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全球造船業中占據主導地位”,國際航運服務公司Alphaliner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造船企業獲得了全球三分之二的貨船訂單。各國商船對中國造船廠的依賴正在快速增長。歐洲造船業只有一個領域可以與中國同行抗衡。
中國集裝箱船進入漢堡港
貨輪制造拉開距離
德國《世界報》5日稱,根據貨船標準集裝箱的容量來計算,2024年中國占據全球集裝箱船訂單的近69%。排名第二的韓國只取得了23%的訂單,日本造船公司以 6%的份額列第三。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油船和氣體運輸船的訂單中,例如用于運輸原油或液化天然氣的船只。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第五大集裝箱運輸公司赫伯羅特前不久就向中國訂購了價值40億美元的24艘新船。其中揚子江造船和新時代造船各獲得12艘訂單。中國企業不僅價格優惠,其技術也是領先。所有這24艘新船都將配備最先進的低排放高壓LNG雙燃料發動機,燃料效率極高。新船還可使用生物甲烷作為燃料,減少高達9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是赫伯羅特近期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投資之一,是公司實現2030戰略目標的重要里程碑。”赫伯羅特首席執行官羅爾夫·詹森表示。
《世界報》的報道
提供一條龍服務
中國古代造船業發達,鄭和下西洋就是明證。不過,后來歐洲、美國 韓國、日本的造船業崛起,曾一直領先于中國船廠。如今,當中國造船廠獲得容量為360萬標準集裝箱的訂單時,韓國獲得的訂單容量僅為66萬個標準集裝箱。Aphaliner 的分析師表示:“目前,沒有人能夠與中國造船廠提供的價格優勢競爭。”
中國古代造船業發達
究其原因,中國具有完整的供應鏈,提供一條龍服務。中國造船業零部件供應商是世界最完整的。中國船廠可以為航運公司提供全套的服務,包括船舶制造本身,也包含融資、船員培訓等服務,甚至還包括船只的運營。此外,中方還提出一些條件,比如要求中國船東將零部件供應合同交予中國企業。
位于漢堡的德國造船及海洋技術協會的數據也顯示,自2005年以來,中國每兩年就擴大自己的造船業。行業專家談到歐洲對中國造船業日益增長的依賴性。該協會表示,中國造船廠的定價極具吸引力,包括中國國有金融服務提供商提供的有吸引力的條件。
造船廠內
歐洲在郵輪制造上領先
“除高端船型外,全球造船業日益由中國主導。該國在政府的廣泛支持下不斷擴大其市場地位,”德國造船及海洋技術協會總經理萊因哈德·呂肯說道。“高端船型”是指郵輪。根據國際郵輪協會的數據,97% 的郵輪是在歐洲建造的。數據顯示,歐洲造船廠的訂單價值超過570億美元。來自歐洲的制造商在該業務中占據主導地位,尤其是帕彭堡的 Meyer Werft、意大利的里雅斯特的 Fincantieri 和法國圣納澤爾的 Chantiers de l’Atlantique。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國中國并未出現在名單中。
目前,全球郵輪預訂量正創下歷史新高。例如,運營商TUI Cruises 就是這樣:“今年我們船隊的利用率將達到 101%,”航運公司老板威布克·梅爾表示。這是基于每間船艙可容納兩人,偶爾還有另一位客人。
德國郵輪建造
“目前還沒賺多少錢”
目前,全球造船世界一分為二:中國和韓國主導著集裝箱船市場。然而,亞洲造船廠在郵輪上幾乎沒有發揮作用。貨輪與其他船型分成的兩個造船市場有很大不同。
全球約有6600艘大型集裝箱船。全球各大洋上航行的大型郵輪僅有約500艘。價格也相差很大:像阿伊達郵輪或迪士尼郵輪這樣的巨型現代郵輪的價格在 10 億歐元到 15 億歐元之間。這相當于大約五艘大型集裝箱船的價格。
中國福建號航母
德國造船及海洋技術協會總經理萊因哈德·呂肯表示,中國盡管在集裝箱船等領域的造船上出現了驚人的繁榮,但因為國內競爭激烈并沒有賺到多少錢。這種現象在中國的眾多行業中都可以觀察到。這有利于中國在全球造船業取得領先地位。
除了貨船和郵輪之外,海軍艦艇是全球造船的一大領域。德國剛剛向蒂森克虜伯海事系統公司訂購了價值 47 億歐元的潛艇。與貨船和郵輪不同,此類訂單通常由各國在國內授予或作為長期合作的一部分。無論如何,中國造船業在郵輪、潛艇、航母等船只制造上也正在不斷突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