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信寫給那些被反復催促、該動筆寫實驗論文的研究生。
你可能正對著電腦發(fā)呆,不知如何下手。也許你早已聽了無數(shù)建議——什么寫作流程、辦公布置、時間管理、甚至還有冥想放松。
但到了關鍵時刻,洗碗拖地、整理房間、翻曬舊書,統(tǒng)統(tǒng)顯得比寫論文更“有意義”。是不是說中了你的現(xiàn)狀?
你熱愛科學,喜歡實驗、癡迷技術。但一提到寫論文,你頭疼、抗拒,覺得那是打斷“真正工作”的繁瑣事務。
其實,人人都知道科學論文的標準結構。但等你親手寫自己的論文時,才發(fā)現(xiàn)踏出第一步有多難。你寫下的每句話,都是前所未有的觀點,是沒人講過的新鮮話題。
你在解決什么問題?你對這個問題怎么看?只有想清楚這兩點,你才能動筆。
我要告訴你:在科研的世界里,寫作是你最重要的事。你要做的,是提出思想、收集證據(jù)、發(fā)表成果,從而影響人類文明。你的工作,就是傳播思想。寫作,就是工作本身。除此之外,皆為陪襯。接受這個事實,讓它在你心里扎根。
“寫作障礙”只是個傳說
關于“如何寫論文”的方法論比比皆是。各種“寫不出來”的理由更是不勝枚舉。幾乎每個人都自詡掌握“正確公式”。我不打算反駁他們,也不會賣弄自己的方法。
任何人都可以潤色稿件,但問題不是修改,而是——你根本沒寫!
你常常問自己:“我寫得挺好,為什么寫不出來?”
然后陷入自我懷疑:“是不是我根本不適合干這個?”
我真希望有人在我年輕時拍醒我說:“沒有寫作障礙這回事。”
動筆,其實是有技巧的,而且只需要幾分鐘。
從寫標題開始
關于“寫作順序”,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套路。我的經(jīng)驗是,每篇論文,都值得以獨特方式處理。無論你是獨立研究者,還是團隊合作,這一步都一樣重要:先寫標題。
標題是全文的參照框架,是整篇論文的起點。
當然,標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科學寫作是個迭代過程,每次修改,都會讓你的思路更清晰、論點更有力。
為什么要從標題著手?
因為這要求你凝練地思考:
你研究的核心主張是什么?
你的受眾是誰?他們該了解哪些此前未曾知曉的事實?
此刻不需討論證據(jù),你只需用一句話或兩句話,概括你的研究精髓。
對于當下的科學寫作而言,最具挑戰(zhàn)性的部分,往往是避免在標題中過度強調(diào)技術細節(jié)。
頂刊的潮流是用最新技術反復驗證早已成立的結論。為了迎合這種趨勢,很多人認為只有靠最炫目的技術和最時髦的術語,才能進入高影響力期刊。然而,如果你的目標是撰寫真正具有持久價值的論文,就應該避免把技術手段當作標題的賣點。
你可以嘗試這樣一個練習:隨手翻開一本頂級期刊,找找哪些論文的標題沒有提及具體的實驗技術。然后再看看,那些技術堆砌的標題,若將技術信息剝離,是否依然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會幫助你訓練如何聚焦問題本身,而非手段。
當然,我無意貶低那些標題中必須包含技術術語的論文。關鍵是,你要學會不依賴技術細節(jié),獨立表述論文的價值和意義。標題最終呈現(xiàn)什么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引導你思考最值得說的那件事。
寫標題的終極目標,是幫你鎖定最重要的內(nèi)容。它會引導你判斷——這句話有沒有呼應標題?這個論據(jù)是否強化了核心觀點?這個段落是否偏離了主題?
