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周刊】
水杉拳拳 旱蓮殷殷
吳立群
關于水杉,似乎總是處在不斷的被發現之中。先是作為“活化石”的存在,而后是其所代表的人文意義的發掘。“活化石”自然由科學家去說,而且已成定論,水杉的人文意義則遠未普及。
水杉耐寒性強,耐水濕能力強,多生于山谷或山麓地勢平緩、土層深厚、濕潤或稍有積水的地方。水杉曾廣布于東亞、北美和歐洲等地,冰川期之后,幾乎瀕于滅絕,只有在我國川東和鄂西南方圓800里范圍內,尚存有1000余株。1941年,中國植物學者在四川謀道鎮首次發現這一古老珍貴孑遺植物樹種,那是一株樹齡約400余年的“幸存者”。
“天下第一水杉”高35米,圍徑7米,冠幅20多米。直到1947年,經過植物學家們反復研究,終于查清它就是被認為早已滅絕的水杉。1948年,我國植物學家發表論文,肯定它屬杉科水杉屬。新聞一出,轟動一時,隨即被稱為20世紀植物界的重大發現。
草木無情,草木有性。水杉在經歷了自然界無情的運動——第4紀冰川浩劫之后,最終練就令人類刮目相看的生存本領,其品格內涵同樣令人矚目。比之玉石所代表的“仁、義、禮、智、信”五種品格,水杉自強不息的品格內涵是活的、生動的;比之松柏之后凋,但又傲然挺拔的姿態,水杉是溫婉含蓄、不事張揚的;比之剪雪裁冰、迎寒而開的花中君子梅花,堅韌不拔的水杉更有故事。
在太湖新城尚賢河濕地公園一處偏僻處,在成片的水杉林下,堤岸邊,我在無意中闖進了水杉的秘密場地。那里,密布著眾多似是而非的樹樁,越近岸越密。它們是具體而微的黃山奇峰化身嗎?如果不是,哪來這么多精致的“盆景”,高低錯落地,層巒疊嶂,氣象萬千?它們是苦心參禪終于修得正果的羅漢嗎?如果不是,怎么一個個道貌凜然,儀形磊落,整體氣場宏大,如誦金剛?它們是新生的苗嗎?不像!苗不可能那么老氣橫秋,形如塊磊,一無枝葉。它們是根嗎?不像,根向來以土為生,埋首潛身,這里的根為什么會在偏僻的河岸邊向水而立、向空而長,離了河岸就趨于平常?那它們又有著怎樣的生存秘密、品格內涵等待人們去破解,去領略?
植物專家潘霞潔告訴我,這是植物的呼吸根,稱樹膝,水里水邊常見。通過百度得知,植物的根具有呼吸、輸送、貯藏、固著等功能,其中生長在地表以上,能夠吸收氣體或者支撐植物體向上生長的根,叫氣生根。因功能不同,氣生根分三類,呼吸根是其一。原因是生長環境長期缺氧,樹根便向上生長露出地表或水面。
原來如此!為了生存,這些根形成了發達的通氣組織,在地面上拼命呼吸,然后把空氣輸送到地下,供給地下根呼吸。這是植物界的“上下求索”啊!我注意到,有關資料也把水杉的呼吸根描述成“聚會的佛陀”。
原來,經歷了冰川浩劫之后,水杉仍舊在經受歷練。
原來,水杉既耐水,也怕水——岸邊水杉,其根系沒有了可扎可駐的土壤,仿佛全都成了收不住腳的兵馬,有的一頭沖進水里,只好學蘆葦般扎根淤泥;有的好不容易止住了腳步,但也大多跌下水去,苦苦掙扎,或吊掛在懸崖邊,或拱出了新境界。水,讓水杉得名,也讓水杉練就了新的生命功能,修煉出了新的品格內涵——自強不息。說來也巧,其呼吸根“佛陀”般的形狀,恰似里應外合,這難道不是為水杉的故事增添了新料嗎?
水杉拳拳,旱蓮殷殷。這次吸引我的,是陜西省漢中市勉縣武侯祠——天下第一武侯祠中的旱蓮。可惜,關于武侯祠的百度百科,并沒有關注到它。也許在1700多年的古柏遍地都是、連根藤動輒就有500年壽命的武侯祠內,四百余年的歷史的確不能引人注目。
然而,此樹非俗物,它是“天下唯一旱蓮”。古旱蓮高13.4米,胸圍1.36米,因其花朵酷似蓮花,而生于旱地,故有旱地蓮花之美譽。旱蓮屬木蘭科,每年三月上旬開花,花期半個月。其樹先花后葉,初春滿樹鮮花,十分喜人,花后枝葉繁茂,五月長出來年花蕾。花蕾要在樹上孕育十個多月,經歷夏、秋、冬,來年綻放,俗稱之“十月懷胎”。夏至后,花樹結籽,籽如紅豆,碧光堅硬。旱蓮開花時,武侯祠院內游人如織,爭相觀看。旱蓮花于2000年被漢中市政府確定為漢中市“市花”。
雖然貴為“市花”,但是,人們一直視其為“絕后”的奇花。當地科研部門經過多次實驗,終于培植出一批新苗,經過多年精心栽培現已長成,并移栽至天漢大道兩側,每年3月綻放。孤身400多年后,旱蓮這一古老傳奇的花卉有“后”了。人們把旱蓮花蕾的生長比作生命孕育的艱難過程,把開花季節比作生命誕生時的可愛。這些歷史人文意義已為漢中人熟知。但是,旱蓮的故事及其人文意義,還有待發現和發掘。
參觀過程中,我發現古旱蓮的幾根支撐桿有些異樣:它不是常見的鋼鐵支架,而是貌似“仿樹枝”,某些部位“仿”得很認真,還有新發的枝芽;支架與樹體接觸部位似乎是無縫對接,沒有尋常所見的樹皮受擠壓而變形的情況。正在仰頭仔細端詳時,講解員主動揭秘——是嫁靠,即用嫁接的方式實現支撐效果。但這里的嫁接與眾不同,是把栽種成活到一定年份的新旱蓮,在恰當的高度剪去頂端,形同撐桿,然后斜接,與老樹合體,一桿兩用。
這實在堪稱創造性做法。在實現支撐的同時,利用植物營養輸送的特點——頂端營養最豐富,由新生的樹桿為古樹提供營養。比起近年來多見的為古樹“吊水”法來,漢中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
《本草綱目·禽部》:“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 這便是“烏鴉反哺”,比喻奉養長輩的孝心。當然還有所謂“羊羔跪乳”的說法。人們常常拿動物的行為來警醒人類,意在表達“動物尚且如此,身為萬物之靈的人又怎么能不如動物” 的意思。可是,古旱蓮嫁靠,又拓展了我們的思維:植物也有反哺現象啊,雖然其中很大程度上夾雜了人類自身的行為在里面。可是,這又如何?在現有的“追念”、“應春”、“君子”、“孕育”甚至祈福的歷史人文意義之外,古旱蓮傳奇應該加補“反哺”內涵。這是否屬于世界唯一呢?
本文部分配圖選自網絡,向攝者致謝。
作者簡介
吳立群,現在無錫市科協工作,愛好寫作,在《人民日報》《中國文藝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無錫日報》《江南晚報》等發表散文、小說、詩歌等各類作品20多萬字。
關于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志。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