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越來越冷了
親們是不是都開始
每天喝熱水了?
但你敢信
你喝熱水的玻璃杯
可! 能! 會! 爆! 炸!
(視頻截圖)
我們小時候就可能聽說
不要用太厚的玻璃杯倒熱水
因為熱脹冷縮的原因
可能會裂開
但現如今
不少"網紅玻璃杯"
看上去并不厚
同樣會炸裂
在網店平臺上
這些五顏六色
blingbling的玻璃杯
一直都是熱賣潮品
最低價格已經從9塊9
下降到7塊9,甚至5塊8
看著這接近白送的動心價
不多說了,直接拿下!
各家店的出貨量
少說也在上千件
多的達到七八千件
(網店截圖)
當然并非所有玻璃杯
都很容易炸
但萬一你就中獎了呢
所以還是認真往下看
為什么
有的便宜玻璃杯很容易炸?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玻璃杯
按照材質分可以分為
鈉鈣玻璃杯和高硼硅玻璃杯
而高硼硅玻璃杯的成本
往往是鈉鈣玻璃杯的4~5倍
所以不用多說
網紅便宜玻璃杯
都是鈉鈣玻璃杯
鈉鈣玻璃也稱作“普通玻璃”
被廣泛應用于
食品包裝、藝術裝飾、建筑和工業領域
便宜歸便宜
但真的容易炸
“網紅玻璃杯”通常具有色澤鮮艷、體積較厚、杯身雕刻花紋的特點 / 圖源網絡
專家介紹,判斷玻璃杯容不容易爆炸,要看一個參數——玻璃膨脹系數,指的是溫度每升高1度(℃),玻璃的長度和它在原來溫度下的長度之比。系數越大越容易炸,系數越小越不容易。所以同時玻璃杯,就因為膨脹系數不同,安全性的差距可是天壤之別。
高硼硅玻璃在普通玻璃的基礎上額外添加了12.5~13.5%的硼,化學穩定性更好,玻璃膨脹系數是普通玻璃的1/3,能夠承受的瞬間溫差高達150℃,硬度高、耐磕碰,忽冷忽熱也不會炸裂,所以買杯子時如果材料是高硼硅玻璃,完全可以放心倒開水,就算放進微波爐加熱、冰箱冷凍都沒問題。
(網友貼圖)
而鈉鈣玻璃杯的膨脹系數大,不耐急冷急熱,只能承受50℃左右的溫差,比如大冬天在冰冷的杯子里倒入開水,就很可能出現開裂、掉底的情況。
結果就是這樣↓
(圖源:好奇博士)
而很多人
由于買杯子時并不清楚
這兩種材質區別
就很容易不小心
在喝水時被杯子"炸傷"
后果相當嚴重!
除了材料本身之外,一些便宜玻璃杯的工藝可能也不過關。專家介紹,玻璃杯有吹制和澆筑兩種工藝,澆筑杯較厚而吹制更薄。一些杯子為了節約成本,選擇了難度更低的澆筑工藝,導致這些杯子往往杯壁都比較厚,再加上材質便宜,炸傷風險X2也是跑不掉了。
此外,由于材料質地不純,一些便宜玻璃杯杯壁上很可能出現條紋、小氣泡、顆粒凸起,一旦出現小磕碰或者溫度變化,雜質就容易從杯體中脫開,造成玻璃杯炸裂。
(圖源:好奇博士)
更有甚者,部分生產商為了掩蓋杯子質地渾濁、材質較厚等問題,通常會在杯壁表面進行加工化處理,貼上諸如ins風、冰川紋的標簽。這種高顏值的玻璃杯在給我們帶來"視覺享受"的同時,隱患卻更難被發現。
放心用玻璃杯
了解這些知識點
如何避免玻璃杯“炸嘴”風險?
首先
無論多便宜
一定不要買"三無"產品
其次
一定要學會看標簽!
有的小伙伴買回杯子啥也不看興沖沖倒熱水,有很大概率"喜提"一地破碎的玻璃渣,而后在杯底的“合格證”上看見一句極不起眼的溫馨提示——“產品本身瞬間的溫度變化不能超過50℃”。
(網友貼圖)
依據國家針對玻璃制品的通用要求,凡是經過質檢合格的玻璃杯,會在產品合格證中標注國家“GB 4806.5-2016”或行業標準“QB/T 4162-2021”,其中明確標注了針對玻璃杯各項性能的強制要求。此外,還應考慮玻璃的材質是否符合你的日常使用需求。
所以
其他東西或許可以無所謂
買玻璃杯
一 定 要 找 標 簽!
如果沒有標簽
或者商家給出的"合格證"上一片空白
包裝得再好看
也!別!買!
(正規玻璃制品標簽實例 圖源:好奇博士)
如果看到標簽上
注明材質為
玻璃、普通玻璃、鈉鈣玻璃
想倒開水、放進微波爐
勸你還是三思
(網友貼圖)
而如果看到
標簽注明杯體材質為高硼硅玻璃
基本上可以放心使用
除非你異想天開
放在明火或電爐上加熱
有些專用的茶具可能沒問題
否則還是有一定的"裂開"幾率
可能有小伙伴會問
不是還有一種鋼化玻璃嗎?
