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36 開的第 686 張病歷單
全單約 1433 字,讀完大概需要 3 分鐘
在這個人均內卷的時代
有人的煩惱是不想上班
而有些人則恰恰相反
只要一休息
就莫名其妙地感覺羞恥
這種狀態被形象地稱為
「休息羞恥」
很多人也化身為
「休恥癥」患者
人類好像源源不斷地
會制造出各種羞恥癥
比如男孩子在夏天時
撐起遮陽傘防曬的「打傘羞恥」
比如在大家都嚷嚷著擺爛、躺平時
你卻想要奮斗的「努力羞恥」
再比如在一眾上班惡心穿搭里
脫穎而出的「精致羞恥」
「休息羞恥」
或「休恥癥」
并不是臨床上的具體疾病
而是一種比較形象的說法
只要是處在休息狀態
就會感到不安
感覺自己浪費了大好人生
這個時間應該去找點兒事做
哪怕剛剛經歷完一場苦戰
到了好不容易的假期
也無法好好放松
精神高度緊張
仿佛只要停下來
自己就失去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這些都是「休恥癥」的表現
和大部分中國人
都喝不了牛奶的
「乳糖不耐受」癥狀類似
還有人把這種
「越休息越焦慮」的表現
稱為「休息不耐受」
「休恥癥」和「拖延癥」一起
并稱為不少學術人的
兩大常見病
具體表現為
學習的時候拼命想放假
而休息的時候滿腦子
卻都是未完成的 paper
但是為什么
休息這件本應該幸福快樂的事
會讓人產生恥感呢?
gap year 逐漸縮短
變成 gap month
gap day
甚至濃縮成 gap hour
這一互聯網梗都能看出
休息這件事
給不少當代人帶來的不安感
心理學界曾有學者提出
「在任何焦慮背后
指向的都是某些潛在的恐懼
這些恐懼會喚醒
當事人曾經經歷過的創傷式體驗」
休息帶來的焦慮
多還是源于社會的期望
以及自身的高追求
36 之前分享過
「錯失恐懼癥」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也稱社群恐慌癥
主要是指由于擔心
由于自己的不在場
而錯過訊息
所產生的不安
與持續性焦慮
由風險投資家兼作家
派崔克·麥金克斯
(Parick J. McGinnis)
于 2000 年初提出
而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
人類可能天生就是
FOMO 患者
早在智人時代
靠捕獵和采集為生的祖先們
如果因為游蕩或玩樂
而錯失了重要的食物、水源
或安全的藏匿處
可能會讓整個部落
都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在那個當下
適當的恐懼和焦慮
就是人類生存的必要保障
所以久而久之
對「錯失」的恐懼
可能就被寫在了我們的基因里
有些人的「休恥」
就是對未知狀況的害怕
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
拉近了我們和世界的聯系
也加劇了 FOMO 的程度
我們可以更輕易地知道
其他人的成功
已經到了何等程度
所以在自己放松的當下
別人可能就會進步
那么自己會錯過很多東西
換言之
在結果導向的社會氛圍下
休息就會落后
而落后就會挨打
所以當休息被視為享樂
在某種程度上就被視為罪惡
于是局面就變成
自己卷自己
自己雞自己
而實際上
對于外界「危險」的判斷
和對因自己短暫松懈
而導致的糟糕結果的恐懼
可能都只是「自己嚇自己」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
這種羞恥也源于
對自我過度關注的心態
心理學上有一種
「聚光燈效應」
(Spotlight effect)
——人們會高估
自己的言行
受他人關注的程度
在人人內卷的氛圍里
仿佛快樂是有罪的
但實際上
從生理和心理角度看
休息都是一種必需品
之前就有博主在視頻中分享
因為過強的上進心
根本不敢休息
長時間保持著超高強度的工作
讓自己身心俱疲
結果陷入了
「要么在工作
要么在生病」
這樣一種惡性循環
說了這么多
不少同學可能已經發現了
其實休息羞恥的底層邏輯
還是「焦慮」
適度的焦慮可以提高我們的效率
在相關的研究得出的倒 U 型曲線中
當人處于中等水平的焦慮時
可以獲得最高的績效
但是過度的焦慮卻會
對生理和心理都產生不良影響
順便來看看你的
「抗焦慮能力」心理報告
馬上就到新一年啦
希望大家都吃好喝好休息好
少少焦慮
讓「休息」
回歸最樸實的意義
大大方方享受輕松和快樂叭!
今日封面
病理青年
蹲坑時候看的人體百科全書
給 36 加雞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