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以來古典文明的制度基礎和精神內核,而且,這兩個朝代呈現出的興亡規律也在后朝不斷重復出現,仿佛制造了一種對后來有約束力的“興亡模式”,因此,弄清楚了秦漢王朝滅亡的原因,也就弄清楚了以后歷朝歷代滅亡的原因。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且豐富歷史學傳統的國家,每朝每代都對前朝的興亡原因進行分析總結,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史學著作。秦漢作為最早的中央集權王朝被后人分析總結得尤多,留下的史料也就更為豐富與深邃,有賈誼文辭精美的《過秦論》,有諸葛亮質樸深沉的《出師表》,還有二十四史中難以逾越的經典巨著《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其后至今論秦漢興亡之著更不可勝數。說明后人總是不滿意前人對秦漢兩朝滅亡原因的解釋,總要根據自己的當下感受提出新的認識。
然而,汗牛充棟的歷史經驗總結似乎什么作用也沒起,其后歷朝歷代依然“興也勃焉,亡也忽焉”,總是重演“后人復哀后人也”的老劇幕。
啰嗦上述文字作為本文的開場白,有如下三層意思:
(1)秦漢王朝的興亡史應置其前后兩三千年的時間縱深上來看,這樣,才能看出更普遍的規律。
(2)對歷史問題歷來有不同認識,那源于不同的認識視角,因此認識歷史之前必須要搞清楚人們認識歷史的思維方式是什么。
(3)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到底有多大作用?總結歷史經驗一定是有作用的,要不人們也不會樂此不疲地反復總結歷史了。但它的作用到底多大?在什么樣的范圍內、什么樣的條件下,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1
迄今為止,關于秦漢滅亡原因的分析大體上有兩類觀點,一類我稱之為古代觀點,一類稱之為現代觀點。
古代觀點就是辛亥革命以前,從司馬遷到龔自珍的古代學者的看法,他們看法的核心著眼點是“人”,無非是“壞人”(或叫“小人”“奸臣”等等)搞垮了這個強大的王朝,再具體說,主要是以下幾種觀點:
1.秦亡于趙高、李斯等小人弄權。
2.西漢亡于王莽這個虛偽奸詐的外戚篡權。
3.東漢亡于宦官集團把持朝政。
如果將歷史的視野再稍延伸點,可以加上個第四條:亡于地方官權力坐大,搞封建割據。其實這是唐朝的事兒,唐亡于“安史之亂”,但是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已開先河,所以,也可以說是諸侯割據亡了東漢。
現代的觀點指五四運動之后接受了西方史學理論后的觀點,這些觀點的核心是階級斗爭、制度、政策等,比如,認為“封建土地所有制”導致的土地兼并,引發農民起義,比如上層階級驕奢貪腐導致社會秩序、統治者的內政外交政策出了問題等等。
筆者認為,古代的看法是將一個王朝滅亡的過程與表現當作原因,從而有意無意地回避了原因問題。而現代的看法遠離史實,根據自己當下的需要杜撰出了歷史上根本不存在的原因。
秦漢王朝滅亡的真實原因是什么?其實很簡單,就是出現了在智力上低能的皇帝,這個原因也是后來一切王朝滅亡的原因。當然,一切王朝興起的原因也是因為出了一位智力上超群的優秀皇帝,所謂“真命天子”。
這么簡單的結論還有什么可說的嗎?
當然,要把簡單的問題說清楚,那可就復雜了,而且,很多看似復雜的結論其實是因為只說到了半截兒,沒說到最后簡單的那個地步。
2
從直觀形式上來看,一個封建王朝無非被以下幾種力量推翻或取代:
1.被外國人消滅
秦朝實際上是被“外國人”所滅的,項羽、劉邦等是“楚人”,滅秦國的“六國”軍隊都是“秦國”以外的“外國人”。類似的更直接的例子還有被蒙古人滅了的南宋和被滿人滅了的明朝。
2.被外戚篡權而滅
外戚篡權滅亡一個朝代其實只有一例,就是王莽,所以,應該說不是普遍現象;
3.被權臣(包括地方諸侯)奪權所滅
其實例子也不多,如曹魏滅漢,宋太祖滅后周;
4.被農民起義推翻
這種例子較多,比如綠林、赤眉推翻王莽的“新朝”,朱元璋等推翻元朝等;
這里要強調一下,推翻或取代一個王朝的力量并不是這個王朝覆滅的原因,只是其滅亡的表現形式,或者是那個原因所造成的結果。比如外戚奪權,實質性的原因還是皇帝不行,如果皇帝厲害,外戚也奪不過去權呀!