是不是百分之百安全?
(網友貼圖)
說起這個問題
那還有些復雜
因為鋼化玻璃
其實是普通玻璃的"升級版"
專家介紹,由于鈉鈣玻璃的各項性能還不夠理想,一些玻璃廠商對其進行了物理或化學加工后,進階升級成為了“鋼化玻璃”。
依據國家相關標準,餐飲用鋼化玻璃器皿不光能在多數情況下承受130℃的溫差變化,同時也在抗機械沖擊強度方面明顯強于其他玻璃材質。
但專家提醒,市面上絕大部分的鋼化玻璃杯離真正意義上的“耐熱玻璃”還有一定距離——驟溫變化下,普通玻璃通常是“緩慢裂開”,而鋼化玻璃也可能猝不及防地“自爆”。
2017年5月,有消費者在使用一款鋼化玻璃水杯喝水時,水杯突然爆裂,致其當場昏迷,送醫后下唇縫合4針。
專家介紹,由于生產鋼化玻璃的原材質內含有一種叫硫化鎳(NiS)的結石,在室溫環境下晶相轉變的過程會伴隨著體積膨脹,使玻璃承受內部的張應力(作用在物體上使其產生拉伸或延長效應的內部力量),從而發生自然爆裂。
此外,專家指出,由于鋼化玻璃自身的材料特性,在運輸或使用過程中受到外力的影響,會有約“千分之三”自爆的幾率,各國市場目前不能完全解決這個技術問題。因此,現在一些商家會在產品說明中主動提醒,鋼化玻璃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應小心輕放,若邊緣受損或表面劃傷,可能會導致玻璃在突然之間炸裂。
(圖源:某品牌官網)
五顏六色的玻璃杯"有毒"?
教你分辨
在網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有些玻璃杯是毒水杯,開水進去“毒水”出來。傳言中的毒水杯也有著一個相同的特點,顏值高,帶有色彩,比如下面圖片中的彩色玻璃杯。
網上流傳的“有毒”玻璃杯,圖片截取自網絡
是不是所有的彩色玻璃杯都有毒?對此專家解釋,并不是。為了搞清楚這一點,我們要先說一說彩色玻璃杯的顏色是從哪來的。
玻璃杯的顏色來源有兩種,一種是玻璃自帶的,另一種是噴涂染料形成的。
1
自帶顏色的彩色玻璃杯
彩色玻璃是在熔煉玻璃的過程中,往里添加了銅、鐵、錳、鈷等等元素,通過對光選擇性吸收,從而讓玻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
雖然在制作過程中加入的元素包括重金屬元素,但是這些元素含量并不算高,在熔煉時也會和硅酸鹽發生反應,形成非常穩定的結構。用這樣的杯子盛放熱水,彩色玻璃里的重金屬也不會析出,所以用這樣的彩色玻璃杯是比較安全的。
2
噴涂顏料的彩色玻璃杯
這種玻璃杯本身是無色透明的,通過后期噴涂顏料染色。網上流傳的“有毒玻璃杯”,一般屬于這一類。
在噴涂顏色的時候,一些不良商家可能會使用不合格的染料,這些染料可能存在重金屬元素不達標的情況,使用這樣的杯子,確實可能會對健康產生影響。
2017 年發表在《整體環境科學》上的一篇文章,揭示了這類噴涂顏料的玻璃杯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研究人員收集了 72 個帶有顏色的彩色玻璃杯,其中包括 38 個新玻璃杯以及 34 個已經使用過一段時間的玻璃杯,通過分析,研究人員發現,72 個杯子里,有 52 個杯子的顏料中檢測出了鉛,51 個杯子中檢測出了鎘,在紅色顏料中鎘含量最高。
有 14 個杯子在杯口 2 厘米范圍內的涂料中也檢測出了鉛。通過分析杯口顏料中的鉛濃度,研究人員發現,僅有 1 個杯子的鉛元素濃度符合安全限值,其余 13 個杯子的鉛濃度均超標,個別杯子杯口顏料的鉛含量甚至超過了安全限值的 1000 倍。另外,還有 5 個杯子的杯口顏料中鎘濃度超過了安全限值。
實驗采用的玻璃杯和實驗結果,圖源:參考文獻
對此研究者指出,這些杯子里的鉛、鎘重金屬可能并不會導致急性重金屬中毒,但長期使用這樣的杯子是有可能對人們健康產生影響的,所以不建議使用這樣的杯子。
此外專家介紹,事實上現在已經有了不含鉛、鎘的有機染料,使用這樣的染料噴涂完全可以避免重金屬超標的問題。
怎樣避開“有毒玻璃杯”?
