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周五好。
新年開工快樂呀!
在本周,相信不少趁早星人都已經投入到了2025年的各項新工作之中。
剛從老撾度假歸來的瀟灑姐和趁早團隊,也開啟了在嶄新的趁早辦公室的明亮開工日。
一切都平靜而美好地隨著歲月發生著。
從一個人,到一個品牌,到一種精神,到一個場域,「趁早」亦像個孩子一般不斷成長著。
但究竟為什么會做「趁早」,對于瀟灑姐個人來說是否有「決定性瞬間」?
在本周,瀟灑姐就向大家揭開了這一故事背后的一大關鍵人物「面包嬸」,并向面包嬸正式授予了「品牌合作伙伴」的證書。
「每次有人問我創業做趁早有決定性瞬間嗎?
我都說有的,故事要從遇到面包嬸講起。
那一天是2013年6月14日。
面包嬸的故事很長,
鼓舞了很多人。
如今我是品牌,
面包嬸是渠道,
我們都很厲害,
我們都還能走更長的路,
講更棒的故事。」
對于相識的那一天,面包嬸和瀟灑姐彼此都記得清清楚楚。
「因為那一天是個重要的人生路口,那天之后回到北京,趁早誕生了。」
美好的人相遇,在愛與靈感中各自創造出自己的故事,并在十多年后的今天再次合作,匯聚起新的能量,醞釀出新的可能。
這無疑是一個美好的故事。
但對于創業而言,美好與痛苦總是交織。
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幸運和成就。
即便是對于瀟灑姐依然如此。
在滾滾向前的創業之路上,瀟灑姐帶著最大的勇氣和堅信,但依然曾有過「識人不清」、「無可奈何」、「感到十分愚蠢」的時刻。
——一些創業路上「血淋淋」的經驗教訓。
而也正是曾經歷過的「難堪與苦澀」,讓如今的瀟灑姐所決意創造出的產品和服務,更為澄明而富有質地,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本周「瀟灑專欄」繼續為你帶來瀟灑姐的在創業路上「沒那么美好」的一段故事——《合作養豬》。
本文首發于瀟灑姐著作《總會過去 總會到來》。
一起來看。
《合作養豬》
王瀟
這是決意更換船板的重要時刻,甚至要更換的已經不是船板,是瞭望臺和桅桿。
都說自驅力是成長最核心的部分,現在看來外力也是。尤其當渴望成長但又方向不明的時候,外力的作用尤甚。外力會向你展示別人的成績、閃閃發光的前景,對比出你的不作為和不勤奮。在其他生活場景中,這個外力會來自父母親戚和同儕。而對于創業者來說,這個外力首先來自投資人。
2016年年底,我自認為還在修煉當中,但是投資人坐不住了,專程從上海飛來,指出了我的一連串問題。
“其他創業者都是拿了融資趕快花錢搞事情,你竟然這么長時間了還沒開始跑新項目。拿融資就是為了做兩個動作,一個是拿錢在事上試,一直試反復試,一旦跑通了,就再拿錢放大,在放大的過程中繼續調整。繼續拿錢,繼續放大。
”我心想他說得對,我這不就是一直在思考,應該聚焦到什么新項目上去試嗎?他繼續說:“也不是說要你找完全新的項目,所謂新,是基于你擅長的和價值上的創新。趁早這么多讀者,這么多讀書會,你要思考大家來到趁早,一直尋求的價值是什么。然后思考怎么把這種價值產品化。你看最近這些知識付費,趁早怎么不做呢?我每天都看到非常多,你關注過嗎?”投資人從兜里掏出手機打開屏幕開始翻找。
我心想果然,還是說到了知識付費,我猜投資人馬上會展示給我類似“撒嬌女人最好命”的界面了,一套威風凜凜的女性主義說辭已經在我心中冉冉升起。
不料他舉起手機,向我展示了一個課程標題“讓你月入兩萬的七天寫作課”!這類標題我是見過的,看到的同時不假思索就會劃過去,就好比看到“一個月增高5厘米”“10天輕10斤永不反彈”“20天流利說英語”之類的標題,都是新時代大力丸。賣假藥的市場有一千種假藥,但是跟我跟趁早又有什么關系呢?
