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本是少數,
更應該永遠在一起!
作為一名深圳南山的家長,我對這次四年級數學期末試卷的設計表示支持!
當然我知道,在家長群里,大部分都是反對的。
總說教育有問題,可稍有變化又接受不了。
這是另一個家長群,也是充滿了憤怒。
對于這次四年級數學期末試卷的“爆難”,群里的吐槽鋪天蓋地,真是把我逗笑了。
各種家長戲謔的段子層出不窮:
“躺最平的學校,做最少的作業,考最抽象的試卷,卷最苦命的爸媽”
“不知道是語文出了軌,還是數學劈了腿”。
但笑過之后,我覺得還是要冷靜下來,仔細想想:這份試卷到底在考什么?它難道真的一無是處嗎?
有一點點的改變和突破,就馬上急眼了。
就算有些“花哨”和“超綱”,那也是費了不少心思。
難道要年復一年用回原來的試卷,然后改幾個數字。
這份試卷共36道題,覆蓋了6頁A4紙,考察內容涵蓋了數學計算、生活實際應用以及跨學科融合等多個維度。初看試卷,或許有家長會覺得題目“花哨”“超綱”,但細細分析后,我個人覺得有很多亮點的。
1
打破文理界限
比如“四萬萬同胞”這道題目,把歷史、語文和數學都結合在一起。
這一題目不僅僅是在考察大數的概念,更是引導學生通過歷史與數學的結合,在解題過程中同時理解數字背后的意義。這種題目設計極具前瞻性,幫助孩子建立跨學科的綜合認知能力。
而另一題目,“下列成語所描述的事件中,發生的概率最小”選項包括“海底撈針、瓜熟蒂落、旭日東升、水滴穿石”,看似像一道語文題,實際上卻讓學生思考概率與生活現象的關系。這種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更教會他們用數學思維解讀現實問題。
家長吐槽“這是語文老師出的數學卷子,句句有主謂賓,段段有原因結果”,我想說,這恰恰是教育改革的亮點!傳統的學科界限早已不適應未來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試卷通過這樣的跨學科題目,為孩子提供了綜合思考的機會,這樣的嘗試非常可貴。
我的反思:
與其吐槽“語文劈腿了數學”,不如想想孩子有沒有從這樣的題目中學到“跨界思維”。未來的世界早已沒有清晰的文理分野,我們為什么不能讓孩子提前適應?
2
數學從生活中來,更要回歸生活
如果你仔細看,你會發現試卷中很多題目都是來源于實際生活的,
比如“計算科技展板的制作費用”和“成長禮預算”問題。孩子通過這些題目,學會了如何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些題目再也不是死板的計算,而是和現實掛鉤。
有人嘲諷“學的是一粒米,考的是撒哈拉”,但我們真的要問,孩子學的是死板的米粒,還是他們學會了如何在生活的大沙漠中尋找水源?生活中的問題往往比試卷復雜百倍,這有什么不好嗎?注重實際應用,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再如,第15題“太陽光到地球的距離約為15000萬千米”,需要學生根據光速進行計算。
這題目則將物理知識融入到數學中,體現了跨學科思維的培養,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在現實中的應用。
3
邏輯推理能力才是教育的核心
第18題“無人機飛行速度計算”是很多家長吐槽的重點。這道題不僅要求孩子熟悉速度公式 v=s/tv = s/tv=s/t,還需要結合風速因素,進行實際速度的調整計算。這種題目明顯不是機械解題,而是在考察孩子對條件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試卷中大量題目需要學生先讀懂題干,再進行分析和計算。
例如,第9題讓學生計算相應的算式個數,題目表述較長,考察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
我特別喜歡群里家長的一句玩笑:“這是數學劈腿了物理??!”沒錯,這道題不僅是數學,更涉及物理的基本知識。這正是孩子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過程,他們需要學會從不同角度理解問題,并找到最優解。
4
閱讀量大?那是信息提取能力的鍛煉
家長們普遍吐槽這次試卷的閱讀量大,覺得孩子“根本來不及讀題”。
有人甚至調侃:“這是語文試卷吧,簡直就是讀書太難了!”但換個角度想想,現在是信息時代,孩子未來面對的信息量會遠遠超過這幾頁試卷。如果他們連從試卷中提取關鍵信息都做不到,怎么應對未來社會復雜的信息流?
