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他是史上唯一起義成功的書生皇帝,騎耕牛沖鋒破敵,以《尚書》治天下,不殺一位功臣,臨終遺詔自責無益百姓。
這個曾在太學租驢謀生的沒落宗室,如何重建大漢,開創光武中興?
濟陽令劉欽的官邸里,一個男嬰在紅光中降生,據說當夜無火自明,稻禾一莖九穗。
這個后來被稱為劉秀的孩子,雖為漢景帝后裔,卻因漢武帝推恩令的實施淪為尋常農戶。
9歲的劉秀隨叔父劉良遷居舂陵,在田間耕作中度過少年時光。
劉秀20歲時,憑借宗室余蔭進入長安太學研讀《尚書》,他在太學期間性勤于稼穡,課余常幫同學打理田圃,還曾與同窗合資買驢出租補貼生計。
這種半耕半讀的經歷,讓他既有儒生的經學修養,又深諳民間疾苦。
太學里的劉秀沉默寡言,同窗戲稱他謹厚如鄙人,誰也未曾想這個牽著耕牛上學的書生,日后會在血泊中重建大漢。
新朝天鳳五年,王莽改制引發的民變已席卷關東,劉秀的兄長劉縯在舂陵舉兵,此時28歲的劉秀正忙著將自家的谷物運往新野販賣。
劉秀穿著粗布短衫加入隊伍,因戰馬匱乏,他竟騎著自家耕牛沖鋒,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開國坐騎。
后來王莽派大軍圍攻昆陽,劉秀率十三騎突圍求援。
激戰中劉秀斬殺新野尉,其親兵在他身后高舉繪有劉字的赤色大旗,恰在此時天降暴雨,王莽軍溺死者以萬數。
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不僅摧毀了新朝主力,更讓劉秀獲得威震天下的聲望。
昆陽戰后,更始帝劉玄忌憚劉縯、劉秀兄弟的聲望,以抗命為由誅殺劉縯。
面對兄長的首級,劉秀不穿喪服,反而向劉玄謝罪,甚至不敢為劉縯舉辦葬禮,唯有深夜獨處時枕席才被淚水浸透。
而這種隱忍卻為他換來經略河北的機會。
在河北,劉秀展現出超凡的政治手腕,他收編銅馬軍,親自進入降兵營寨撫慰,讓十萬流民軍甘心效命,獲“銅馬帝”之稱。
建武元年,劉秀在鄗城稱帝,定都洛陽,登基大典上他仍穿著征戰時的鐵甲,冠冕上還沾著河北的塵土,這種馬背上的登基也開創了歷史先河。
劉秀上任后,提出柔道治理國家,他廢除苛政,恢復西漢舊制,建武年間的田賦僅為新朝的三十分之一。
更具革命性的是劉秀連續九次頒布《釋奴令》,規定民有嫁妻賣子欲歸父母者恣聽之,至建武末年,全國釋放奴婢達30余萬人。
為抑制豪強,劉秀推行度田制度,這項政策甚至引發叛亂,但他堅持度田不實者皆死,連自己的姐夫郭況都因占田逾制被追責。
經過一番努力,全國人口從戰亂后的1000萬恢復至6000萬,洛陽市場上商賈胡貊錯雜,重現西漢盛世景象。
劉秀對待功臣的方式在中國帝王中也是極為少見的。
最著名的云臺二十八將皆得以善終, 他采用退功臣而進文吏策略,給功臣豐厚食邑卻收回兵權,同時設立尚書臺分三公之權。
劉秀朝的列侯皆食邑為諸侯,不受政,既保證了功臣待遇,又避免了權力斗爭,他甚至拒絕使用朕的自稱,在詔書里常用吾,拉近與臣下的距離。
建武中元二年,63歲的劉秀在南宮前殿病逝,臨終遺詔僅有短短37字:“朕無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務從約省......”
統一天下、開創光武中興的帝王,臨終前竟自責無益百姓!
劉秀的原陵位于今河南孟津,實測高度僅20米,比當時的列侯墓還低。
陵墓用赤土夯筑,不設磚石,陪葬品只有陶俑和《尚書》簡牘,對比劉邦的白馬之盟與朱元璋的洪武四大,劉秀的治國之道更顯珍貴。
他將儒生的仁政理想與政治家的務實精神完美結合,既不像王莽那樣空談周禮,也不像曹操那樣權謀至上。
他的原陵在千年后仍以簡樸示人,這座沒有巍峨封土的陵墓,恰是對柔道治國理念的詮釋,帝王威儀不在于陵寢的高度,而在于民心的厚度。
參考資料:
1. 《后漢書?光武帝紀》,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 年
2. 《東觀漢記》,吳樹平校注,中華書局,2008 年
3. 《后漢書?食貨志》,同上
4. 《后漢書?百官志》,同上
5. 王先謙《后漢書集解》,中華書局,1984 年
6.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
7. 陳寅格《秦漢制度考》,商務印書館,1936 年
8. 寧可《光武中興的歷史地位》,《歷史研究》,1981 年第 2 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