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山東軍區在濱北地區成立濱海第一軍分區,任命梁興初為軍分區司令員兼十三團團長,在當地搞地方武裝建設、生產建設,同時展開群眾工作、統一戰線工作,并積極開展了對敵偽軍的武裝斗爭和對敵偽軍的瓦解爭取工作,濱北根據地也隨之得到了鞏固與發展,我們知道,他在建國后授予中將軍銜。
梁興初領導的這支抗戰隊伍在山東抗日根據沉重地打擊了日軍,取得了驕人戰績,比如著名的兌頭溝伏擊戰,強占三關口、石溝崖戰斗等等,他也因此贏得了“梁老虎”的聲譽。
先說兌頭溝戰斗,當時,日軍一個中隊帶著60多輛牛車,進入一個名叫兌頭溝的地方,梁興初通過實地考察有利地形認為是伏擊打擊敵人的好地方,于是率領四個大隊在此布下天羅地網。不一會,長長的牛車行列及后衛的大隊日軍,全部進入了伏擊圈,梁興初一聲大喝,猛扣駁殼槍扳機。霎時,槍聲震天動地,密集的槍彈帶著憤怒的火飛向敵群,敵人立即慌亂了。膏藥旗橫躺在地上,車軋腳踏。有的還沒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應聲倒下喪了命。敵人被打得暈頭轉向,顧不得選擇地形,有的就地趴下還擊,有的鉆在大車底下企圖頑抗。
此時,日軍中隊長得知中了埋伏,趕緊溜到山坡隱蔽處發報求援,梁興初立即命預備隊投入一個排,朝那地方一陣猛打,打得他們連滾帶爬,日軍中隊長攜帶的通訊器材被我軍繳獲,已經無法求援了,一時全部敵人及物資都成甕中之鱉。是役,指揮得當還有各部緊密配合,戰士們英勇作戰,取得了全殲滅日軍一個中隊,繳獲日軍電臺1部、步話機3臺、迫擊炮13門(原有15門,戰斗中被損壞2門),歪把子機關槍25挺(原有37挺,戰斗中被損壞12挺),步槍200余支,子彈數萬發,棉被、棉衣和食品等一大宗。受到了上級領導的電令嘉獎,為慶祝兌頭溝伏擊戰取得的勝利,師部文工團還演出了自編的豫劇《大戰兌頭溝》,在駐地召開了軍民聯歡會,很受部隊和群眾的歡迎。這一仗的勝利,根據地群眾很振奮,紛紛參軍支前,揮戈舉刀參軍參戰。
再說強占三關口之戰,梁興初率部進入進入濱北地區后,集中優勢兵力,首先將鴛山東南窩疃一帶偽朱信齋部擊潰,并擊退由街頭、大洼來犯之頑軍,控制了邱家店一帶陣地。繼而將張步云偽軍一部圍困于上下薛村、許孟、仁里等地域。為此,不甘心失敗的日軍組成掃蕩大軍,向我們瘋狂反撲。其中五旅進占松柏林一線,日軍占領街頭,形成南北策應的戰局,企圖乘我立足未穩之際,將我擠出濱北,獨霸五蓮山區。
由于敵眾我寡,我軍采取“避其銳氣、擊其惰歸”“誘敵深入、分段包圍”等戰術,與其周旋,尋機殲敵。我濱海十三團趁敵撤退之際,抓緊戰機,出其不意集結于五蓮山區三關口,發起了全殲號稱“鐵五旅”的偽張步云部皇協第五旅的戰斗。
這天晚上,下著牛毛細雨,我軍冒雨沿著深山峽谷間陡峭的山路隱蔽急進,圍住敵人的多個陣地。凌晨四時許,敵人還在睡夢之中時,梁興初發出進攻信號彈,各沖擊部隊突然向敵人開火。敵人在突如其來的猛烈打擊下,亂作一團,倉促應戰。我一營趁機從東北,二營從南,七連從西南同時突入三關村內,與敵短兵相接,展開白刃格斗。二連五班一陣手榴彈,炸死炸傷敵十余人,旋即與殘敵肉搏。七連直搗敵指揮所,其他各班亦從四面向敵指揮所逼近。敵副旅長被當場擊斃,旅長趁霧逃竄,電臺臺長、譯電員及特務連全部被活捉,其余敵人大部被殲滅。取得了強占三關口,殲皇協軍“鐵五旅”的重大勝利。
最后說石溝崖戰斗。濱北抗日根據地梁興初的這支能征善戰的隊伍,打通了濱海與魯中、膠東的聯系,先后建立了日北、莒北、諸城三個縣委和抗日民主政權,不斷發展壯大,引起了日軍的極大恐慌, 偽日照保安大隊副大隊長朱信齋,在日軍的授意下,妄圖與我軍對抗,為此,上級命令濱海十三團及其它各部配合,搗毀石溝崖偽據點,堅決消滅鐵桿漢奸朱信齋。根據上級部署,濱海六團擔任主攻,一營從南面,二營和八連從西面,分頭攻擊。莒中獨立營、教導團一部和特務連共三個連隊分別在紀家莊以西、以東阻擊莒縣敵之增援,教導團二營在三莊,濱海十三團一個連在石溝崖以北擔任打援并防敵突圍,莒日公路兩側有地方武裝和民兵配合。
