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光電(1913—1989),生于涼山州甘洛縣,是斯補茲莫——暖帶田壩土千戶后裔的末代土司。祖父嶺廷福(比比土司)曾率彝兵到大渡河邊大樹堡一路堵住太平軍的退路,截斷了這路太平軍與主力的聯絡,配合清軍使太平軍全軍覆滅,清王朝因此以軍功欽賜他副將銜、帶田壩土千戶所總理。當時可以說是兵強馬壯,名震涼山了。
但到嶺光電時軍事上很拉垮了,其父染上鴉片不理政務,早早去世,僅留下了孤兒寡母。所以嶺光電家受到彭火土司洗劫時,土司衛隊僅有兩人,其中一人僅會擦拭槍支,不會用槍;一人膽小如鼠,躲在田坎下,劫匪在其頭上撒尿都不敢開槍。
其母親在這次洗劫中被殺,嶺光電成了孤兒,家產被侵吞,土司頭銜也被改掉。嶺光電只得流落他鄉,后來在四川袍哥羊仁安的資助下完成了學業,畢業于中央陸軍校(算是黃埔第十期)。
軍校畢業回鄉后,當局在其住牧地恢復了其土司職務。嶺光電便在其屬民中挑選了一批強壯青年,準備用現代軍隊訓練方式加以訓練,重振雄風。卻發現這些年輕人怨聲載道,僅是正步練習都無法完成。
這些年輕人全是目不識丁的農牧民,毫無作戰理念,也無法理解現代戰爭。這事讓嶺光電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民族,意識到彝族和世界先進民族之間的差距。便重訂計劃,開始了農、林、牧、副漁、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大致封山育林,小至修廁所、豬圈,房舍加裝亮瓦等。
其中最突出的是教育上的成就,至今傳為佳話,嶺光電在1937年3月以“土司之名”在甘洛縣田壩成立了私立斯補邊民小學。強制規定不論頭人、奴隸和半奴隸,有二子者送一子入學,四子者送二子(女子則因頭人反對,未能招收)。不收學雜費,供給文具課本,補助清貧生伙食費等,還軟磨硬泡從四川省教育廳里拉了一些教學儀器。用彝漢雙語方式教學,既學彝漢經典文集,又學現代西方科技知識??梢哉f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了。
1938 年底,著名攝影師莊學本(右)走進大涼山,與彝族土司嶺光電在他創辦的私立斯補邊民小學校舍口合影。
私立斯補邊民小學在曲折中興辦了13年,培養了200多名學生,有的升入中學、大學讀書,很多人后來成為解放涼山的骨干干部。其中縣一級干部10多人,省級干部1人,還有一批學術人才。
縱向比較的話,你可能會對這點人嗤之以鼻。但橫向比較的話卻是破天荒的,解放初,很多彝族聚居地找不出幾個能識讀漢字的人。而這種對凡入學者,一視同仁的理念,在當時涼山彝族地區根深蒂固的階級觀念里,打破了凡事都血緣制的先行者。
時光飛速到解放后,嶺光電作為彝族上層開明人士,受到保護任用,他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彝族文學和歷史,自傳《憶往昔》就很精彩。
許多人稱贊嶺光電創辦的這個小學不只收上層人士的子弟,連奴隸半奴隸的子弟都收,這在尚處于奴隸社會的涼山,不能不說是開明之舉。
作為《西康日報》的通訊員的嚴志泉,自然很早就聽人說過嶺光電。但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這樣做呢?這一直是他心中的不解之謎,總希望能找個機會,親自問問他本人。
張學安是嚴志泉的朋友,解放后,張學安是縣上的文教科長,嚴志泉也不時到他家去串門。張學安的老婆同嶺光電的老婆是姊妹,嶺光電也不時到他家坐坐。嚴志泉想,說不定回能湊巧遇見他呢。
那是1954年夏季的一天,吃過晚飯后,嚴志泉又到張學安家去串門。
走進屋里后,突然聽見里邊房間里有人咳嗽,聽聲音好像是個上了年紀的人。
嚴志泉問:“是哪個在屋頭?”
張學安說:“是嶺光電?!?/p>
這不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嗎?嚴志泉早就想找他采訪一下,沒想到還真讓他等到了這個機會。嚴志泉那時也喜歡給《西康日報》寫點新聞之類的東西,能有這個機會,當然不愿意放過。
不過,他同不同意嚴志泉的采訪呢?嚴悄聲問張學安:“可不可以接觸一下?”
張學安笑著說:“咋不可以喃?!?/p>
嚴志泉把要問的事提出來征求張學安的意見:“我想專訪他一下,聽說他辦的斯補小學,連奴隸半奴隸都收,不曉得是不是真的?”
