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患者“定心丸”
她是師生“協調劑”
她是團隊“強心針”
感恩 · 遇見
劉麗在臨床為腫瘤患者精心治療
用膽識和能力搭起川腫教學的地基
用真誠贏得師生共同信任
打擊腫瘤“精益求精”
力求對正常組織“零傷害”!
隨著放療技術和川腫的發展,放療科專業分工也更加細化,分成了頭頸部、胸部、腹部等多個病區。劉麗個人最擅長的是胸部惡性腫瘤的診治,尤其是肺癌和食管癌。
對于放療科醫生而言,技術的更新迭代是頭等大事。跟很多同行一樣,劉麗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照射腫瘤的同時,正常組織能夠達到“零傷害”。但在實際操作中,只要射線穿透身體,就一定會對周圍的正常組織產生影響,區別在于輻射劑量的高與低、傷害的大與小、并發癥是近期出現還是遠期效應等等。所以從二維時代、三維時代,再到現在的調強治療和質子加速器時代,劉麗始終致力于集中所有力量打擊腫瘤,同時把對周圍正常組織的傷害降到最低。
科研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臨床療效
為患者帶去利好
對于臨床醫生來說,科研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臨床療效,為患者帶去利好。
作為放療科醫師,劉麗和她的團隊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肺癌和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在延長患者生存期的同時改善生活質量,不但要讓患者“活下來”,還要“活得有質量、有尊嚴”。
通常情況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診治順序為,先做新輔助治療,然后由外科醫生根據腫瘤對治療的反應判斷是否做手術。研究表明,新輔助放化療后病理完全緩解的患者不一定非要手術,可以采取主動監測的方式來提高患者生存質量且不影響總生存率。
而劉麗和團隊現在嘗試做的事,就是如何能在新輔助放化療后精準的評價患者是否達到了病理完全緩解。如果能夠實現這一突破,將有不少患者可以在前期避免手術。
為了推動治療方案的改革,團隊制定了循序漸進的發展計劃:
第一步,先在科室內制定初步方案并實施研究;
第二步,有了前期獲得肯定的效果和經驗后推廣到整個醫院;
第三步,獲得肯定的結果后將研究從單中心推廣到全國多個腫瘤中心。
如果最后得出來的結論是一致的,療效是確定的,就可以推動更大范圍的改革。
教育改革
培養高層次的腫瘤專科人才
沒有學生的支撐,沒有新鮮血液的加入,醫院的臨床、教學、科研很難進步。在當時的教育培訓部籌建之初,正需要既有臨床經驗,又了解教學活動的復合型人才。劉麗坦言,她喜歡跟學生打交道,喜歡校園單純安靜的氛圍,跟學生在一起可以汲取到年輕人積極陽光的力量。于是,她決定嘗試一下!
自兼任教育處處長以來,劉麗狠抓教育教學改革,致力于培養德才兼備、具有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腫瘤專科高素質人才。
著力于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臨床實踐;以黨建帶團建,促進職工黨支部與研究生黨支部進行結對共建,搭建起思想交流與專業互助的橋梁;開展豐富多彩的黨建、文娛活動,定期召開師生溝通交流會,收集學生對醫院教育、教學的相關意見。
堅持以臨床為本,多途徑、多環節夯實學生臨床實踐能力;以科研為翼,組織醫工交叉講座,鼓勵學生參與醫工交叉科研項目和國際學術會議。川腫學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Molecular Cancer(IF=41.4)、IJS(IF=12.5)等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多名學生獲評電子科技大學“學術青苗”及省級優秀畢業生。
支持學生深入社區、學校、企業、鄉村等場所,開展講座、義診、健康咨詢等科普活動;組織學生開展社區志愿者急救培訓,為志愿者傳授心肺復蘇、創傷包扎等急救技能。
歷經數年,川腫研究生住培結業考試通過率明顯提升(2024年通過率100%);川腫成功新增了6個國家級住培基地和3個省級規培基地,基本實現了專業全覆蓋;碩、博導人數增長10余倍,招生專業基本實現全覆蓋,招生量增長近10倍。
全院上下齊心協力,川腫構建起了一個又一個強有力的教學和管理團隊,不斷為患者、為學生、為醫院帶去利好;而她也在團隊的幫助下,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本文專家
劉麗
門診三級專家
門診時間:周四上午(武侯院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