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概述
俄國內戰(1917-1923),也被稱為蘇聯國內戰爭,是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蘇維埃政府與俄羅斯共和國政府發動的武裝革命,由蘇聯紅軍對陣保守派和民族主義勢力組成的白軍,最終以蘇聯紅軍勝利而結束,戰后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一個新興的超級大國冉冉升起。
列寧
歷史背景
俄羅斯內戰的歷史背景要一直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的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與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和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當時的英國)簽訂了三國協約,共同對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組成的三國同盟。
協約國與同盟國之間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曠日持久,導致俄羅斯國內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尼古拉二世原以為與同盟國之間的戰爭將是短暫的,但強大的德意志帝國不僅拖垮了俄羅斯,同時還引爆了俄羅斯國內的厭戰情緒和革命精神。
1917年初,無數厭倦了戰爭的俄羅斯士兵開始逃離軍隊。與此同時,俄羅斯首都彼得格勒市工廠的工人開始罷工游行,婦女在街頭示威,要求和平、面包和投票權。
俄羅斯二月革命爆發。
列寧
1917年3月,在革命爆發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取而代之的是由溫和的社會主義者亞歷山大·克倫斯基領導的臨時政府。
然而,人們期待的和平并未到來,因為克倫斯基領導的新政府仍然主張履行協約國的義務,繼續同德意志帝國作戰。克倫斯基的這一舉措再度激起俄羅斯民眾的憤怒情緒,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還沒等克倫斯基鞏固政權,緊接著十月份又爆發了十月革命。
1917 年 10 月,克倫斯基的臨時政府被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推翻,布爾什維克是俄羅斯社會民主黨的一個派別。掌權后的列寧廢除了土地私有制,將銀行和工業國有化,并和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簽署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俄羅斯正式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對普通民眾而言,廢除土地私有制,打擊銀行工廠和地主以及結束戰爭,這些都是他們最期盼的事情,甚至可以說他們為此已經等待了幾百年。
但列寧的這些措施,損害到了太多人的利益,這些人聯合起來,組織起來,企圖結束布爾什維克革命,企圖終結掉蘇維埃政權。
俄國內戰的發展
內戰在3條同時的戰線上發展(東部,南部和西北部),可分為3個階段:
初始階段:俄羅斯南部頓河地區的哥薩克人爆發起義,后來來自西伯利亞的反布爾什維克團體也加入了進來。
這些反對布爾什維克的人,有地主、有共和主義者、有保皇黨人、有中產階級公民、有反動派、有前君主主義者、有自由主義者、還有德意志帝國暗中支持的反布爾什維克武裝。
1918年9月,這些反布爾什維克政府的人組成了臨時政府,與列寧領導的紅軍相對,稱之為白軍。然后在 11 月,高爾察克海軍上將領導了一場政變,之后他宣布自己是俄羅斯的最高統治者。
中間階段:白軍日漸壯大,他們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推進,但被列寧創建的紅軍擊敗,并且布爾斯維克從白軍手中奪回了中亞,在草原地區和突厥斯坦建立了共產黨支部,將布爾什維克的影響力擴大到更廣泛的地區。
最后階段:布爾什維克的紅軍經歷了一次大批叛軍,在克里米亞經歷過一次失敗之后,列寧重新改革了紅軍,并擊退了高爾察克的武裝,將他逮捕并處決。站在紅軍對立面的兩個無政府主義軍事同盟,其中一個被擊垮。
在內斯托爾·馬赫諾領導的烏克蘭無政府主義黑軍的幫助下,紅軍分別于1919年10月和11月擊敗了鄧尼金和尤登尼奇的軍隊。
不過戰爭還未結束,因為弗蘭格爾男爵又重新召集了鄧尼金的殘余勢力,以及其他幸存的白軍,并在克里米亞設下重防,以此他抵抗住了一輪又一輪的紅軍猛攻。可惜最終后繼乏力,在1920年11月,弗蘭格爾和他的殘余勢力撤退到君士坦丁堡。
白軍戰敗后,國際上各國的干預部隊也撤離了俄羅斯,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政府政權徹底穩固,當時對布爾什維克的主要抵抗就只剩下喀瑯施塔得海軍要塞的水手(1921年2月至 3月)和反對農業集體化的農民起義。這是俄羅斯反革命者抵抗的最后幾個地方。
戰亂很快就被平息,自此,一個超級大國的興起逐漸拉開序幕。
俄國內戰的后果
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他們于1917年10月推翻了俄羅斯臨時政府。
美國、法國、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對反布爾什維克運動的支持,是因為他們都知道,俄國革命或許所引發全世界共產主義革命,這是這些資本主義國家最恐懼的地方,然而,事情果真如他們所擔憂的那樣發生了。
布爾什維克政府的勝利,鞏固了權力,并于1922年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也就是蘇聯。1918年,布爾什維克鎮壓了在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的獨立運動,并且將這些國家強行并入蘇聯。而波蘭,芬蘭,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則從曾經的俄羅斯帝國當中獨立了出去。
整場戰爭期間共造成了大約900萬人死亡,其中100萬人死于戰爭的副作用,例如1921年和1922年的饑荒,大約一百萬俄羅斯人為了逃離戰爭、饑餓和政治迫害選擇了流亡。
在戰爭結束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蘇聯的工業生產相對比之前的俄羅斯而言,嚴重下降和而且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再加上人口的下滑,導致當時的蘇聯經濟停滯不前。為了克服這一危機,布爾什維克政府啟動了新經濟政策(NEP),一直持續到1928年,直到斯大林推動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取代了新經濟政策。
列寧和斯大林
結語
在我看來,俄羅內戰中列寧領導的無產階級贏得了最終的勝利,這對整個世界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尤其是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沖擊最大,因為很多資本主義國家內部都出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只不過,這些國家的革命都不夠徹底,所以才最終導致失敗。
但我們國家不一樣,我們國家在經過了徹底的無產階級革命之后,如今已然成長成為世界頂尖大國,未來超越美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