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中國商務部公告,自2025年7月5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征收反傾銷稅,稅率27.7%-34.9%。
幾乎同時,中國海關稀土出口數據驟然收緊,歐盟汽車工廠的稀土庫存亮起紅燈。6月25日,歐盟駐華大使托萊多向中方發出“30天最后通牒”,要求恢復稀土供應。布魯塞爾試圖以中國電動汽車36.3%的反補貼稅扼殺中國新能源產業。
卻未曾想到我們的反擊如此凌厲——白蘭地+稀土,兩記重拳直擊歐洲最脆弱的軟肋。
法國白蘭地的中國盛宴:百億市場背后的戰略軟肋
2023年,中國進口白蘭地總量高達4332萬升,進口額1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5.6億元),兩項數據均實現雙位數增長。法國白蘭地占據絕對統治地位——4166萬升的進口量(占比96.3%)和17.4億美元的進口額(占比99.28%),構建起一個百億級市場。
三大巨頭壟斷:軒尼詩、馬爹利、人頭馬三大法國品牌在中國市場構筑了銅墻鐵壁,其地位猶如奢侈品界的LV與愛馬仕。海關數據如同三巨頭的功勛章:2023年中國每進口100瓶白蘭地,就有96瓶貼著法國標簽。·
增長神話暗藏危機:當法國酒商陶醉于23.6%的年增長率時,中國商務部反傾銷調查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已于2024年1月悄然落下。法國人引以為傲的市場統治力,此刻成為最易受攻擊的“阿喀琉斯之踵”。
關稅利刃出鞘:27.7%-34.9%的精準打擊
商務部公告如同一份縝密的法律判決書:“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存在傾銷,國內產業受到實質損害威脅,傾銷與損害威脅存在因果關系。”最終裁定的27.7%-34.9%反傾銷稅,精確對標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的17%-36.3%反補貼稅。
法國首當其沖:歐盟對華出口白蘭地的99.8%產自法國,這記重拳實質上是北京對巴黎的“精準點穴”。當法國政客鼓噪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時,未曾料到干邑酒窖會成為貿易戰的第一戰場。法國財政部長勒梅爾緊急表態:“我們需要對話而非對抗”,其語調與數月前推動電動車制裁時的強硬判若兩人。
價格承諾的“生門”:商務部接受部分歐盟企業的價格承諾,展現了策略靈活性——既保留談判窗口,又分化歐盟內部陣營。這步棋如同圍棋中的“留眼”,為未來博弈埋下伏筆。
稀土斷供:卡住歐洲工業的“氧氣閥”
當白蘭地關稅震動波爾多酒莊時,另一場無聲的戰爭在資源領域爆發。中國稀土出口管制如同鎖住歐盟高端制造業的咽喉:
30天最后通牒失效:歐盟駐華大使托萊多6月25日的“緊急呼吁”遭遇沉默回應。馮德萊恩計劃7月訪華前解決稀土危機的幻想破滅,歐洲汽車、航天、醫療等行業生產線面臨停擺風險。
西方的雙重標準現形:荷蘭可禁售光刻機,歐盟可加征電動車稅,但中國限制稀土卻被斥為“不公平”。《商報》犀利指出:“歐盟在稀土問題上既想占便宜又不愿付出代價。”這種邏輯破產揭示西方貿易霸權的本質——規則永遠服務于自身利益。
中歐博弈啟示錄:貿易戰的勝負手
這場白蘭地與稀土的攻防戰,為中國企業參與全球競爭提供戰略教材:
不對稱反擊的藝術:中國未在電動車領域與歐盟硬碰硬,而是選擇其依賴度極高的白蘭地與稀土進行非對稱打擊。這印證了毛澤東的戰略智慧:“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產業鏈縱深是底氣:從稀土開采到高端磁材制造,中國掌控全球60%以上稀土產能和85%以上永磁體生產。這種全產業鏈優勢成為貿易博弈中的“核威懾力量”。
規則武器的覺醒:商務部依據《反傾銷條例》和WTO規則發起調查,用西方制定的游戲規則反擊西方。正如商務部強調:中方一貫主張審慎使用貿易救濟措施,此次行動彰顯中國運用國際規則維護自身利益的成熟手腕。
馮德萊恩的訪華行程表上,“白蘭地關稅”與“稀土斷供”成為兩道無解題。這場貿易博弈遠未結束。但中國用白蘭地與稀土組成的組合拳證明:面對貿易霸凌,北京既有精準打擊的實力,更有戰略定力的智慧。當歐盟仍在為內部27國利益爭吵不休時,中國已在其經濟版圖上鎖定更多戰略支點。
歐盟若執意延續“我可以而你不可以”的霸道邏輯,等待它的將是更多“白蘭地時刻”。全球貿易規則的重塑,正從干邑酒桶與稀土磁粉的博弈中拉開序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