教你方法↓
首先,新買的杯子還是要檢查產品是否符合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如 GB4806.5或 QB/T 4162。
如果是已經在用的杯子,也別急著扔,可以用小刀刮一下玻璃杯表面,看看能否刮下顏料。如果是噴涂的顏料,是有可能用小刀刮下來的。如果玻璃本身就是彩色玻璃,普通小刀是不太可能刮下東西來的。
網上有些網友還發現,自家的玻璃杯喝著喝著顏色就變淡了或者消失不見了,這樣的玻璃杯最好也不要再使用了。
網友的玻璃杯顏色越用越淺,圖片源自網絡
最后一招:
干脆買無色玻璃杯吧
省了多少擔心雜念
趁著過新年
家里這幾樣東西趕緊扔掉!別心疼
俗話說“病從口入”
說的不僅是吃進肚子里的食物
有時候
直接接觸食物的餐具和廚具
同樣影響健康!
甚至"有毒"致癌!
快看看你家廚房
如果有這些餐具和廚具
趕緊扔掉!
1
"釉上彩"的碗,扔掉!
醫生指出,目前市面上帶有圖案的陶瓷餐具主要分為三種類型: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其中,釉上彩色彩鮮亮,顏料中通常含有鉛、鎘等重金屬,加上釉上彩相對低溫燒制,可能導致顏料未完全固定,容易出現磨損、掉色。彩繪圖案在最外層,直接接觸食物。用它裝高溫食物、酸性食物,會加劇重金屬析出。”
有三種方法能大致判斷陶瓷餐具類型:
1. 看成色:餐具放在光源下,看有圖案和沒圖案的部分折射光是否一致,有玻璃質感的是釉中彩/釉下彩,反之是釉上彩。
2. 摸質地:釉中彩/釉下彩內壁光潔,手感光滑不生澀,圖案邊緣沒有明顯分界;釉上彩摸起來相對粗糙,像貼紙質感。
3. 刮釉面:釉下彩的釉面較堅硬,劣質釉上彩可能刮一刮會刮掉部分圖案。
2
有霉斑的筷子,扔掉!
一雙筷子使用幾年是不少家庭常有的事,人們普遍認為,筷子沒壞就沒有必要換,其實筷子也是需要定期更換的。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專家指出,大多數的家庭使用的是竹筷或木筷。竹制品與木制品兩種產品是霉斑最喜歡的生存環境,且只要環境不干燥、物質本身濕度含量達到一定程度,僅需一天時間即可生成。發霉的筷子上可能有黃曲霉毒素,是一種劇毒致癌物,容易誘發肝癌。
同時,消毒不充分的筷子上大腸桿菌、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會超標,使用被這些細菌感染后的筷子很有可能會造成消化系統疾病,例如腹瀉、嘔吐、腸胃炎。
所以,最好使用3~6個月,就要更換新的筷子。
3
有劃痕的不粘鍋,扔掉!
不粘鍋有劃痕后,會向食物釋放有毒塑料!《全環境科學》2022年刊登的一項研究表明,幾毫米不粘鍋劃痕就可以釋放大量塑料顆粒,并進入食物中被人體攝取。
研究截圖
研究發現,不粘鍋涂層通常是聚四氟乙烯(PTEE)或特氟龍。這種不沾涂層是一種合成塑料,屬于PFAS(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質)家族。雖然具有較好的熱穩定性,但是當其與堅硬物體發生摩擦時,會形成微小(<5毫米甚至1微米)的塑料顆粒,并被人類攝入體內。這些塑料被稱為“永不降解的化學物質”,幾乎無法排出體外,對健康造成永久化學危害。同時要注意:實際烹飪時,釋放的有毒塑料數量將會更高。
4
涂層脫落的電飯煲,扔掉!
專家指出,目前我國市面上電飯煲內膽最常見的是鋁制內膽,金屬鋁有受熱均勻、傳熱快的特點,是電飯煲內膽的首選材料。由于鋁制內膽不能直接和食物接觸,所以在內膽的表面會有一層起防護作用的涂層,因此家用電飯煲內膽中最常見的搭配是鋁制內膽+涂層。涂層的最大作用就是防止食物與鋁制內膽直接接觸。
因此,一旦涂層脫落較多,便增加了食物與鋁制內膽直接接觸的風險,長期使用可能會使人體的鋁攝入量超標,對身體造成傷害。
5
劃痕太多的砧板,扔掉!
你家的砧板用了多久?是否劃痕遍布還在繼續堅挺?只要沒有剁爛、砍斷,很多人都不會想要更換砧板。
營養專家介紹,用久了的木制菜板有太多劃痕,就很容易藏污納垢,滋生細菌和霉菌。雖然少量的霉菌吃進肚子里不會引起太大問題,但無論感官上還是心理上都會因此不舒服。而且,如果切生肉時留存了一部分在菜板縫隙里,其他食物也容易被生肉上的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污染,嚴重時可能引起食物中毒。
建議大家至少準備兩塊菜板,做到生熟分開。菜板屬于消耗品,一旦發現發霉、變色、開裂、變形、劃痕太多、掉渣等情況,一定要及時更換,避免禍從口入。
來源:新華日報健康綜合整理
-點擊閱讀更多科學家的故事-
科技發展的背后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奉獻
閱讀“科技工作者”
了解更多科學背后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