3
為什么說皇帝不行才是一個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這要從皇帝這個制度本身說起。
皇帝制度始于秦始皇,秦之前屬于邦國時期,周天子只是一個形式上的“天下共主”,根本沒有秦始皇及其以后皇帝那么大的權力。秦始皇以郡縣制取代邦國制,才真正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郡縣制的實質是國家統一任命官員的制度,隋唐以后發展出以科舉制為基礎簡選官員的所謂文官體系。
秦漢建立的制度實際上是由三層權力實體構成的:(1)皇帝;(2)文武百官(包括地方官),簡稱官員;(3)普通百姓。在這個制度體系中,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對任何一個官員和百姓有生殺予奪的大權。但官員和百姓也不是完全無所作為的弱勢群體,官員可以陽奉陰違、盤剝百姓、中飽私囊;百姓也可以偷工減料,甚至嘯聚造反。但是,只要這個皇帝足夠聰明,他就能控制住局面,想殺誰就殺誰,不聽話或貪腐的官員可以隨便殺,造反的百姓有聽話的官員帶軍隊去鎮壓。但如果一旦皇帝的智力水平下降(這個智力水平包括判斷力和意志力),那就會出大問題。首先,他管不住官員了,不知將什么樣的人放在什么樣的崗位上,也不知道讓各級官員怎樣正確行事。官員隊伍陷入內訌不斷、貪贓枉法、甚至心生反意的惡性循環中;官員隊伍出了問題之后,對老百姓的正常管理就喪失了,百姓在流離失所中,難免不會出現嘯聚山林的情況,這時的官員隊伍已經敗壞到沒有能帶領軍隊鎮壓造反者、恢復社會秩序的地步了,天下大亂,這個王朝很快就會滅亡。
單靠官員腐敗或懷有野心造反是滅亡不了一個王朝的,只要上來一個厲害的皇帝,他可以遙借百姓的力量,用借力打力分而治之的辦法,重建一個高效廉明的官員隊伍。漢代多次對權臣外戚的清洗就是這個過程。單憑老百姓造反也是推翻不了一個王朝的,只要皇帝厲害,他自會安排好人把起義鎮壓下去,漢武帝時也有不少農民起義,可都被他派人鎮壓下去了。
秦漢及其后一切朝代滅亡的歷史都證明:皇帝不行,才是這個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秦朝的秦二世基本上是個白癡,所以才被趙高玩弄于股掌中;西漢后期,元、成、哀、平四個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才使得王莽有篡權的機會。王莽也一樣,他未當皇帝前心眼似乎還夠,當了皇帝后發昏,自己把自己置于百官萬民共恨的地步,身敗名裂。東漢的桓、靈二帝,智僅及中人,意志力更差,那幾個輔政的外戚也比他們好不到哪兒去,所以導致宦官專權、天下大亂。
皇帝真是太重要了!
4
以一人而奴役天下百官萬民,這個制度從表面上看起來極不合理,可它卻存在了兩千多年,而且不論朝代如何更替,這種制度沒變。這一事實說明這種制度有著極其深刻的內在合理性,如果我們不從其內在根源上認識這種合理性,便永遠無法理解中國文明的特征,無法理解中國歷史的興亡沉浮。
皇帝制度最深刻的內在合理性在于他是一個個人,因而,他自己容易具有一個統一、前后一致的意志。而文武百官和百姓都是群體,只要是群體,就會分裂成意志不同的無數個小的群體,極而言之,是具有絕不可能一致的意志的、分散的個人。任何一個人(或一個小的群體)要實現自己的意志,就必須和別的人合作,形成一個人數較多、更有力量的群體,依靠這個群體的力量(包括直接使用暴力和利用暴力威懾,以及其它經濟、政治強制力等)壓制其他人或群體的意志。在這種多層級的博弈中,任何一個戰勝了的群體最終都需要由一個人來代表他們共同的意志(眾意并非每個人意志的集合,而是在多個人的不同意志中,找出了共同部分),這個人就是皇帝!