張學安給嚴打氣說:“去嘛,怕啥子喲,他好說話得很?!?/p>
嶺光電那時是省政協委員,要采訪他這樣有名望的人,心里也有點不踏實,怕他拿架子,不肯接受采訪。
有了張學安給鼓勁,嚴志泉就大著膽子進了里屋。
大方桌邊坐著個中等身材、圓盤柿臉、精神矍鑠的老人,年齡大概60開外(其實也才40多,可能顯老)。
年輕時的嶺光電
房間里沒有其他人,他當然就是嚴志權要采訪的對象了。
嚴志全自我介紹了身份,又說他是《西康日報》的通訊員,希望采訪他一下,問他同不同意。
嶺光電笑了笑,很有風趣說;“我能夠拒絕一個已經坐在我面前的人嗎?”
聽他這樣一說,嚴志泉也就去掉了擔心,決定把采訪范圍擴大一些。當然,最先問的還是斯補小學辦學的事情:
“嶺委員,你是咋個想到要辦學校的呢?”
嶺光電略一沉思,有條有理地說:
“國家要發展,關鍵是人才。你想,政務、軍事、工業、農業、商貿,哪一個行業能夠離開有本事的人?一個民族要前進,要跟著國家的步子前進,同樣需要不斷的培養人才。我當國民黨的立法委員,蔣總統接見我的時候,也說過一句話:要培養民族人才。其實,共產黨也好,國民黨也罷,放開他們的政治理念不談,哪一個中國的政黨,不想把中國搞好,讓國家變得繁榮富強?要想國家更富強,老百姓變富裕,離不開各行各業的發展,自然也就離不開人才了。人才,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我們國家窮,吸引外國的人才恐怕不容易。昨個辦?只有自己培養,一步一步的培養,從基礎抓起。這就是我提倡辦斯補小學的初衷?!?/p>
嚴志泉聽了這番話,心里也有所觸動,于是,不揣冒味地提了個有點尖銳的問題:
“你是赫赫有名的上層土司,為啥你辦的學校會收奴隸半奴隸的子弟?”
嶺光電端起方桌上的瓷盅喝了一口茶說;“清朝有個叫龔自珍的人,他說過一句話,‘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原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其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既然是要培養人才,何必拘泥他的出身?只要是聰明好學、勤奮努力、有培養前途的,就要培養嘛?!畯膩砑w绔多敗子,歷代寒門多高才’。要培養民族人才,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不是選他身份門第,主要是選他的個人天賦啥。”
“嶺委員,照你的說法,只要個人天賦好就行啰?”嚴志泉提出一個更廣泛的話題。
嶺光電輕輕地搖搖頭,微微笑著說:
“個人天賦好只是個基本條件,最重要還是教育。從教育上著手,是根本的辦法。教育,不光是讓學生學文化知識,還要教學生學會怎樣做人。過去涼山封閉、落后,包括生活習俗在內,只要是落后的、愚味的,斯補小學都教學生去改變?!?/p>
“聽說斯補小學采取了不少辦法嘛?!眹乐救才d致勃勃地說。
說到這里嶺光電也來了興致;“沒得規矩不成方圓嘛。那陣斯補小學就規定有四不準:不準煙、不準喝酒、不準打架斗毆、不準亂找女人,同時還強調講衛生,早上起床要洗臉,晚上睡覺要洗腳,勤換衣來勤洗澡,吃的穿的要干凈?!?/p>
“家頭窮的學生咋辦?”嚴志泉問
“我幫著解決嘛?!睅X光電又呷了一口茶水,“你們漢族家里頭有些不是有個神主牌,上頭就有五個字:天、地、君、親、師。老師那是供在神龕上的啊。老祖宗的好東西,還是不能丟喲,要一代一代往下傳。傳承,傳承,傳,靠老師,承,就靠學生。不辦學校,哪來傳承?靠嘴巴、靠腦殼,總有說掉的喲。”老人說完,不禁哈哈大笑起來。
彝文經書
采訪完成后,張學安根據記憶唱了一首嶺光電親自作詞作曲,譜寫的斯補小學校歌。
這首歌的曲字是:
(曲譜根據張學安先生唱時記錄,可能有出入)。這首歌有三段歌詞,用彝語演唱,張學安先生翻譯如下:
第一段歌詞:
要改革,要改革,不改革,子孫后代不好過。
第二段歌詞:
要團結,要團結,整個民族要團結,別人就不會來欺侮。
第三段歌詞:
講衛生,講衛生,不講衛生要得病,得病就要麻煩醫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