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隊未能獲得職業聯賽準入資格,被迫走向解散。這是廣大廣州隊球迷雖有心理準備,但仍難以接受的結局。
不少球迷憤怒指責中國足協未歸還球隊當年交付的4億多引援調節費,要求俱樂部啟動追討程序,向足協追討應返還的調節費。
據多方消息源確認,中國足協在2021年底,曾歸還廣州隊1億元引援調節費。但剩余的3億多元費用,隨著廣州隊解散,已無任何可能返還到廣州隊賬戶。
引援調節費又稱“奢侈稅”,是中國足協當初為了限制高價引援而出臺的一項政策。2017年初,“調節費”概念首次被提出;當年5月開始,足協連續下發《限制高價引援的通知》《收取引援調節費用相關規定》等文件,明確規定2017賽季夏窗開始,對轉會費超過一定數額(外援4500萬元,內援2000萬元)的引援征收高達100%的調節費。
2018年初,針對俱樂部通過“先租后買”和“解約后自由身簽約”等方式規避調節費的行為,足協明確規定球員買斷費、解約金等,也算入引援調節費,如果有俱樂部逃避繳納,最高將被扣除15個聯賽積分。
2019年底,足協再次下發文件,將引援調節費從“等額補繳”改為“差額補繳”,即各俱樂部如引援費超出標準,調節費僅繳納超出部分即可。這是調節費政策最后一次“升級”,之后該政策不了了之。
實際執行下來,中國足協曾經公示過收到了某某球員的調節費,但從未公布過調節費的具體明細賬目。據媒體統計,中國足協收到了約18億元引援調節費。廣州隊、北京國安、山東泰山、大連人、天津天海、深圳隊等多家俱樂部都曾繳納過調節費。
但有些俱樂部,即使超額引援也從未繳納調節費,比如上海上港(海港)。2019年7月,上海海港購入奧地利前鋒阿瑙托維奇并未繳納調節費,隨后其母公司年報顯示,調節費應繳費用為1.4953億人民幣,未繳納原因竟是中國足協無法開出正式票據。
繳納調節費最多的俱樂部是廣州隊,2018年為塔利斯卡(1920萬歐元)和保利尼奧(4200萬歐元)總計繳納了4億多人民幣。這也是球迷要求足協返還4億元調節費的由來。
1月6日,中國足協公布職業聯賽準入俱樂部名單,廣州隊無緣。隨后廣州俱樂部于當晚發布公告未能通過準入,無法繼續征戰職業聯賽,等待球隊的命運就是解散。
就在半個月前,廣州隊剛艱難進入第二批完成清償債務名單,也被FIFA解除轉會禁令,給球迷留下希望。但隨著舊將韋世豪等人公開質疑,廣州隊準入蒙上陰影,最終未獲得準入資格。不少憤怒的球迷把球隊未能通過準入,歸咎于中國足協未歸還4億多引援調節費。
據悉,在2021年恒大集團爆雷后,廣州隊因經營資金困難,曾向中國足協申請追討要回調節費。中國足協和廣州俱樂部也在2021年就調節費簽訂一份期限為10年的“引援調節費使用協議”。足協在2021年末返還廣州隊大約1億元,這筆返還費用注明只能用于俱樂部的青訓相關事項。
廣州俱樂部也明確已經收到這筆款項,而剩余3億多調節費,按照協議規定,中國足協將把這筆費用用于全國青少年足球培養項目。
但這份協議終止條款中有一條重要的條款——如果合同期內廣州足球俱樂部退出,解散,或被取消在中國足協的注冊資格,那么中國足協就不再給廣州俱樂部補貼青訓費用,這份協議也將提前終止。
廣州隊沒有通過中國足協2025賽季準入審核,換而言之,廣州隊與中國足協的這份調節費使用協議已經終止。足協肯定不會再把剩余的3億多調節費歸還給廣州隊。
平心而論,廣州隊未通過準入,根源還是歷史欠債規模過大,接近80億元,中國足協即使全額返還剩余調節費,也是杯水車薪。但這筆賬目到底用在哪里,有沒有被貪掉?足協敢不敢給個明確說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