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央企總部的遷移和新設正在悄然改變城市經濟格局。北京曾是央企總部的“大本營”,但隨著國企改革深入推進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實施,越來越多央企選擇走出北京。這一趨勢不僅反映了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調整,也為多個城市帶來了全新的機會。對于許多城市來說,這不僅是一次經濟發展的新機遇,也是一場圍繞資源和產業的“搶人大戰”。
兩個月內兩家新央企誕生
2024年10月,中國資源循環集團在天津正式成立。這是全國首家以循環經濟為主營業務的一級央企。天津,這座曾經的老工業基地,終于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央企總部。對于天津來說,這不僅是歷史性的突破,也讓它在綠色經濟領域占據了重要位置。資源循環集團的設立,標志著天津在循環經濟賽道上的領先起步。
兩個月后,2024年12月,一家全新的央企——中國數聯物流在上海揭牌。這是我國首家以數據科技為核心業務的央企,也是國資委監管的第99家產業類央企。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再次展現了它在科技創新和國際營商環境上的吸引力。數聯物流的到來,不僅填補了數據科技央企的空白,也讓上海新增了一張“國”字號名片。
短短兩個月,兩家央企先后成立,但它們的選擇都避開了央企傳統大本營北京。這一現象絕非偶然。天津的循環經濟與資源利用優勢,上海的科技創新與國際化環境,都讓它們成為這兩家央企的最佳選擇。
央企總部遷移:北京的“資源溢出”,其他城市的“機會窗口”
其實,不只是新設央企在選址時避開北京,已有的央企也在紛紛外遷。過去幾年里,全國已經有接近10家央企總部從北京遷出。它們的遷移目的地包括雄安新區、上海、武漢、深圳、贛州等地。這些城市,正是央企遷移浪潮的最大受益者。
雄安新區的強勢崛起
雄安新區,毫無疑問是央企遷移的最大贏家。自從“千年大計”的定位明確后,這片土地就成為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核心區域。截至目前,雄安已經吸引了4家央企總部落戶,包括中國星網、中國中化、中國華能和中礦集團。其中,中國星網已經正式入駐運營,其余三家央企總部仍在建設中。
雄安的吸引力,不僅體現在央企總部的大規模遷入。一批央企的二三級子公司也陸續涌入,為新區注入了更多的產業活力。同時,北京的高校、科研機構也在向雄安轉移。根據教育部的規劃,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15所部屬高校將在未來幾年內陸續搬遷至雄安。這使得雄安不僅成為央企的“新家”,還將成為教育和科研的新高地。
上海的產業集聚與國際視野
在央企遷移的版圖中,上海無疑是另一個重要的節點。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上海目前已擁有7家產業類央企總部,包括中國寶武、中國船舶、中遠海運和中國電氣裝備等。這些央企,要么是重組之后遷至上海,要么是新設立的總部,比如中國商飛和中國數聯物流。
上海的優勢很明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上海不僅擁有全球化的視野,還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完善的產業鏈條。對于希望“走出去”的央企來說,上海是它們參與國際競爭的最佳窗口。
央企外遷的邏輯: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
央企總部的遷移和新設,根本上是政策和市場雙重作用的結果。
長期以來,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央企總部的落戶。截至2024年,北京仍有69家央企總部,約占全國99家產業類央企的七成。這種高度集中雖然體現了首都的資源聚集能力,但也帶來了過于集中化的隱憂。
為了緩解北京的資源壓力,同時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央企外遷成為一種必然選擇。而雄安新區,正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核心區域。未來,隨著更多央企和高校的遷入,雄安的地位勢必進一步鞏固。
除了政策上的推動,央企遷移也有著明顯的市場邏輯。比如,中國商飛選擇在上海設立總部,是因為上海是中國航空制造業的核心區域;中國稀土集團落戶贛州,則是因為贛州擁有豐富的稀土資源。這種“靠近產業鏈”的總部布局,不僅能提高企業運營效率,還能降低成本,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的核心業務。
誰是央企遷移中的“黑馬”?
除了雄安和上海,深圳、武漢、贛州等城市也在央企遷移中逐步嶄露頭角。
深圳:電子信息的絕對優勢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選擇將總部遷至深圳,看重的正是深圳在電子信息制造領域的強大實力。作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領頭羊”,深圳擁有完善的電子信息產業鏈和強大的研發能力,這使它成為這一央企的最佳選擇。
中國三峽集團將總部遷至武漢,背后是地理優勢和產業配套的雙重考量。作為三峽工程所在地湖北的省會,武漢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讓它成為這一央企的理想之地。
贛州被譽為“稀土之都”,其豐富的稀土資源為中國稀土集團提供了關鍵的產業支持。選擇贛州作為總部,不僅讓企業更貼近資源,也為當地稀土產業的精深加工和鏈條延伸帶來了更多可能。
未來的爭奪戰:哪些城市能后來居上?
央企總部的遷移和新設,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效益,還有人才、技術和產業鏈的聚集。未來,這場央企爭奪戰會更加激烈。
目前,像重慶、蘇州、杭州、南京、西安、長沙這樣的城市,雖然經濟基礎強大,但尚未吸引到央企總部的落戶。未來,隨著央企改革和新一輪產業布局的推進,這些城市或許會成為下一階段的重點。
尤其是中西部城市,有可能因為“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的政策而迎來新的機遇。比如,能源類、軍工類、農業類央企總部,未來很可能向西安、蘭州等內陸城市傾斜。
結語
央企總部的遷移和新設,是國家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也是城市競爭力的試金石。對于希望吸引央企落戶的城市來說,提升產業基礎、完善區域環境、優化政策支持,才是贏得這場爭奪戰的關鍵。畢竟,機會永遠屬于那些有準備的城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