在中國的皇帝制度中,皇帝最能代表的是萬民百姓的共同意志,而不是官員的意志,因為百姓是比官員更大的群體,更有力量,官員隊伍是少數,皇帝更好控制。所以,只要百姓不出大亂子,官員出點問題也無大礙。可一旦百姓出了亂子,官員隊伍再優秀也沒有用,西漢及東漢末年,其官員隊伍主體上還是很優秀的,所以,還熬了那么長的時間,否則,早就倒了。韓非子那句話是非常深刻的:“聞有吏雖亂而有獨善之民,不聞有亂民而有獨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吏治好了,民自然不會亂,皇帝再渾,他接觸不了多少百姓,官員則不同了,他們直接與百姓打交道,一旦亂來起來,一定會把百姓逼反的。在某種程度上,皇帝是百姓的“形式主語”,是百姓的代表,是為了百姓安居樂業這一最基礎的意志在治理百官。所以,從根本上講,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是實現了最大多數人意志的制度,這才是它具有那么頑強生命力的最根本原因。
一個人再怎么說就是一個人,他打不過三個人或五個人,皇帝也就是一個人,任何一兩個人合起伙來,都可以把他殺了,但為什么數千萬的百姓,數十萬的官員卻要匍匐在這一個與自己同樣是血肉之軀的凡人腳下,將其奉為至尊無上的權威呢?如果這成千上萬人心底里沒有一種服從他才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意愿,這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也就是說,皇帝制度有著十分深刻而強大的人性基礎。秦漢王朝之功績在于創造出了這種符合這一區域人群內在人性需要的制度,所以,才能流傳了兩千多年。但同時,這種制度不可避免的內在弊端(包括其滅亡方式)也隨之存在下來。
5
總結一下上節所說的意思,皇帝一旦昏聵,意味著百姓已經無人代表了,意味著百姓已經亂了,這時,官員隊伍再優秀也無濟于事,因為他們每一個正面的努力,都會受到皇帝負面的打擊,他們無法管理萬民了。
6
從表面上看,皇帝是一個人,但往深里說,他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隊,打天下的皇帝必須有個能力出眾的團隊追隨他、擁戴他,才能當皇帝,如漢高祖打天下時的蕭何、張良、韓信、陳平等等,沒這個團隊的選擇與擁戴,天下是打不下來的。后來靠血緣關系繼承上來的皇帝,一部分是靠上任皇帝指定,另一部分則是靠外戚或大臣擁戴。上任皇帝指定的,也是通過“集體決策”的,皇帝要征求重要大臣和皇室家族重要成員的意見,尤其是指定的繼承人是個幾歲小孩子的時候,其實沒有行為能力,在這個孩子親政之前,皇帝的職能實際上是由輔政大臣集團行使的。
由此看來,中國的皇帝制度之所以具有那么悠久的生命力,不僅在于它有深刻的人性基礎,還在于它有一套在皇帝本人出了問題后進行補救的機制,這就是外戚、官員、宦官。
皇帝一旦較弱,如智力低下,或年齡太小,第一個補救的機制是外戚,外戚就是皇帝老婆們的親屬,比如皇后的兄弟子侄(也包括一些寵妃的親屬),這些人和皇帝有姻親關系,有天然的親近地位,漢代一旦出現了“兒童皇帝”,輔政大臣幾乎都是外戚,盤點漢代歷史,外戚輔政或主政的時間至少占三分之一以上,也就是在三分之一的時間里,真正行使皇帝職能的是外戚集團,而非皇帝個人。
第二個補救措施是大臣,大臣與皇帝沒有親戚關系,但好的大臣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而且治理百官與萬民,僅靠外戚是治不了天下的。所以,漢代的輔政團隊除了外戚為首外,還有很多優秀的大臣,比如霍光輔政時還有金日磾、桑弘羊等。
