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延安五老之一”,林伯渠的一生可以說是革命的一生,是為國為民的一生。
年輕時,林伯渠遠赴日本,接觸到革命思想,回國后開啟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林伯渠繼續為人民服務,他是許多革命者的縮影。留給后人的精神遺產,也值得我們學習。
1886年,林伯渠出生在湖南省臨澧縣一個普通的家庭,1902年,入學湖南西路師范學校,兩年后遠赴日本留學,在東京,經黃興、宋教仁介紹,加入了中國同盟會。
不久后,日本政府頒布《取締清韓留學生規則》,林伯渠憤而回國。1907年,受同盟會的委派,去東北做聯絡工作。后又因為反對袁世凱逃往日本。
革命之路艱難,位無產階級革命家從來就沒有放棄過,1918年春,參加護法斗爭的林伯渠隨部隊退至郴州,也就是這個時期,在李大釗的書信往來中了解到了馬克思主義。
1921年,林伯渠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建黨初期,他一邊在孫中山身邊做統戰工作,一邊還沒落下黨組織交給他的其他任務,立下了汗馬功勞。
抗日戰爭爆發后,林伯渠被委以重任,擔任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
那時,陜甘寧又苦又窮,林伯渠帶領邊區軍民積極響應抗日救國的號召,開展了大生產運動,不僅解決了邊區的經濟困難,還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
在林伯渠的領導下,陜甘寧邊區成為了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楷模,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解放戰爭期間,林伯渠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積極爭取和平,反對內戰,為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9年,林伯渠親自籌備并參加了新政協會議,親眼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
新中國成立后,林伯渠被任命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要職,雖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用自己的余力為國家做貢獻。
林伯渠深知,雖然中國現在站起來了,但是仍然積貧積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954年3月,林伯渠的妻子朱明(又名王鈞璧)陪同他前往杭州休養,在此和江青見面。
不久后,江青收到了一封匿名信,里面詳細記錄了她在這三十年里做過的那些見不得光的事。江青大怒下令徹查,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這起案件一直未能偵破。
1960年,74歲的林伯渠因病在北京逝世,葬至八寶山革命公墓。
一年后,匿名信風波的真相浮出水面,原來,那封匿名信是朱明所寫。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和輿論的壓力,朱明選擇了自殺,結束了自己悲慘的一生。
不久后,“四人幫”被粉碎,朱明的名譽得到了恢復。早年,林伯渠的兒子在父親的悉心培養下表現得非常出色,開始在政治舞臺上亮相,曾擔任勞動部副部長等職位,也算是告慰了二老在天之靈。
身為一位無產階級革命家,林伯渠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么叫救國家于危難,什么叫為人民服務。他的一生不僅見證了歷史,他自己就是歷史。
在當今這個和平發展的年代,我們不要忘記,是老一輩革命家鍥而不舍,一而再再而三救國家于水火,用一生推動國家的發展,民族復興,才有了今天的我們的幸福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