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曹操首先是個政治家,其次才是軍事家,所有軍事問題都是為了解決政治問題。
曹操南下荊州并發動赤壁之戰的根源是為了統一天下,如果曹操能拿下荊州及江東,統一天下基本上沒有難度了。
為了統一天下,在赤壁之戰前,曹操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
《三國志 武帝紀》:十三年春正月,公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漢罷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為丞相。秋七月,公南征劉表。
208年正月,曹操在他的大本營鄴城挖了個玄武池,用來訓練水軍,這是為了南征荊州用的。
不久,曹操廢除東漢的三公制度,設置丞相、御史大夫的官職,等于是恢復西漢初年的丞相制度,六月,曹操自任丞相,七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
曹操為什么要廢除三公,恢復丞相制度?
曹操廢除三公制,起用丞相制
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在名義是平等的,在職責上各有側重,相互制衡。
丞相與三公不一樣,丞相是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政務,職責與權限很大,且沒有制衡。
曹操設置丞相的根本目的是開府治事,目的是在政治上開始分割東漢朝廷的政治權力。
曹操在此之前的官職是司空,相當于工部尚書,職責是水利和工程建設,雖然曹操的司空也開府了,并且行大將軍的職責,但在名義上,司空比丞相的地位差遠了。
曹操廢除三公,設置丞相,并自任丞相的行為,是想在政治上開始實質性的篡位,政治上的篡位是需要配合軍事上的勝利相配合才能更進一步的,曹操每一次地位的升遷,都有軍事功績來打底。
這一條標準的篡位之路。
211年,曹操西征關中馬超、韓遂,成功之后,回到朝廷,212年,曹操有了“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權力。
213年正月,曹操南征孫權,攻破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其將公孫陽,三月,曹操恢復九州制,曹操控制下的冀州下屬三十多郡,五月,曹操稱魏公。
215年,曹操攻打張魯,奪取漢中,同年底曹操加軍,216年四月,曹操稱魏王。
曹操稱魏公、魏王,開啟篡位之路
曹操每一次在政治上的升遷,都是軍事功績來做鋪墊的,這是標準的篡位之路。
回到赤壁之戰前,曹操為什么要發動赤壁之戰?
因為曹操要在政治上篡位,就必須拿軍事功績做鋪墊,南征荊州的目的一是為了配合政治篡位,二是為了統一整個長江流域。
曹操南下荊州之時,劉表病死,劉琮舉荊州七郡投降曹操,曹操不費吹灰之力奪取整個荊州,正因為戰爭過于順利,才讓曹操頭腦發熱,在208年的十二月發動了赤壁之戰。
結果眾所周知,曹操失敗了,而且敗得很慘,水軍全軍覆沒,戰船全部損失了,曹操到底損失了多少軍隊由于史書沒有記載,一直就是未知數,但從曹魏將領沒有損失一人并且還能反擊來看,曹操自身的損失并不十分嚴重。
后來的南郡之戰打了整整一年,如果曹操損失慘重,曹仁不可能守住江陵城一年時間,這從側面說明曹操損失并不嚴重。
赤壁之戰的失敗威脅不到曹操的根本
況且赤壁之戰曹操出動了兩路軍隊,損失的只是曹操自己帶領的一路,另一路由趙儼節制的七軍沒有任何損失。
《三國志 武帝紀》: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十二月,軍還譙。
看一看曹操退回北方干了什么就知道了。
曹操是208年12月赤壁之戰失敗后開始退往北方的,到209年三月,曹操率軍到譙,這里是曹操的家鄉,曹操在這里制造快船,訓練水軍。
曹操的水軍大多在赤壁之戰中損失了,但并不影響曹操投靠快船并繼續訓練水軍,這也能說明曹操損失并不大。
209年七月,曹操從渦水進入淮水,出肥水,在合肥駐軍,同年十二月,曹操又回到譙縣家鄉。
朝廷之中的忠漢派才是曹操真正的內患
譙縣就是今安徽亳州,離許昌有200公里左右,曹操等于是在許昌周邊轉了一圈,顯示顯示存在,就能達到目的,同時還能破除謠言,讓許昌那幫人知道曹操還好好活著,比什么都重要。
曹操為什么不留在江陵城鎮守,而是一路退回北方?
很多人認為劉備和孫權才是曹操最大的敵人,曹操最擔心的就是劉備和孫權,其實不是,曹操最擔心的是漢獻帝的那個朝廷。
堡壘向來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外部的軍事失利很難引發政權的崩潰,但是內部不一樣,內部一旦發生嚴重的政治動亂,很容易改變當時的政治局勢。
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的大本營在鄴城,今河北臨漳,漢獻帝的朝廷在許昌,今河南許昌,兩地相距300公里,曹操是異地控制天子。
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大的問題是:朝廷中的很多官員不知道是忠于曹操還是忠于漢朝。
曹操不能長時間遠離政治中心
曹操所以要回北方,最重要的原因是穩定政治,向漢獻帝的那個朝廷證明曹操還活著,還能掌控大局,不然一旦發生政變,曹操的后院起火,那就難辦了。
不要以為朝廷之中沒人反對曹操,反對曹操的人多的是,比如后來的魏諷謀反案、太醫令吉本謀反案等,都是忠漢派發起的,就連曹操的親密戰友荀彧都反對曹操稱公,說明荀彧跟曹操在政治上也不是鐵板一塊。
軍事上的失利,并不會從根本上影響曹操在政治上的優勢,赤壁之戰并不會影響大局,但如果曹操不回北方,許昌就會謠言四起,就會引發政治動蕩,這才是最致命的。
《三國志 法正傳》: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
連法正都看出曹操的內部會有動亂,公元215年曹操拿下漢中,但沒有進攻蜀地,法正對劉備說:
曹操一舉攻克張魯,奪取漢中,卻沒有趁勢攻打巴蜀,而是留下夏侯淵、張郃守漢中,自己回到北方,這不是他的智謀不行,實力不夠,一定是內部有憂患,逼迫他這樣。
曹操也很難
法正說得一點不錯,曹操不能長時間離開政治中心,因為曹操始終擔心漢獻帝的那個朝廷會有政治動亂,所以在拿下漢中后,司馬懿勸曹操趁機攻打巴蜀,曹操說了一句話:
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
人苦于不知足,已經得到了隴右,還想得到蜀地!
這是曹操嗎?要知道以前的曹操可是意氣風發,一心想要統一天下,還寫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詩句。
曹操也不想這樣,只是苦于內部的政治隱患,他始終不能長時間遠離政治中心,不然就會有政治動亂,這也是曹操在赤壁之戰后迅速回到北方的原因,他不能留在前線,他要回去穩定政治,以當時的通迅條件,曹操要是不回去,謠言就會滿天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