打出軍威與國威,打得美軍沮喪不已。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后,東北由原來的戰略大后方一下子變成國防前哨,而此時的東北只有第四野戰軍的第42軍,其主要任務是從事農業生產。
然而,面對美軍在朝鮮戰場的咄咄逼人,毛主席等領導人決定未雨綢繆,將部署在中原地區的國防機動部隊第13兵團三個軍,與東北的第42軍、以及炮兵第1、第2、第8師等部共25.5萬余人,組成邊防軍備戰。
而到了9月6日,中央軍委又將在湖北的第50軍調到東北,加入東北邊防軍序列。
果不其然,真如毛主席所料,美軍擴大了戰爭態勢,將戰火燒到了鴨綠江畔,直接威脅著我國的安全。
由此,抗美援朝戰爭就此打響,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開赴朝鮮。
志愿軍渡過鴨綠江后,第40軍奔向球場、德川、寧遠,第39軍主力奔向龜城、泰川,第42軍奔向社倉里、五老里,第38軍奔向江界。
那么看看美軍此時的情況如何。
10月7日,“聯合國軍”大規模地越過三八線,開始大舉向北推進。而隨著人民軍的抵抗逐漸減弱,美國總統杜魯門開擔心中國或蘇聯軍隊會介入朝鮮戰爭。
然而,與杜魯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麥克阿瑟卻似乎胸有成竹,很有把握地向杜魯門保證,戰爭一定會在感恩節前結束。
“我擔心中國或蘇聯會進行干預?”杜魯門憂心忡忡說道。
“不太可能,中國在滿洲的兵力有30萬人。其中部署在鴨綠江的也就不到10萬至12.5萬,可以越過鴨綠江的只有5萬至6萬人。再說他們沒有空軍,如果中國真的參戰,那對他們來說將是一場大規模的屠殺。”麥克阿瑟非常輕蔑且信誓旦旦說道。
聽聞此話,杜魯門像吃了一個定心丸,最后愉快的離開了。而麥克阿瑟也隨即命令“聯合國軍”加快向中朝邊境的進攻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這時的“聯合國軍”總兵力已達42萬人,擁有飛機1100余架,各型軍艦300多艘,陣容龐大不容小覷。
然而,接下來的事實,徹底打了麥克阿瑟的臉。
由于志愿軍調動、集結、訓練等臨戰準備活動嚴守秘密,入朝時也進行嚴密的偽裝,隱蔽防空,避較好地隱蔽了志愿軍的行動和企圖,所以“聯合國軍”尚未發現志愿軍入朝的任何跡象。
到了24日,志愿軍除第40軍先頭兩個師進到北鎮以東、云山以北即將接近敵人外,其他各軍距敵尚有20至50公里。
10月25日,正向鴨綠江方向快速推進的南朝鮮軍軍第6師第2團第3營,突然在溫井兩水洞地區遭到了志愿軍第40軍118師的沉重打擊。
與此同時,第40軍第120師第360團潛伏在云山以北的玉女峰等高地,隨著一聲槍響,南朝鮮軍第8師的部隊也陸續遭到攻擊,而第6師第7團最終幾乎全軍覆沒。
而志愿軍第42軍一部,在東線黃草嶺地區與南朝鮮第3師也開戰了。
彼時,麥克阿瑟還在想當然的認為,這只不過是小股中國軍隊出現而已,他們在朝鮮境內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了幫助北朝鮮軍控制通往中國境內的交通要道,以避免北朝鮮的殘部被“聯合國軍”堵在鴨綠江以南殲滅。
然而,隨著戰事愈演愈烈,美軍也越來越發現,中國軍隊持有的輕武器大部分都是二戰末期繳獲的日制武器,而裝備的迫擊炮、重機槍和沖鋒槍則是從國民黨軍隊中繳獲的美制武器。
由此,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沃克以及眾多將領得出結論,中國東北野戰軍下場參戰了,而麥克阿瑟那時還以為中國就算出兵也不會規模龐大,實際上入朝的志愿軍部隊,包括四野十三兵團和三野九兵團的人數已經超過了38萬人。
而正是基于自己的狂妄自大,麥克阿瑟最終付出沉重代價。
其實當初,麥克阿瑟以為的中國軍隊,不過是一群毫無現代戰爭經驗的烏合之眾。他不相信中國軍隊有膽量挑戰美軍王牌軍,與美軍的飛機、大炮和坦克較量,但最終事實證明,他灰溜溜回到了美國,而“聯合國”軍也被打到了談判桌上。
謹以此文致敬最可愛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