我看看他,又看看這個標題,感到無從說起。按說這個投資人和這類標題之間絕無共同語言,他畢業于清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這一路走來,別人也許不知道,他絕對不可能不知道學習的真諦。井得靠一尺一尺打,飯得靠一口一口吃;所謂學習,都是深度學習,不存在淺度學習和速成學習一說。他來自風險投資機構,可能是個投機主義者,但絕無可能在對學習的認知上是個速成主義者。
當然就對學習的理解而言,我并不是說自己學得有多好,畢竟清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我一個也沒上過。這樣理解,是因為曾經想隨隨便便糊弄的事,在我身上沒有一個成的。
他看出了我的不理解,補充說:“我不是說趁早要做這樣的課程內容啊,我是給你看這個手段,是互聯網視頻和音頻手段。當然這個課是個爆款,像這種兜售捷徑的雖然你我都不信,但是肯定會賣特別多。所以,趁早還是要趕快解決價值產品化的問題,產品自然會找到用戶,用戶也會找到產品。你不做,用戶就找不到你。至于你做什么課,在什么平臺做,還是做一個什么東西讓趁早的人都來到一個平臺,這是創始人應該進一步具體思考的東西。你有思路,我作為投資人肯定會幫忙,幫忙不添亂。但我建議你加速這個思考和決策的過程。”
我內心不禁再次贊嘆,不愧是來自清華和斯坦福的人,思路依然清晰務實,他說得都對。我也的確一直在思考他說的事:趁早給用戶提供的是什么價值?這個價值的提供形式是課程嗎?渠道是產品嗎?用戶來到的是平臺嗎?我在2016年里一直沒有清晰的答案。
經由他的追問,我感覺到了慚愧。這是一種身為創始人卻舉棋不定的慚愧,我意識到自己既不勇敢也不堅定。
創始人的戰略懶惰會有很多原因,可能是信息不全,可能是時機未到,還可能是能力缺失,預感到征程太難,遲遲不愿意開始。
關于我能力的缺失項,這個投資人是清楚的,于是他繼續說:“作為創始人,要能客觀看待自己的弱項。也許就你這個人而言,它未必是個弱項,但是現在我們不是圍繞具體的人討論這個問題,是針對項目的實現和發展來討論。缺人就要找人,把事辦成,就要組隊,你應該是需要找一個合伙人,補你的弱項,把趁早的價值用互聯網手段產品化。而且一旦找人,就要開放,要慷慨,要信任。
”他說得都對,我虛心接受。但我還問了一個問題:“那應該是方向明確再找人,還是應該先找人,再一起找方向呢?”
他于是又重復了一遍:“要開放,要慷慨,要信任。”他這樣的回答也可能就是拐彎抹角地表示,我這個創始人在他眼里剛愎自用還摳唄。我可不承認。
我表示立馬找人,希望他也幫我一起找到這個人。我期待這個合伙人的到來就像投資人的到來一樣,能夠讓香港沙田馬場的連鎖反應再發生一次,這個人會循著層層推動的漣漪最終被推到我面前。
這可是忒修斯之船決意更換船板的重要時刻,甚至要更換的已經不是船板,是瞭望臺和桅桿。
幾個月后,確實有個人被推到了我的面前。就趁早項目而言,在之后的一年中發生的挑戰與試煉,看似是發生在項目上的,實則都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是對我這個人的挑戰與試煉。五年以后的今天,當我第一次準備用文字復現2017年所有的至暗時刻時,我發現選錯合伙人,就像選錯人生伴侶一樣,無論曾經產生了多少怨恨和指摘,你必須要意識到:這都是你自己做出的選擇。
在每個人生階段,被推到你面前的人都有很多。當一個人站在你面前,都會帶著自己的優勢和問題。你打量他,想讓他的優勢成為你的優勢。但你忘了,他的問題也會成為你的問題。
