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大行皇帝遺詔曰:朕蒙皇考文宗顯皇帝覆載隆恩,付畀神器,沖齡踐阼,寅紹丕基。臨御以來,仰蒙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宵旰憂勞,嗣奉懿旨,命朕親裁大政,仰維列圣家法,一以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為本,自維薄德,敢不朝乾夕惕,惟日孜孜。十余年來,稟承慈訓,勤求上理,雖幸官軍所至,粵捻各逆,次第削平,滇黔關隴苗匪回匪,分別剿撫,俱臻安靖,而兵燹之余,吾民瘡痍未復,每念及寤麻難安,各直省遇有水旱偏災,凡疆臣請蠲請賑,無不立沛恩,施深宮兢惕之懷,當為中外臣民所共見。
朕體氣素強,本年十一月適出天花,加意調攝,乃邇日以來,元氣日虧,以致彌留不起,豈非天乎,顧念統緒至重,亟宜傳付得人,茲欽奉兩宮皇太后懿旨,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著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特諭:嗣皇帝仁孝聰明,必能欽承付托,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惟日矢憂勤惕勵,于以知人安民,永保我丕丕基,并孝養兩宮皇太后,仰慰慈懷,兼愿中外文武臣僚,共矢公忠,各勤厥職,用輔嗣皇帝郅隆之治,則朕懷藉慰矣,喪服仍依舊制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上引《清穆宗實錄》。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載淳因染上天花于十二月甲戌日(1875年1月12日)病逝于養心殿東暖閣,年僅19歲,為清朝最為短命的皇帝。死后上謚號為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上廟號為穆宗,簡稱為穆宗毅皇帝。
同治帝可謂是清朝存在感最低的皇帝,他的一生是被安排的一生,是憋屈的一生,身為咸豐帝獨子,他根本不存在皇位競爭者,是無可爭議的皇位繼承人,在6歲時繼位,父親咸豐帝為他安排的是顧命八大臣,并且給予兩宮太后一定的反制權力,本來按照正常情況來說,顧命八大臣內部互相牽制,外部有兩宮太后和宗室王公大臣虎視眈眈,再度形成互相牽制之勢,誰也無法一家獨大,可以保持微妙的平衡,只需要等到同治帝有了親政能力以后,就可以順利接管皇權,但是咸豐帝低估了人性的復雜,低估了古代的人治社會,所有的預先安排都充滿了巨大不確定性,甚至會隨著人性的復雜而走向安排者始料不及的方向。
首先是顧命八大臣內部迅速完成整合,形成宗室大臣肅順實際做主的局面,肅順飛揚跋扈,對于兩宮太后也不是那么尊重,與慈禧太后也有怨,甚至有傳言肅順曾向咸豐帝進言效仿漢武帝立子殺母,因此本就不愿屈居于顧命八大臣之下的同治帝生母慈禧太后和嫡母慈安太后,一同聯合被排除在顧命八大臣之外的恭親王奕訢,將顧命八大臣收拾,開啟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宗藩恭親王輔政的時代。
重新洗牌的權力格局分為三人分享大權,這三人中,慈禧太后野心勃勃,又可以實際代行皇權,慈安太后雖然同樣可以代行皇權,但不善權謀,也沒有太大權力欲望,恭親王雖然素有才干,但宗藩的位置,注定他看似大權在握實則距離皇權十萬八千里,因此演變成為慈禧太后越來越擅權,實際代行了大部分皇權,恭親王并不是她的對手,最后慢慢形成慈禧太后一家獨大之勢。
而當慈禧太后一人慢慢獨享大權以后,自然是迷戀上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同治帝親政成為千難萬難之事,他如同傀儡皇帝一般,也并沒有按照先祖順治帝14歲時親政的慣例,直到18歲時才親政,但依舊難以擺脫生母慈禧太后的影響,還沒有什么作為,便是在1年以后無子病死,是草草落幕。
關于同治帝之死,清朝官方說法是得天花而死,一些史料筆記和民間說法則是普遍認為同治帝是得梅毒而死,這個爭議也成為一樁不大不小的謎案。其實從人性角度來看,同治帝身為皇帝卻常年有名無實,當皇帝也是當的憋屈,又年少輕狂,如果這時候有人在一旁鼓搗,真有可能偷偷出去游蕩于煙花柳巷之地,然后因此得了梅毒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相反得了天花才是不正常,同治帝時代又不是順治帝時代天花肆虐,甚至使得順治帝也是得了天花而死那般,怎么同治帝會得天花呢,這才是奇怪。
如同同治帝被安排的人生一般,同治遺詔也是一份被安排好的遺詔,并沒有半點同治帝的意思在內,可能他臨死前對于后事有著其他安排,但是肯定被否定,甚至都沒有記載下來,遺詔全然是慈禧太后的意思,最多再加一個嫡母慈安太后,是兩宮太后的意志體現。同治帝是生前如同提線木偶,死后亦是如同提線木偶,所以遺詔中處處寫到他,卻處處不是他的意思。而同治帝之前幾位皇帝,要么像咸豐帝臨終之前提前寫好遺詔,要么根據皇帝生前所預留的傳位密旨潤色撰寫遺詔,只有同治遺詔跟遺詔的主角同治帝,是看似一體,實則根本不是一體,不過是借同治帝的名義完成新一輪權力過渡罷了,更是將同治帝的最后影響力是利用殆盡。
像繼承人來說,如果讓同治帝選擇,誰沒事會選擇年幼堂弟,并且讓堂弟過繼給自己的父親咸豐帝為子呢,這不是意味著同治帝不只是血脈上絕嗣,宗法上也是絕嗣了嗎?
