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中國僅用了28天就達到反擊目的,隨即撤軍。然而,接下來的十年,中越邊境時有摩擦,最出名的要算老山戰役。
當年,在老山戰役前線流傳著一句話,叫“戰好打,苦難熬”,這個苦,就是蹲守“貓耳洞”的艱難。
曾有老兵說,有戰友已在貓耳洞里堅守70多天,還沒等到下一批士兵來,在換防前夕精神崩潰,最后犧牲在前線,曾說:“這樣貓著,不如痛痛快快出去打一場,我寧愿死在陣地,也好過在這里等著。”
貓耳洞,是對這種戰時掩體的別稱,形似貓耳,又小又黑又潮濕,是老山地區最多的喀斯特地貌特有的溶洞,有天然的,也有后來人工挖掘的。
在戰斗歲月,小小的貓耳洞就是前線戰士的一個個小陣地,有時候炮彈剛好炸在貓耳洞,有的戰士血濺洞壁,當場犧牲,有的中彈,沒能及時轉移出去,也在貓耳洞里流盡最后一滴血。
貓耳洞低矮狹窄,坐伸不起腰,躺直不了腿,大一點的貓耳洞有3-4個戰士,小一點的貓耳洞常常只有一個戰士,很多時候只能匍匐在內,轉身都很困難。
在洞里,只有兩種食物,罐頭和壓縮餅干,只能飽腹,沒有任何味道,吃多了燒心,缺水的時候,吃餅干都割嗓子。
只有一個出口的貓耳洞內溫度高,濕度大,衣物霉爛,被褥從沒干過。
很多戰士剛開始還穿著背心褲衩,衣服被浸濕以后,緊貼著皮膚,從來沒有干過,到后來,大家都不穿衣服。
老山屬于亞熱帶氣候,進入雨季后,貓耳洞里的狀況更糟糕,陰雨連綿不斷,石壁上一直滲水,腳下的地也從來沒有干過,整個人就像被水困住。
當時,兩軍對峙時間很長,戰士吃喝拉撒都在洞里,大小便就用空的罐頭盒裝起來,壘在一起。
狹小的空間里,氣味難聞,霉菌味、汗酸味,夾雜著腥臭味,污濁不堪,讓人呼吸都透不過氣來。
更可惡的是有蚊子、老鼠、蝎子、蜈蚣等層出不窮,裸露的皮膚被咬了很快就鼓起大包,發炎,流膿潰爛,疼痛鉆心。
環境太惡劣,吃藥擦藥都不能緩解,有戰士忍不住,生生把長好的皮剝了一層又一層。
最難忍受的是沒有水喝,貓耳洞一般都在高地,有時候和后方的通道被敵人炮火封鎖,陣地送不上水,只能靠接雨水飲用,天不下雨,他們就更沒水喝。
戰士們為了維持生命,舔過石頭上的露珠,喝過自己的尿液,渴極了看到液體就想喝,煤油、風油精,都被喝進肚子,喝完就不停嘔吐。
在貓耳洞的每一分鐘都要咬牙堅持,到防御后期,幾乎每個人都得了皮膚病,渾身上下都是瘡,膿水順著身體往下流。
戰區霧大雨多,貓耳洞整天不見陽光,又沒有辦法洗澡,身上有一點剮蹭就會紅腫、瘙癢,疼痛,最為嚴重的是爛襠。
哪怕后方送來藥水,也沒有辦法治療這個病,戰斗間隙,基本上所有的戰士們都在抓癢,爛襠是頑疾,很多同志撤下戰場以后,到后方還需要長時間的治療才有好轉。
老山前線的貓耳洞,是一代軍人的艱苦記憶,他們手握鋼槍,盡管渾身是傷,與老鼠蛇蟲為伍,心中卻有一股勁兒。
這是為祖國后方十億人民能站起來,在陽光下跑跳笑鬧,可以放心大膽游玩的勁兒。為了身后億萬人民的幸福,他們把自己十七八,二十幾歲的青春,藏在貓耳洞。
我們這一輩,已經離這些都太遠了,珍惜今天的和平,珍惜擁有的幸福生活。
參考資料:內蒙古農業大學--一等戰功校友重返昔日戰場,講述“貓耳洞”經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