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陽泉的獅垴山主峰上,有一座紀念碑,是專門為了紀念抗戰時期的百團大戰。
這座紀念碑,猶如一把鋒利的刺刀,直指蒼穹,石碑上雕刻著“參加百團大戰的烈士們永垂不朽”這幾個鎏金大字。
80多年前的一個夜晚,一顆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照亮了山頂上的夜空,陣陣爆炸聲驚天動地,永載史冊的百團大戰由此打響。
眾所周知,彭德懷是百團大戰的主要指揮者。在這次戰役中,彭德懷指揮得當,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事后彭德懷卻遭遇了批評。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為了承認錯誤,毛澤東和彭德懷還簽訂了三條君子協定?那么,這三條君子協定又是什么內容呢?
百團大戰
1940年7月22日,從山西太行山麓武鄉縣的小小山村王家峪,發出了一束束無線電報。
這則電報穿過了日寇的特務機關,越過了萬水千山,將八路軍總部的一項重大命令傳達到分處敵后的各師、軍區,包括聶榮臻、賀龍、劉伯承等部。
同時,這則電報也上報了軍委,并得到了批準。
具體的命令是:要求晉察冀軍區(聶榮臻部)、120師、129師共計22個團的兵力,于八月十三日前對正太路、平漢路、同蒲路發動總破襲。
這封電報在史學界一般被認為是百團大戰發起的標志,也就將7月22日定為百團大戰的起始日期。
那么為什么要發動百團大戰呢?在命令中,給出了最直接的三個原因,也彰顯了八路軍總部朱德、彭德懷、左權等人當時的最真實的想法。
第一個原因是“敵(特指日寇)有于八月進攻西安,截斷西北交通之可能”,也可歸納于防范日寇的進攻。
第二個原因則是“敵對我實施了囚籠政策,不斷向根據地擴大,截斷各個根據地之間的聯系”。
為了具體說明這點,需要從華北的“反摩擦”斗爭談起。
抗日時期,國民黨七十余萬大軍一擊則潰,將廣大國土和數萬同胞,棄于漢奸和日寇之手。
此時,在華北繼續堅守的是八路軍發動群眾,建立的抗日政權。
日軍見八路軍有擴大之勢,便調集重兵,對抗日政權進行了“掃蕩”。
與此同時,國民黨也不想看到八路軍坐大,便遣軍北上,和八路軍在領土的歸屬上產生了糾紛。
到了1939年,雙方的武裝摩擦越來越多。這一時期,正如彭德懷所判斷的那般,屬于是“前門拒虎,后門進狼”。
日寇眼看國共雙方爭權奪利,便大肆增修了鐵路、公路,挖掘了戰壕,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據點為鎖,對八路軍及其中共政權,構筑了“囚籠”地牢。
彼時,八路軍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為了破壞日寇的“囚籠”政策,必須開展一次大規模的戰役,著重破壞敵人的鐵路、公路,恢復各個根據地之間的聯系。
第三個原因是“國民黨投降危險隨之嚴重”。
對于國民黨政權而言,1940年也是個較為難過的災年。西方各國疲于和德國作戰,無力援助中國,抵御日寇。
太平洋戰爭尚未爆發,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正是個穩坐釣魚臺的漁翁。于是在國民黨內部,以何應欽為首的投降派,漸漸露頭,有和日寇媾和的趨勢。
為了打斷國民黨投降派的脊梁,為了保衛西安和延安,為了破壞“囚籠”政策,似乎都要在華北發動一次戰役,振奮國人的抵抗日寇的信心。
這一心跡,在1940年4月25日,朱德、彭德懷發給各兵團的電報內容就可窺見一二。
電報提到:日寇正在拼命修筑道路,據各地報告統計之多,殊為驚人……
此種陰謀若不積極求得阻止和粉碎,待其完成,將會于我堅持敵后抗戰以極大困難和不利。要求各首長應就當前實際情況,確謀有效之對策。
隨后,左權和彭德懷就開始考慮集合晉察冀軍區和太行區的主力,將正太路搞掉,打通兩區的聯系。
到了七月上旬,左權和彭德懷一同來到了129師征求意見,立即得到了劉、鄧的贊同。鄧公還多說道:“這個設想我看行,可以這么干!”