即使后來確定同治帝的堂弟光緒帝若是有子嗣,過繼到同治帝名下,但是一開始并沒有確定,甚至因此引發官員吳可讀是以尸諫的形式,請求為同治帝立嗣,才最終確定這件事。
這說明兩宮太后,尤其是慈禧太后這個同治帝生母,根本沒有將同治帝當一回事,在遺詔這樣重要的昭告天下內容中,竟然直接將新皇帝過繼給同治帝的父親咸豐帝,都沒有多寫一句“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而是之后以太后懿旨的方式確定。
甚至可以說同治帝不只是決定不了自己的繼承人,更是連自己的繼承人是誰都無權知道。
在他死后,清廷內部才討論立誰為帝,本來按照正常來說,過繼下一輩載字輩為子繼位更合適,但是慈禧太后出于私心,不想升級當太皇太后,不想再出現威脅自己的帝黨,所以堅持從同治帝的同輩之中尋找皇位繼承人。
同治帝的父親咸豐帝身為老四,前面三位哥哥,二哥和三哥早夭,大哥早逝,雖然有過繼子嗣,不過是從乾隆帝十一子成親王永瑆一支過繼,在血緣上距離帝系太遙遠,往下五弟倒是有子嗣,不過五弟被過繼給三叔,在宗法上已經不是咸豐帝的親兄弟,本來該輪到六弟恭親王,恭親王也有子嗣,不過慈禧太后為了打壓恭親王,害怕恭親王的兒子成為皇帝以后,威脅到自己的權勢,自然也是跳過恭親王的兒子,使得恭親王不只是自己錯失皇位,兒子也是再次與皇位失之交臂。
最后終于暴露自己真實目的,選擇了咸豐帝七弟醇親王之子也就是光緒帝,醇親王是慈禧太后的妹夫,屬于慈禧太后的鐵桿支持者,所以光緒帝既是咸豐帝親侄子,也是慈禧太后親外甥,這樣對于鞏固自身權勢更為有利,慈禧太后可謂是實現了利益最大化。
至于遺詔中其他的自夸內容中的功績,則是都成為兩宮太后的功勞,是直接說道“仰蒙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雖然這是事實,在兩宮太后和恭親王的共同統治下,同治帝時代開展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等起義,使得清朝進入虛晃的同光中興,的確與同治帝沒什么關系,但是在同治帝告別人生的遺詔中這樣說道,屬實是不尊重這位皇帝。
同時如同為了辟謠一般,遺詔特意說道同治帝是得天花而死,這也是核心內容之一,想要以此堵上天下悠悠之口,不過一位年輕,沒有實權的皇帝突然死去,在當時引起的軒然大波,引起的各種猜測,并非是一份遺詔就可以平定的。
同治帝人生的悲哀,在他死后也是沒有結束。在其死后74天之后,年紀輕輕的發妻孝哲皇后也是突然死去,因為在為同治帝選秀之時,慈安太后支持的是孝哲皇后,與慈禧太后意見相左,加上婆媳關系天生對立,孝哲也并非低眉順眼之人,是以慈禧太后與孝哲皇后的矛盾很大,所以孝哲皇后之死,有可能是郁郁而死,也很可能是被婆婆慈禧太后逼迫之下自殺。
即使慈禧太后沒有逼迫,但是她出于私心立光緒帝以后,孝哲皇后的處境就很是尷尬,畢竟新皇帝不是她的養子,而是丈夫同治帝的堂弟,上面還有兩宮太后,孝哲皇后夾在中間,其尷尬可想而知,因此或是成為其自殺的原因之一,或是成為其郁郁早逝的原因之一,所以這也是促成孝哲皇后早逝的原因之一。
同治帝的葬身之地惠陵,因為時局艱難,在很多地方進行了縮減,本來這也是正常情況,畢竟道光帝和咸豐帝的陵寢也進行過縮減,但是太絕的是,惠陵縮減的太厲害,居然連神道也被砍了,并沒有修建神道,本來正常來說,皇帝陵寢應該與所處陵寢群的首陵也就是輩分最高的順治帝孝陵主神路相接起來,這是不能砍的項目,但是慈禧太后就是砍了,因此惠陵成為是清東陵中唯一未與孝陵主神路相接的皇帝陵寢,是孤零零的坐落一角。
如果慈禧太后為自己修建陵寢也是這么省,那也說得過去,很明顯慈禧太后并沒有,她的陵寢可沒有這么省。而且在同治帝死后的21年,慈禧太后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以年久失修為由,對自己的陵寢菩陀峪定東陵進行了重修,可謂極盡奢華,但也正因為太奢華,最后導致被盜。
只能說同治帝運氣太差,幼年登基無實權,又遇到一位冷血的母親,自己沒有足夠的才智和足夠的時間來奪回大權,年紀輕輕就是病死,真可謂是憋屈而短暫的一生,這樣的皇帝生涯對他來說,并不是一種幸運,而是一種莫大的痛苦,一種莫大的悲哀。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