寫作,首先是寫給自己看的。你是自己最挑剔、最嚴格的讀者。要滿足這位讀者,你必須保持最嚴格的標準。
如何“吃掉一頭鯨”
有人說,“鯨魚那么大,要從尾巴開始吃。”
我的答案是,“一口一口吃。”
這就是大綱的作用。
雖然我起初抗拒過,但寫作越久,越發(fā)現(xiàn)大綱是提高效率的利器。它像作戰(zhàn)圖紙,幫你把思路排兵布陣。
重要的是,大綱是寫給自己的,不用循規(guī)蹈矩。
你可以把它當作任務清單,一段一段地拆解論文。
不要被論文的整體規(guī)模嚇倒,把它拆分成具體小任務。
給自己設定清晰的截止時間,然后逐項完成。
只有設定了時間表,才能讓“老板”(也就是你自己)滿意。
達成預期,就是激勵自己繼續(xù)前行的動力。
沒有所謂的“思考”
第二個殘酷真相是:
以為可以“想明白了再寫”——是一種拖延。
真正的思考,只有在寫作中發(fā)生。
寫作,就是思考。
你一定經(jīng)歷過這種事:
腦子里想得清清楚楚,一動筆,發(fā)現(xiàn)漏洞百出。
當語言變成文字,你的大腦才會真正“看見”它們。
任何看似聰明的想法,都要接受句子、段落、標題的檢驗。
文字才是思維的試金石。
手稿不僅是發(fā)表的基礎,更是科研進步的基石。
它讓你聚焦大局,反思實驗設計,檢驗研究假設。
我們太在意頂刊發(fā)表,反而忘了科學的本質(zhì)。
做頂級科學,才是根本。
頂級科學的起點,是深度寫作。
寫作無需華麗,清晰才是王道
有些人覺得:“我的寫作不夠聰明,不夠學術。”
這是寫作障礙的陷阱。
別信!
寫作,只靠練習。你的聲音,本就值得被聽見。
你的大腦,其實就是大語言模型(LLM)。你經(jīng)歷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次閱讀,都塑造了你獨有的“生成模型”。
這模型幫你判斷什么是有效表達、什么是清晰論證。練習越多,你的模型越好。
我個人反對在研究團隊中使用 LLM 代寫。不是因為高傲,而是寫作本身,就是思維訓練。你不能依賴機器幫你思考。只有自己動手,才能真正進步。
對非母語科學家來說,寫作有時更有優(yōu)勢。為了產(chǎn)生影響力而寫作,就意味著盡可能保持簡單。長詞和形容詞在科學寫作中并無必要。
馬克·吐溫據(jù)說曾說:“寫作很容易,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刪去錯誤的詞語。”一個經(jīng)驗法則是,每次改稿,讓文章更短。
不要為了你所在領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而寫作。要為學生寫作——還有你的父母,因為他們比任何人都更迫切地想讀你的文字。不要把他們拋在后面。
閱讀困難,是因為寫作稀爛
閱讀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會遇到違背我們自身 LLM 規(guī)則的散文。當你閱讀時,你不禁會學到新的寫作技巧,而學習本身是一項極為費力的活動。
幸運的是,你不必只讀科學論文,你應當將它們穩(wěn)固地納入你的工作日程中。
另一原因是,尤其是科技論文,絕大多數(shù)寫得都很糟糕。
若有一篇論文寫得拙劣,便不要浪費時間閱讀。若有某個關鍵實驗對你工作至關重要,那么就提取相關信息后迅速轉移。
當你發(fā)現(xiàn)一篇好論文時,請盡情品味、學習、引用它。如果你被委以評審這類論文,請給作者推薦發(fā)表。與朋友分享好論文,在期刊俱樂部中討論,聯(lián)系作者提問。任何優(yōu)秀的科學家都應因你的好奇而感到榮幸。
科學傳播,也是寫作
如果你想在科學界取得成功,你將被要求撰寫基金申請、準備圖表以及——非常重要的——進行公開演講。后者包括期刊俱樂部、實驗室會議、部門研討會以及在國內(nèi)外會議上的正式報告。
說話,其實也是寫作。
每次表達,都是錘煉思維的機會。
參加科學演講通常具有挑戰(zhàn)性,原因與閱讀大多數(shù)論文相似。演講者往往未能充分回答我在本文開頭提出的基本問題:
你想說什么?你想對誰說?
寫作,是科學家最核心的能力。
沒有寫作,就沒有深度思考;
沒有寫作,就沒有思想交流。
寫作,是你通往未來的唯一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