第三個補救措施是宦官,宦官是侍候皇帝及其老婆們的服務人員,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建立起信任與感情。宦官發揮作用是在皇帝對輔政大臣(包括外戚)不信任的時候,皇帝覺得輔政大臣對自己約束太多,或者辦的事兒不如自己的意,便轉而派自己身邊的太監處理一些政務。
從事情的后果上來看,補救效果最好的是外戚,畢竟他們與皇帝有姻親關系,維護住皇帝的地位就是維護住自己的地位。所以,盤點歷史上的外戚輔政,總的來說結果是好的,這個好不是指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親政情況下的好,而是指在皇帝已經沒有行為能力的情況下,讓這一王朝還能穩定地運轉下去。漢代歷史上的呂后掌政時期、霍光輔政時期,甚至包括王莽還處于輔政大臣的時期,都是這個樣子。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以外戚輔政最后自己當皇帝的只有兩例,一是王莽,一是武則天,武則天晚年又歸政于李氏后人,唐朝算是沒亡,王莽滅亡了西漢王朝,但也滅亡了自己的“新”王朝,重建的新王朝仍是劉氏后裔,且以漢朝的中興為標志。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外戚輔政沒有滅亡過任何一個朝代,反而延續了這個朝代的壽命。
補救效果次些的是大臣輔政,因為大臣畢竟是外臣,無法對皇帝的宮內生活插手干預,且也要受其他大臣的牽制,故輔政的效果不好,基本上都是在爭議中勉力前行的。漢朝外戚之外的官員沒有獨力擔綱輔政大臣,只起到了輔助作用。后來的朝代如宋代、明代,有時是輔政的宰相當國,如宋代韓侂胄、賈似道,明朝的嚴嵩、張居正等,遍受詬病,無論這人人品水平如何,只要當了真正有權的輔政大臣,都得挨罵,他們的地位使他們根本無法具有皇帝親政的力量,只能維持局面不亂,但已無能力有所進取。
補救效果最差的是宦官。前文講過,宦官是在皇帝不信任外戚和其他外朝官員的情況下,啟動的輔政力量。能做出這等事兒的皇帝其錯誤比智力低下還要嚴重,那些尚不懂事的孩子完全依賴輔政大臣,自己沒有主張,但輔政大臣有獨立的決策能力。
而信任依賴太監的皇帝多是成年人,他自己已經昏聵到分不清好壞人、分不清親疏遠近的程度,誰在生活上照顧他,就相信誰。而太監身居深宮之中,普遍沒有文化,根本沒有政治能力與經驗,基本上是順著皇帝的渾性子來。忠于職守的輔政大臣又不想抵觸皇帝,只好忍受他們的胡來,東漢末年何進想誅殺宦官,也實在是被逼得無奈。
一旦皇帝到了重用宦官,甚至宦官當政的情況出現,離此王朝滅亡的時候已經不遠了,因為外戚和大臣兩道補救措施已經失效,宦官這道最后補救的措施只能讓這個皇帝的統治茍延殘喘,而且退出的代價是誅殺宦官,更換皇帝。換得好尚好,如果換不好,王朝就此覆滅。
7
也就是說,外戚專權、權臣輔政、宦官當道,這些傳統歷史學語境中禍亂國家的根源,就其本質功能而言,不僅不是王朝滅亡的原因,反而是王朝得以延續下來的原因。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外戚輔政乃至宦官當權等補救措施,讓一個七八歲的孩子直接管理國家,那還不是兩三月就得滅亡,或者沒有宦官這個中間的“緩沖環節”,讓那個渾渾噩噩的混球皇帝直接命令文武百官,那國家也熬不過幾個月就得混亂崩潰。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補救措施,這個王朝還能延續十幾甚至幾十年,如果有優秀的皇帝出現,還會出現王朝的中興;如果實在沒有優秀的皇帝出現,甚至連外戚中、大臣中、宦官中都沒有像樣的人才出現,如東漢的何進,本來是可以做成霍光一類的輔政大臣的,因為自己也沒本事,辦事優柔寡斷且魯莽輕率,那么,這個王朝就只能滅亡了。
