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蘇聯畫家帕維爾·彼得羅維奇·索科洛夫-斯卡利亞創作布面油畫《向冬宮突擊》。
油畫作品《向冬宮突擊》
畫作展示了俄國十月革命中,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進攻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的場景。
畫面中,深藍色的夜空中映照著紅色的晚霞,廣場上工人、士兵、赤衛隊進攻激烈。
《向冬宮突擊》細節
作者因為曾經目睹了當時攻占冬宮的戰斗場面,所以畫面上的人物、氣氛十分貼近當時戰斗的場景,該油畫后來被收藏在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
歷史題材的美術作品因其形象、真實的特點很容易得到官方的支持,這也決定了要為政治服務,現實主義畫家在表現真實的歷史事件時,往往使意識形態貫穿于藝術創作過程中,對歷史事件的實景做藝術的創作。
正因為如此,有學者指出,《向冬宮突擊》畫面上的場景與史料記載的攻打冬宮的真實情況并不一致,稱實際上的攻打冬宮算不上是一場真正的戰斗,只是一場較為和平的攻戰。
根據攻占冬宮后第二天到現場查看破壞情況的著名畫家、藝術史家和導演伯努瓦記述:“冬宮依然如同昔日,無戰斗的痕跡”,證明攻打冬宮并沒有大規模的戰斗。
起義當晚,彼得格勒軍事革命委員會發布的《關于臨時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稱:起義“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勝利。”
1917年3月12日(俄歷2月27日),在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俄國工人和革命士兵舉行起義,逮捕沙皇、大臣及將軍們,沙皇制度徹底崩潰,推翻了統治俄國304年的羅曼諾夫王朝,俄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二月革命”后,俄國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一個是臨時政府,一個是工兵代表蘇維埃。俄國政權被代表著資產階級的臨時政府把持,進而開始壓制人民群眾,企圖解散工人武裝,消滅蘇維埃。
1917年10月20日,在嚴峻的形勢下,被迫流亡芬蘭的列寧毅然秘密回到彼得格勒,準備舉行新的武裝起義,很快組織赤衛隊員和革命士兵組成20余萬人的革命隊伍。
11月6日夜間至7日(俄歷10月25日)上午,在列寧的指揮下,彼得格勒的工人、士兵先后占領火車站、郵電局、電話局、銀行等要害部門。除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和少數幾個據點外,彼得格勒實際上都控制在革命軍隊的手里。
參與突擊冬宮的水兵
冬宮是歷代沙皇專制統治的象征,也是“二月革命”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堡壘式建筑,西北面緊靠涅瓦河,東南方是一條水渠,正前方有一個開闊的廣場,此時守衛東宮的是2000余名軍校士官生及軍官。
11月7日清晨起,臨時政府就命令士官生用成垛成垛的木頭排成深厚的街壘,堵住冬宮的全部出入口,在街壘里面架設機槍和各種小型火炮。
士官生部隊指揮克倫斯基鼓動士官生堅決抵抗,而自己則借口迎接援軍,乘上美國大使館的汽車,逃之夭夭。
2萬余名革命士兵和赤衛隊員已經徹底包圍冬宮,起義部隊領導人安東諾夫,按照列寧的指示,派人給臨時政府發出最后通牒。
臨時政府認為冬宮牢不可摧,且有克倫斯基請求的援軍將到,因而毫不遲疑地拒絕了起義部隊的要求,準備頑抗。
列寧當即作出決定:占領冬宮,逮捕臨時政府的全部成員!
11月7日晚上9點45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開炮,發出總攻的信號。
根據記載“由于沒有組織好,涌向冬宮的隊伍退下來,第一次進攻宣告被擊退。冬宮遭到步槍掃射,沒有很強破壞性。摸清敵人不強的事實后,安東諾夫和丘德諾夫斯基等率領的隊伍再次沖向冬宮,短暫的射擊之后卻是一片寂靜。”
11月8日凌晨1時許,臨時政府的成員(除克倫斯基逃跑外)全部被擒。
赤衛隊和士兵們突擊冬宮的過程中,因為庭院里停放了一門戰防炮,裝甲車不能冒險前進,僅僅是步兵在冬宮前短暫交火,革命士兵爬上窗口后將士官生繳械俘虜,雙方傷亡很少。在攻打冬宮的過程中,遵照軍事革命委員會的命令,阿芙樂爾號向冬宮的炮擊只允許使用實心彈,不允許使用高爆彈和碎片彈,在戰斗中只有兩枚炮彈擊中冬宮的屋檐,僅打下來了些許泥灰。
冬宮的占領,標志著十月革命的勝利。
已經兩夜沒合眼的列寧顧不得休息,馬上起草《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并在第二天召開的蘇維埃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在這次大會上,成立蘇維埃政府,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誕生了!
參考資料:《蘇聯革命歷史題材油畫中的歷史敘述與意象表達》,潘藝,《近現代史與文物研究》2018年第二期總第175期。
百度百科《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