比如第33題“打字速度和協作效率”,需要孩子從多個條件中分析最優方案,這本質上就是在訓練信息提取和數據分析能力。這不是單純的讀題,而是幫助孩子適應信息社會的必備技能。
有家長心疼孩子“考完抓耳撓腮的模樣”,甚至質疑“這種壓力會不會讓孩子失去對學習的興趣”。但我認為,這樣的挑戰是必要的。
試卷中的很多題目其實是模擬未來的真實場景,幫助孩子在壓力中成長。比如第19題“快遞編號問題”,在復雜的情境下要求孩子進行邏輯推理和路徑優化。
5
培養創新能力,打破標準答案的束縛
傳統的數學考試強調標準答案,而這套試卷很多題目,比如“成語概率問題”和“成長禮預算問題”,本質上是開放性的,允許孩子提出不同的解題方法。這種設計培養了孩子的創新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迎合考試套路。
這種設計讓孩子明白,數學的用處不僅僅在課堂上,更在于如何為生活提供便利。
群里有家長說:“把數學融入生活,用數學解決問題,這樣挺好,孩子以后不會再問‘學數學有什么用’了。”這句話讓我深有共鳴!數學不是死的,而是活的。
總體來說:三大思維的培養
這套試卷讓我感受到的是不再滿足于讓學生死記硬背公式、機械完成計算,而是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數學思維。
第一. 跨學科思維的培養
比如試卷第19題,學生需要在騎站中選擇快遞位置,結合了邏輯推理和數字計算。這正是AI時代人才所需的能力——面對復雜問題,運用不同領域的知識去解決。
第二. 實用性與生活化
試卷注重數學與現實的結合。第21題要求學生通過堅式計算分析可能出現的錯誤,并提出防錯方法;第24題設計了一個滑梯傾角的問題,讓學生從生活場景中提取數學知識。這種設計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應用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
第三. 強調邏輯推理與高階思維
例如,第27題涉及“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的問題,需要學生理解大數的概念,并結合科學常識作答。
第33題關于打字速度的計算,要求學生在合作情境中進行邏輯推理。這些題目都指向了數學的核心:邏輯與推理,而不僅是計算本身。
一次成績重要嗎?還是接受嘗試更重要
這套試卷讓我感受到的是不再滿足于讓學生死記硬背公式、機械完成計算,而是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數學思維。
家長群里最讓我無奈的是那種過于焦慮的評論:“考這么難干嘛?成績出來會很難看?!?/strong>但我想說,一次成績真的有那么重要嗎?比起分數,孩子從這次考試中鍛煉的能力才更重要。如果教育永遠停留在“簡單易考”,那才是對孩子未來最大的打擊。
這份試卷讓家長最感無措的,大概就是它的“跨界風格”。不少家長吐槽“這哪里是數學?怎么物理、語文、歷史都摻進來了?”。文理之爭還在吵呢,這不是挺好的嗎?把幾何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太陽光到地球的距離”題目,把數學和物理結合起來。這些題目不僅考數學,還讓孩子理解其他學科知識在現實中的應用。
回應質疑:如何看待“難度高、閱讀量大”的爭議
有人認為,這份試卷設計過于復雜,不符合小學生的能力水平。我并不完全認同這一觀點。試卷中的復雜性和創新性,雖然可能讓部分學生和家長感到不適應,但正是這種“不適應”,推動了學生和家長共同邁出舒適區,進入教育的新時代。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教育改革可以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馬上就能出一份所有人滿意的試卷,可當有人突破時,是不是應該給點掌聲。
深圳已經很保守了,請給老師一點鼓勵
在深圳呆了這么多年,這個城市已經非常保守了。
不僅僅是深圳,能夠愿意突破的老師屈指可數。
歷經這一風波后,只怕從老師到領導又要躺平了。
作為一個家長,你覺得這樣好嗎?
南山區這份數學試卷,它讓我們看到了教育改革的可能性:
從單一的計算能力,邁向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從封閉的學科教學,邁向開放的知識融合。
這樣的改革,雖然在開始時充滿爭議,但它所蘊含的活力與潛力,無疑值得我們去支持和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