前面講過,皇帝不是一個人,如果僅僅是皇帝個人出了問題,他的輔政團隊尚足夠優秀的話,王朝仍可延續下去,只有當皇帝、外戚、輔政外臣、宦官團隊都已是智力退化者組成的時候,王朝滅亡的條件就具備了,用傳統的話來說,就是氣數盡了。
8
皇帝為什么會出問題?不知道,這是上天(或造物主)決定的。任何一個家族,無論采取何種“科學的優生手段”都沒有辦法保證自己生出的下一代是智力品德皆高出眾人之上的優秀之士,相反,全部人類歷史證明,那些優秀人物的子孫往往智不及中人。人的智力和道德天性是先天生就的,但并不是遺傳而來的,遺傳學規律的作用范圍只是在種的屬性上,而不是單體的品質上,也就是說,遺傳學決定的只是人生下的仍是人,不是別的物種,但決定不了生出的是什么樣的人,聰明人未必生出的是聰明人,笨人生出的未必也是笨人。具體到皇帝家族來說,開國皇帝一定是聰明人,而且是最聰明的人,也正是如此,他的后人中很少再有聰明人,僥幸有那么一兩位,比如漢朝時的武帝,清朝的康熙、乾隆,那就達到了王朝的鼎盛階段,大多數子孫智僅及中人,在外戚、大臣輔政這種補助機制的保護下,還能維持王朝的延續。等到了后來,出現了昏聵混蛋的子孫,不僅不利用補助措施,而且會摧毀這些補救措施,那就只能壽終正寢了。
從根本上講,這是種生物學的規律,它不僅對皇族起作用,對外戚家族同樣起作用。所以,外戚家族最后也會出不了像樣的人物,只能隨王朝一同滅亡。
9
外戚輔政、權臣專權、宦官專政,這些明明是補救皇帝“失位”或“不足”的措施,但在中國傳統歷史學中為什么被當成是王朝滅亡的原因而大說特說呢?
可能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1.攻擊外戚輔政、權臣專權、宦官當道的主要是與他們同時代的官員,這些人覺得在皇帝孱弱時,自己也應該獲得更大的權力,但被輔政的外戚和權臣擋住道了,能當上外戚和權臣的官員畢竟是少數,其他大多數當不上的官員自然要攻擊他們,無論他們怎么做,都會遭到攻擊。這其實是官員隊伍內部爭權的表現形式,攻擊者并不反對外戚輔政、權臣專政,而是因為自己沒當上外戚與權臣,又特別想當。
2.攻擊外戚與權臣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能當上外戚和權臣的畢竟只是少數人,大多數是當不上的官員,所以對當權者的嫉恨是普遍性心理,易于接受和傳播攻擊外戚與權臣的言論。而且,這些人還是寫歷史的人,有把這種觀念一代代傳承下去的力量。
這些出自當事人間爭權奪利斗爭中的片面之詞,在歷史文獻的沉淀中形成了最大數量的“知知堆積”,而很多現代歷史學者,并未從人性本源上清理過傳統史料中積累下的觀念本源是什么,往往不加分析就接受了古代史料上的說法,所以,時至今日,這些說法仍是歷史學中人云亦云的主流觀點。
10
皇帝不行才是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這么簡單明顯的事實難道古人看不出來嗎?當然不是,有很多人看出來了,但看出來了又怎么樣,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無論是當時的人,還是后來的人,其自我定義的語境是在皇帝已經不行了、采取補救措施的情況下,批評外戚、權臣輔政中的不足與失誤,潛在的含義是,皇帝是不懂事的孩子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可能改變或提高的是外戚與大臣輔政的水平,所以,傳統史學中充滿這方面的嚷嚷。
11
秦漢王朝奠定的制度核心就是皇帝制度,在現代語境中,幾乎沒有人再提及這種制度的好處,但是,它如夢魘一樣抓著中國人的靈魂,綿延了兩千年之久,無數次改朝換代,換了無數個皇帝團隊,但從來沒有改過這種基本的制度格架,這是為什么?