接著,總部就向各部隊發布了命令。百團大戰歷時三個半月,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八月二十日到九月十日,定位交通總破襲戰。以正定-太原鐵路為主要攻擊目標,對臨汾以北的同蒲鐵路,平漢鐵路、津浦鐵路以及華北各主要干道,都進行了破壞。一時之間,日寇華北侵略軍的后勤運輸遭遇了徹底的癱瘓。
第二階段:從九月十日-十月下旬,在繼續進行交通破襲戰的同時,將作戰重點轉到毀壞根據地的日寇據點上,拔除了數千個敵人的營盤碉堡,消滅了一些雜牌軍、偽軍、二鬼子。
第三階段:從十月六日-十二月五日,具體任務是,防范敵人的報復,反抗日寇的“掃蕩”政策,這一階段,八路軍及地方武裝收到了一定的損失。
君子協定
總的來說,百團大戰是以勝利結尾。不過在1945年的華北座談會上,彭德懷卻遭遇了長達40天的批判。
參與批判的康生就指責彭德懷發動百團大戰過早暴露了八路軍的實力,會引來國民黨的忌憚,甚至還上綱上線,為彭德懷戴上了“王明路線”的帽子。
本來座談會的主題是應該總結華北敵后抗戰經驗,但摻雜了太多政治因素,以至于走了樣,這是大多數人都沒有想到的事情。
或許是心有不忿,彭德懷甚至說出了“想離開軍隊工作,是一次又一次的反復?!痹凇堵櫂s臻回憶錄》中,也為彭總鳴不平:“對彭德懷同志的批判,顯然是過火了,搞得彭總也很難過?!?/p>
有的人還聲稱彭德懷是背著黨中央發動了百團大戰,對于這種不切實際的謠言,細想一下,就能發現諸多漏洞。首先7月22日的命令電報,是上報了中央軍委。
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的《彭德懷傳》中對這件事有一個明確的說法:“這封被注明十萬火急的絕密電報發到延安,立即被抄送到毛澤東、王稼祥、朱德、任弼時和作戰局”。
此外,還有保存在檔案館的延安收文原件進行佐證。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事先稟告軍委,彭總就擅自發動如此大的一場戰役,那受到的處罰遠不是一場批判就能了事的。
按照黨的紀律,這無疑屬于重罪,輕則是要解除軍職,重則是要開除黨籍。綜合多種因素,也能分辨出該罪狀實乃徹頭徹尾的謠言。
彭總受了氣,牢騷了兩句。為了倒倒苦水,特地找到了毛澤東,決定交換一下意見,還要求周恩來同志做中間人。
在毛主席的窯洞里,三人聚在一起。毛澤東預料到了彭總的來意,便開門見山地說道:“彭總,恩來同志作證,咱們倆定一個君子協定:第一,把話講透;第二,可以罵娘;第三,各自檢討,不準記仇,不得影響工作,如何?”
毛主席之所以如此敞開心扉,一半是出于愧疚,一半是為了大局著想。
接著,毛主席就說道:“我要先檢討,造成這樣不公的后果,我也是有責任的。那次會議本來想總結一下前一段的工作,結果對你不公。有些同志則昏了頭,提了很多錯誤的意見?!?/p>
彭德懷仔細聽著,毛主席又說:“這樣講下去,老彭會罵娘的。但有一條我是堅持的,就是不寫結論,百團大戰是無可非議的。將來有人翻舊賬,你可以理直氣壯地回答,第一是軍委批準的,第二,毛澤東同意的,有電報為證?!?/p>
一旁的周恩來,也調和地說:“百團大戰對日寇打擊不小,對國際、國內震動也很大。在宣傳上,起到了很大的效果,改善了美國人對我們的印象?!?/p>
聽了這番話,彭總的怨氣、不解、埋怨一下子消失大半。他感激的抬起了頭,輕聲說道:“同志們之間的了解,團結,信任勝過一切榮譽、獎賞。有主席這話,就是現在叫我去死,也是死而無憾了。主席,你對我是了解的,我脾氣不好,是個粗人,但向來是有話直說?!?/p>
未等彭總說完,毛主席打斷了,插話道:“不!你是一個有勇有謀、智勇雙全的將領。在革命的危難關頭,總是站在正確的一邊,不僅是對我個人的支持,對革命也是有大功的?!?/p>
周恩來笑了笑,說:“君子協定第二條,就是把話說透,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彭德懷接過了話茬,說:“那好,語不透,言不明,話不說玩,心不能靜。說我有啥子錯誤,我都能忍受。但說我個人有野心,是幫助蔣介石,殺了老子的頭,我也不認賬。人怕傷心,樹怕剝皮,八路軍有多少人,國民黨多少也有數,怎么能說我是有意暴露組織的實力呢?”
毛主席“嗯”了一聲,表示贊同。彭德懷越講越精神:“好,我再講。你毛澤東,我彭德懷,他周恩來,我們在黨內都要自覺接受黨的越蘇,辦任何事都要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誰也不能頭腦發熱,隨心所欲?!?/p>
令彭德懷沒想的是,毛澤東非常贊同彭德懷的主張,一把握住彭德懷的手,說:“老彭,你講的太好了,我建議將你的這個觀點,推廣到全黨全軍。”
從此,兩人密切配合,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毛澤東都賦予了彭德懷更大的使命。
結語:
百團大戰是一場持續近百天的戰役,殲滅了敵人日偽軍約三萬人,是八路軍在敵后第一次主動地向侵華日軍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有組織的進攻性大會戰,極大振奮了國內抗日的信心。
在這個意義上,百團大戰的歷史意義也不容抹殺,更不容詆毀彭德懷指揮的功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