其實每一個偶爾站在你面前的人,你本都有機會可以讓他走開,成為陌生人,讓他的問題繼續,那是他自己的問題。但為什么你還是會打開門讓他走進來呢?是因為那一刻,你對未來的貪婪覆蓋了恐懼,是你自己準許了他的進入。
還有可能存在的一點,是你的謙虛或者不自信,讓你認為自己也有問題,也有弱點。人當然會有自己的問題和弱點,但這并不能成為你讓他進入的原因。你本就應該面對和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和讓他人進入并不直接相關。
當未來沒來,你也終于醒來的時候,才會對自己當初的糊涂感到不可思議。尤其不可思議的是,你會發現,每次懷疑對方的時候,你都能找到方法來說服自己。對,不是說服對方,而是說服自己。我的說服動作已經變得相當熟練,每次懷疑,我都對自己重復投資人和我說過的“合伙人九字真言”:“要開放,要慷慨,要信任。”后來在各種勸和不勸離的婚姻故事里,我也認出了這套自我說服邏輯,那就是,為了更好的未來,人應該包容、付出、妥協和姑息,大家都有問題,你自己也有問題。
其實第一次探討趁早的未來價值應該體現在什么產品上時,我就應該警覺。很顯然,這個做過在線教育產品的準合伙人認為,趁早應該立刻殺進知識付費領域。當然,這是個結論,我從來不反對知識付費,我只是重視什么樣的知識應該付費,或者說,趁早要帶著什么價值殺進知識付費領域,我關注的是這一點。
他給出的理由是:因為知識付費處在紅利期,增長迅速,可迅速做大,展開下一輪融資。以及他可以立刻操盤產品和內容,讓下一輪融資發生。那么當下一輪融資發生,當他描述的一切被他的執行論證,當趁早的收入和估值都升高,他的持股份額就可以匹配估值來安排,他就可以成為真正的合伙人。
“啥還沒干,就要安排持股份額了?”我立刻察覺到了這個訴求,但馬上使用九字真言說服自己:“要開放,要慷慨,要信任。”在這里,我聽到他描繪的第一個藍圖之后,先犯下了第一個錯誤。我認為他浸淫在在線教育里太久了,旋轉在融資燒錢、瘋狂拉用戶賣課然后再融資的邏輯里出不來,我有必要對他進行關于趁早價值觀的普及,從頭介紹自己是誰,因何開始,趁早的用戶是誰,他們為何而來。介紹趁早效率手冊長踞中國原創文創產品銷量的前排,是因為我們賣的不是本子,而是方法論和精神。
他聽完以后連連稱贊:“那太好了,多少在線教育都徒有皮毛,沒有精神。有了精神,趁早一定會增長更快,估值更高,走得更遠!”我說:“用戶感受到價值就會重復使用,就會傳播,增長和估值就會是結果。而增長可以讓更多的用戶更多地去使用和傳播。”
他說:“對,我們說的是一回事。我是從產品效率出發,你是從文化價值觀出發,我們要做的是一回事,本來這兩件事也會協同,隨著公司發展,產品和文化會在中間相遇!”
我想說,不,不對,產品和文化需要一起出發,它們應該一直都在一起!但是我竟然沒說出口,因為我腦中又響起了“要開放,要慷慨,要信任”。我認為如果說出來,就再次加強了不開放,就是苛求準合伙人必須立刻理解文化。我想,用人可用之處,趁早精神這么好,他一定可以在工作中逐漸理解的。
古人云:“道不同,不相為謀。”古人全都說盡了。我們今天在這里發生的事,并沒有什么新鮮的,而我們身在此山中時,依然執迷不悟。
如果以類比來形容,我和這個準合伙人是因為相親在一起的。介紹人也就是那個投資人,是不是好人呢?是好人。介紹人是不是看到了雙方的優點呢?也沒錯。介紹人還鼓勵雙方求同存異,過程中互相磨合,最終把日子過紅火。那么我和相親對象,最開始是不是都想一起建立新生活并且蒸蒸日上呢?不是的,他和我想建立的,根本就不是同一種新生活,從一開始就錯了。
對我而言,趁早是個孩子,我要給她前半生的所有精華,也要讓她做擅長的事情。對于孩子,不是知道廚師掙錢,我就會送她去當廚師。掙錢當然也重要,但她在成長中進化成本身要成為的那個人,掙到錢的概率更大。
