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游擊支隊
1937年底由邢仁甫等人以“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為基礎組建,受八路軍指導,活動于冀魯邊區。1940年改編為八路軍教導第6旅,邢仁甫任旅長;1943年邢仁甫叛變投敵,部隊由周貫五重組,并入山東軍區。
支隊長:邢仁甫(1938年任國民革命軍別動總隊第31游擊支隊司令員)。
政治部長:周硯波(參與邢仁甫組建的“華北民眾抗日救國會”及救國軍)。
副部長:崔月楠。
第10支隊
1938年初由中共魯西北特委推動范筑先部改編,隸屬山東第6區游擊司令部;1939年改編為八路軍筑先縱隊,歸129師指揮;后與115師獨立旅合編,成為冀魯豫邊區主力。
司令員:張維翰(1938年任山東第6區抗日游擊司令部第10支隊司令員,后為八路軍129師“筑先縱隊”司令員)。
政治部主任:王幼平(1938年任第10支隊政治部主任,兼任山東第6區抗日游擊司令部政訓處主任)。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
1937年12月膠東特委發動天福山起義組建,是膠東最早我黨武裝;1938年9月與膠東游擊第3支隊合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支隊,后發展為膠東軍區主力。
軍政委員會主席:呂志恒(1938年8月任合編后的膠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實際主持部隊整編工作)。
政治部主任:林一山(1938年任第3軍政治部主任,后為膠東軍政委員會委員)。
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5軍
1937年12月姚仲明、廖容標聯合長山中學校長馬耀南發動黑鐵山起義;1938年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支隊;1939年馬耀南犧牲,部隊后整編為渤海軍區基干武裝。
司令員:廖容標(1937年12月26日成立時任司令員)。
政委:姚仲明(起義時任政委,與廖容標共同組建部隊)。
副司令員:馬耀南(原長山中學校長,起義時任參謀長,后升副司令員;其弟馬曉云、馬天民分任支隊長)。
政治部主任:趙明新(起義時任職,1938年4月部隊擴編至5000人)。
八路軍魯東游擊指揮部
1937年12月馬保三領導壽光牛頭鎮起義,后與韓明柱部合編;1938年12月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8支隊;韓明柱同年犧牲,馬保三后任魯中行署主任。
指揮:馬保三(1937年12月領導壽光牛頭鎮起義,成立八路軍魯東游擊隊第八支隊并任指揮)。
副指揮:韓明柱(1938年1月由山東省委派遣,任副指揮并組建騎兵隊,同年11月犧牲)。
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4支隊
1938年1月山東省委書記黎玉、洪濤領導徂徠山起義成立;1938年5月洪濤病逝,部隊整編為山東縱隊第4支隊,后發展為魯中軍區核心力量。
司令員:洪濤(1938年1月1日徂徠山起義時任司令員,同年5月病逝)。
政委:黎玉(省委書記兼政委,為起義核心領導人)。
副司令員:趙杰(起義時任職,后率部智取萊蕪城)。
經理部長:馬馥塘(起義時負責后勤,后任萊蕪縣縣長)。
政治部主任:林浩(起義時負責政治工作,后接任政委)。
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
1938年1月張北華、遠靜滄領導泰西夏張鎮起義組建;1938年11月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6支隊,后歸115師指揮,參與創建泰西根據地。
主席:張北華(1938年1月領導泰夏張鎮起義,創建自衛團并任主席)。
副主席:葛陽齋(與張北華共同組建自衛團,初期領導核心)。
政治部主任:遠靜滄(起義時任職,1938年3月犧牲)。
膠東游擊第3支隊
1938年3月鄭耀南、張加洛發動掖縣起義成立;1938年9月與第3軍合編為山東縱隊第5支隊;參謀長趙森堂叛亂被處決,鄭耀南后任八路軍旅長。
支隊長:鄭耀南(1938年8月與第3軍合編前任支隊長,合編后任第62團團長)。
副支隊長:周亞泉
參謀長:趙森堂(1938年任參謀長,后密謀叛變被處決)。
秘書長:王文峰
政治部主任:王仁齋
副主任:張加洛(1938年參與支隊整編,任政治部領導職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