一味批判皇帝制度那顯而易見的弊端,而不去揭示出人們接受、維系其的深層原因,這樣的認識是膚淺、片面的。一項制度安排,如果不是從切身利益,從靈魂深處給最大多數的人帶來了好處,是不會延續這么長時間的,能延續這么長時間的制度已經不是制度,而是深入骨血的天性了。人們對于讓自己獲得內在好處的制度往往秘而不宣,甚至表面上咒罵,但心底里依然堅守,這個事實我們必須承認。
中國古代王朝滅亡的原因是那么簡單,但又因種種原因將其復雜化、迷霧化,這種復雜迷霧本質上與王朝興盛與滅亡的原因是一體的,因此,中國歷史呈現為王朝更替循環周期律,只要皇帝制度在,王朝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同樣,新王朝的興起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是新文明的進入打破了這種“周期律”,我們依然只能沉浸于無謂的傳統歷史噪嚷之中。
好在新的時代來了,中國已經歷血與火的歷程進入現代世界,舊王朝消亡了,舊王朝的規律也隨之消亡了。可是,舊王朝留下的史料與觀念仍如夢魘一樣抓住了很多現代歷史學家的頭腦,對舊歷史及其觀念的重新剖析任重而道遠。
本文的思考僅是個起步,有很多思考不透徹、表達不得當的地方,敬請方家指正。
12
中國的現代歷史學是在世界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興起之后產生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兩個階段。資產階級革命給中國傳來了民主共和觀念,無產階級革命給中國傳來了階級斗爭觀念,這些東西成為中國現代歷史學家研究古代歷史的思想工具。
受這些現代觀念的影響,開始有人對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之久的皇帝制度進行批判,觀念幾乎是一邊倒地指斥這種制度以一人奴役萬民的罪惡,所以,在現代歷史文獻中,幾乎看不到客觀分析皇帝制度好處的文字。應該說,這種批判產生了巨大的實踐影響,自從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皇帝制度,中間袁世凱和張勛策動溥儀兩次短暫地恢復帝制失敗的鬧劇之后,皇帝制度已被徹底地扔進歷史的垃圾堆了。然而,很多支撐皇帝制度得以形成的觀念,很多皇帝制度帶來的好處,仍不絕如縷、時隱時現,因此,對這一類觀念進行思考與清理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這是一項艱難的工作,它觸及到中國人靈魂深處最隱秘的部分,幾千年來享受著皇帝制度帶來的好處,已經習慣了秘而不宣,在強大的現代文明話語霸權的壓抑下,對現在仍可以感受甚至享受到的皇帝制度的好處諱莫如深。要把人們不愿承認的心底里的想法在光天化日之下翻來覆去地分析,面臨很大困難,但也唯其如此,才有深入研究的價值。
13
現代史學中的一個重要的觀念是以階級斗爭的思維方法分析古代中國歷史,如此,將古代正史上稱之為“盜賊”的民眾造反改稱為農民起義,這誠然是一個重大的“再發現”,將“百姓”這個正史中微不足道但在實際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發掘出來,當然,也難免有些矯枉過正的夸大之處,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看法是將農民起義當作王朝滅亡的一個原因。
農民起義其實也是皇帝昏聵的一個結果,是王朝滅亡的形式,而并非王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為皇帝昏聵,才導致的農民流離失所,被迫嘯聚山林;同樣是因為皇帝昏聵,導致王朝的官員隊伍無法組織對流浪農民的救助,也無法組織對已形成勢力的農民武裝的鎮壓。
秦朝的滅亡有農民起義的成份,但真正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等很快就被撲滅了,后來滅秦的是舊的“六國”這些“外國復國主義力量”。而秦之所以能被滅亡,主要原因還是秦二世這個皇帝過于昏聵,他任由宦官趙高擺布,把最有行政才干的丞相李斯弄死,把最有軍事指揮才干的將軍章邯逼反,國家的支柱都被他自己摧毀了,焉能不亡!
