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與正文無關
筆者前幾日去“挑戰”海拔4800CM的上海市區第一高山雙子山,預約時就沒有想象的一碼難求;到了山下,門口掃碼隨到隨進,入口處提供的“道具”登山杖也是供應充足。山道上游人稀疏,留影根本不用擔心無關人員入鏡。頂上的觀景平臺只有一隊團建的公司人員比較熱鬧,其他地方如郊區野山一樣安靜寥落,與4個月前剛開放時游人千軍萬馬“攻打”雙子山情景恍如隔世。
再早一些去建于原跑馬場大樓的上海歷史博物館參觀一個特展,偌大的展廳里前后只有筆者一個參觀者,等于是包場。而剛開館時,參觀人流能繞博物館幾圈,甚至“溢出”到隔壁人民公園。
此外,以前要卡點搶預約的上海博物館東館現在門口憑身份證隨時進。類似例子還有許多,不勝枚舉。除了迪士尼、東方明珠這樣名聲在外的老景點,滬上一些新開的景點仿佛都逃不脫這“保鮮期3個月定律”:3個月內人山人海,3個月后車馬罕至。這種現象說得俗一點是“軋鬧猛”,再俗一點是“新造茅坑三日香。”
之所以有“保鮮期3個月定律”,是因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是這些景點雖然好,但也沒有好到獨一無二的稀缺程度。比如雙子山吧,在上海人看來是稀奇,但外地人來上海,是不會花半天珍貴的時間來爬一座在家鄉隨處可見的小山丘的。這就限定了其面對客群只能是常住于上海的本地人。上海常住人口就2400萬,去除特別老的、特別小的以及不愛熱鬧的,3個月也就消化得差不多了。
二是這些景點規模小,更新少,打卡拍照過后,要第二次來大部分人都興趣缺缺,也沒有再次發照片曬朋友圈的動機。
三是這些景點業態單一,缺乏餐廳咖啡等吸客留客手段。
雖然無人的風景也很美,但這個畢竟不是造景者的初衷,畢竟建設這些景點大部分用的都是納稅人交的錢。要破這個“保鮮期3個月定律”,還得從上面分析的3個原因著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