對準合伙人而言,趁早是只豬,甚至不是他看著出生的豬。他半途來到豬欄邊一看,指出這只豬太瘦了,完全可以用他熟悉的辦法立刻催肥,催肥到一定程度就趕緊拿去賣了殺掉。而養肥也有他的一份功勞,他也要成為豬圈的主人,也要分多點賣豬錢。
如此三言兩語就能描述的顯著分歧,是今天的我總結的。但是2017年的我,竟然默許他開始養豬了。
他招聘了一個團隊,開始做趁早app。在app原型探討構思階段,我又犯下了第二個錯誤。
我指出知識付費對用戶來說最大的問題是,付費得來的不是知識,是擁有知識的錯覺。先不論買到的知識是什么水平,用戶就和“買了卡就等于練了”的健身房會員一樣,買了就等于學了。那么應對這個問題,產品就要能夠實現“監督學”和“獎勵學”。只有讓擁有知識的錯覺轉變成行動,行動持續,知識才是真的,趁早才為用戶提供了正向的價值。
準合伙人說:“有幾個人能持續行動?不要總是關注這一小撮人,服務這一小撮人,這樣公司長不大。買卡不練又怎么了?先用希望吸引最廣泛的人,讓他們先拿上卡,實現賣卡收入最大化。”我說:“買了卡學了兩次不來,不就和全網到處買了知識付費課程卻學不完一樣嗎?他們不就又對自己失望了一次嗎?買一大堆書放在家并不能改變人,甚至讀完都不能,只有行動才能改變人!”
準合伙人說:“你說的那叫行動付費,不是知識付費。”
我說:“趁早屬于什么付費都可以,名稱無所謂,如果能真的幫到用戶,意味著必須要叫行動付費,那趁早就是行動付費。”準合伙人說:“市面上做類似付費的都是工具類產品,工具類產品沒有好故事,估值低,你說的這類,投資人也沒見過有做成的。咱們要對標女性成長知識付費賽道,趁早機會特別大!真想做你說的這種行動付費也沒問題,就等下一輪融資做完,用戶體量更大的時候咱隨時做,就是個新需求,兩個星期代碼就能寫完。你沒做過具體產品,現在都憑自己主觀幻想,風險太大,這波不能論證,可就沒機會了。”
說來說去,他總會繞回同一個邏輯。這也是當時創投界普遍認同的邏輯:先要公司值錢,再要公司賺錢。什么小而美,不存在的,規模效應先拉起來。從2016年到我此刻執筆的2022年,創投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切又都倒了過來,以至于后來常常會看到一個句式:當行業褪去浮躁,誰能把×××做好,誰就會成為×××。這個句式告訴我們,一直不浮躁,一直理性,一直做好,就行了。
今天看下來,都是明明白白的,人生道理就那么幾條,難的是一放進事情和環境中,人就會懷疑,就會擔心萬一,就會心存僥幸。
我就是這樣犯下了第二個錯誤。準合伙人給我畫了一張餅:先按他的思路拿到錢,拿到錢再按我的需求做。而我不僅同意了先按照知識付費功能來安排產品,還同意了讓成本前置,加速完成產品,寄希望于完成這輪融資。
然而做著做著,我感到整件事越來越愚蠢了。
因為我發現,我明明是想培養一個聚精會神的孩子,卻同意別人來教她,先讓她習慣渙散。如果我明知什么才是能加強孩子核心競爭力的事情,難道不應該繼續矢志不移地做下去嗎?但是我沒有。
在產品推進的過程中,我從未感覺到快樂,就好比知道自己即將穿上庸俗的衣服,住進裝修蹩腳的房間。因為我很清楚,為了達成增長和融資,我放棄了自己的標準。無論健身、美容、工作、寫字,所有呈現結果的事,內在道理其實都一致,都在于你是否經過觀察和體驗,給自己設立了人生標準。這個標準在你內心,達不到就難受,就輾轉反側。過別人的關也很重要,但過自己這關最難。
趁早app于2017年春節后上線,我打開看了一眼就關上了,因為這孩子已經長得親媽都不認識。
那些連自己都不相信的價值觀啊,風一吹就破碎,太陽一出就化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