新莽時期的農民起義(綠林、赤眉等)也是王莽各項錯誤政策逼出來,他的“王田私屬”政策,剝奪了農民的土地,堵死了農民謀生之路,只能嘯聚山林,穿縣過府掠食;而他的官制改革以及用人不當,導致官員隊伍無所適從,軍隊實際上已經崩潰。以著名的昆陽大戰為例,不足萬人的起義軍竟然能將數十萬正規軍隊擊垮消滅,這是不可思議事情。迄今為止,人們沒有研究出昆陽大戰的細節,實力對比如此懸殊,農民起義軍仍能取得勝利,只能說明新朝軍隊已經不是有組織的武裝力量了,比烏合之眾還不堪一擊,已無任何戰略戰術可言。所以,說到底,王莽是被他自己搞垮了。
從綠林、赤眉農民起義的領袖來看,都是些普通的下層農民,沒有什么雄心壯志,也不具備建立新王朝的雄才大略,歷次農民起義初始時的情況也都差不多,所以,只要朝廷還有健康的力量,哪怕皇帝昏聵,有一些能干的大臣也行,也能將起義控制住,局面完全失控的根本原因還在皇帝。
14
秦漢王朝奠定的制度,核心是皇帝,皇帝行則王朝興,皇帝不行則王朝衰敗直至滅亡。
基于這種事實,中國歷史上的改朝換代的本質是換皇帝,當皇帝(甚至包括外戚)家族中還有其他優秀的人物,他們可以通過內部調整,比如立皇帝或換輔政大臣,來實現換皇帝這一要求。當整個皇室家族,無論劉姓還是王姓都再出不來像樣人才的時候,就由另外一個家族,通過起義、戰爭這種極端殘酷、也極端公平的“競爭”方式,重新換一個皇帝家族來。王朝名稱可以換,皇帝家族的姓氏可以換,但皇帝制度始終不換。
當然,廢除了皇帝制度的現代世界有另外一套“換人”方式,那已是現代文明的范疇了,未來再討論吧。
李尋、楚喬合著的“白酒三部曲”——《酒的中國地理》《中國白酒通解》《中國白酒配餐學》已經全部出齊,可登錄“李尋的酒吧”公眾號商城選擇購買(,或者掃下面李尋老師助理朱劍、童康育的二維碼聯系進行購買,三本合一同時購買有優惠!
點擊進入李尋的酒吧商城購買
圖書簡介
《中國白酒配餐學》圍繞“中國白酒配餐基本原理”“為酒選菜”“為菜選酒”三大主題的四十二個知識點,同步于國際餐酒搭配理論,以先進的食品科學為基礎,通俗生動地講解全國23個菜系餐酒搭配的實用案例;填補了中國白酒與美食搭配領域研究的空白,可作為廣大白酒營銷人員、餐廳主理人員拓展業務范圍、提高業務水平的“教科書”,以及廣大白酒與美食愛好者提升生活品質的餐飲美學讀物。
《酒的中國地理——尋訪佳釀生成的時空奧秘》于2019年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深受廣大讀者及白酒愛好者的關注,至今已重印四次。全書以文化地理為引導,一方面,沿大運河和諸多古道做空間分布的大線索梳理;另一方面,從文化認知的角度切入解讀,全面探尋酒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與歷史文化。全書內容豐富,具趣味性、知識性,又不乏日常生活的真實感受。
《中國白酒通解》對中國白酒進行了系統、全面、專業、細致的解讀,涵蓋了以下七個方面的內容:中國白酒是什么;中國傳統白酒工藝詳解;簡說酒精;新技術、新工藝、新型白酒;中國白酒的香型——自然地理條件、工藝、風味、品鑒;白酒市場解剖;李尋白酒品評法——供選酒師和消費者使用的白酒品評法。作者親自走訪了數百個白酒廠,通過艱辛的田野調查獲得了第一手資料。全書資料豐富,見解獨特,思想深刻,總結性和開創性兼具。同時,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適合各領域人士閱讀,尤其是白酒釀造、經銷、收藏品鑒人士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掃描李尋老師助理二維碼
加入李尋品酒學院酒友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