戰斗打響之后,我軍迅速將敵據點嚴密包圍,各打援部隊也準時進入了指定位置。首先連續爆破了外圍的鐵絲網、鹿寨,為進攻打開了通道。接著部隊總攻開始。敵人拼命頑抗,以交叉火力和手榴彈封鎖接近碉堡的壕溝。但在我軍的猛烈攻擊下,一連爆破了六個碉堡。敵人死的死,傷的傷,剩下的其亂如麻,抱頭鼠竄。最后剩下朱信齋在一個炮樓里作最后的掙扎。我軍采用“火燒煙攻”戰術,在炮樓外面堆起柴草,撒上辣椒,點上火,使煙借風勢進入炮樓,直嗆得頑敵難以忍受。在此絕境中,朱信齋欲戰不成,待援無望,被迫下樓舉手投降。至此,作惡多端的朱信齋匪部被我全殲,拔掉了敵偽扎在莒日公路上的一顆“釘子”。
在短短的時間,梁興初率領的這支部隊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一時士氣高漲,戰斗力越來越強,后來載譽離開濱北,挺進各地,踏上了新的征途,投入新的戰斗。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這支部隊里涌現出了許多英雄人物,在建國后都獲得了重大榮譽,其中,曾經擔任濱北軍分區十三團二連副指導員的張秋橋就是其中一位,作為跟隨這支部隊的基層指揮員,由于他在作戰中立下功勛,建國后張秋橋被授予上校軍銜(師級),并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二級解放勛章。
張秋橋,1920年9月出生于山東巨野縣巨野鎮三街村,他在童年、少年時期,曾在開封上初小,在濟南上高小。后來又進入省城讀高中。抗戰全面爆發后,他對革命圣地延安十分向往,于是就與幾個同學一起,經過輾轉、艱難跋涉,來到了延安學習。他在延安兩個多月后,比他大三歲的哥哥春橋也來到了延安。張秋橋畢業后,先后擔任領導人秘書,后調任報刊主編、社長等職,他是宣傳戰線上的一位知名人物。
當然,最難以忘懷的是基層的戰斗歲月,特別是在十三團當連副指導員的日子。張秋橋剛剛來到山東抗日根據地不久,參加了著名的陸房突圍戰,他冒死突圍者,而和他一起趁黑突圍者,是時任泰西地委宣傳部長著名領導人,他在回憶錄中重點記述這一段,他們冒著日軍的炮火,爬亂石、過山口,巧妙躲過敵人的封鎖,兩人身上多處擦傷和摔傷,但還是互相鼓勵著奔跑了數十里,終于來到榮花樹村,又碰到幾位突圍的戰士,于是一塊趕到集合地無鹽村,勝利突出重圍。
建國后,張秋橋一直是在部隊的宣傳戰線工作,職務是報社的副總編輯,他的哥哥春橋則在地方工作,擔任上海報社的副總編輯,兄弟倆在職務上相差不大,可以說是一個級別,甚至秋橋的級別還要高點,因為1955年全軍大授銜是上校軍銜。不過,后來的那幾年,他哥哥春橋的地位開始上升,擔任市宣傳部長等職務,很快就超過了他,那時春橋一度成為權傾一時的人物,但弟弟秋橋的職務一直沒有變化。
后來,春橋出事了,但對秋橋的影響不大,晚年他以副軍職享受軍職干部待遇離休,離休后,張秋橋一直懷念抗戰的日子,老邁之年數次回到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回憶當年的一些英雄人物,對火熱年代的懷念和對老戰友的思念,在張秋橋的緩緩話語中汩汩而出,情深意長,聽者感懷。
他還是幾十年老習慣,筆耕不輟,寫了大量回憶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文章。還出版了回憶錄《但求屹立天地間》,用親身經歷告訴后人那段斗爭的歷史。
2010年11月,張秋橋因病逝世,享年90歲。他的生平里這樣寫著:“他性格堅強,患病期間,以頑強的意志,積極與病魔作斗爭。他治家嚴謹,努力克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告誡子女盡量少給組織添麻煩,體現了人格風范。”(本文參考資料《張秋橋回憶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