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軍區原副政委石和倫
憶新四軍四支隊東進敵后抗日
許軍成 沈 淦 石和倫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為拯救中華民族,我黨中央發出通電,號召全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筑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為貫徹執行我黨中央抗日統一戰線的主張,打敗日本侵略者,黨中央、中央軍委命令:南方8省13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1938年1月新四軍軍部在南昌成立,轄4個支隊、10個團,共10300余人。
一、第四支隊組建及演變情況
1、組建情況
1938年2月,四支隊由集中在湖北黃安縣七里坪等地區的紅二十八軍鄂東北獨立團、豫南游擊隊、鄂豫皖邊區各地游擊隊、便衣隊改編而成。支隊下轄七、八、九團和手槍團,共3100余人。高敬亭任支隊司令員,鄭位三任政委,林維先任參謀長,肖望東任政治部主任。東進抗日前,肖望東因病離隊,戴季英接任。
第七團由原紅二十八軍八十二師二四四團、鄂東北紅軍游擊隊、便衣隊組成。楊克志任團長,曹玉福任政委(楊、曹二人于1939年批高前叛逃),林英堅任參謀長,胡繼亭任政治處主任。
第八團由原豫南桐柏山游擊隊組成。周俊鳴任團長,林凱任政委,趙啟民任參謀長,徐祥享任政治處主任。
第九團由原鄂東北獨立團、紅二十八軍八十二師特務營、皖西紅軍游擊隊、便衣隊組成。顧士多任團長,高志榮任政委,唐少田任參謀長,鄭重任政治處主任。
手槍團由原紅二十八軍手槍團和部分便衣隊為基礎組成,詹化雨任團長,汪少川任政委。
第七、九團下轄兩個營,第八團下轄3個營。每營3個連。每連80至100人,有機槍3至6挺。各團裝備的步槍多是東北造雙環馬步槍和“漢陽造”。
2、演變情況
1938年4月,四支隊東進至皖中舒城、桐城、廬江、無為地區。10月底,第七、九團進行合編,取消九團番號。將第九團二營編入第七團為二營;九團一營編為支隊特務營;九團機關及團直屬隊均保持未動。
為更好地執行東進作戰任務,1939年1月,四支隊進行整編,恢復第九團編制,下轄兩個營。其一營由七團三營改編;二營由七團二營的四、六連及五連的一個排為基礎,補充新兵組成。詹化雨任團長,胡繼亭任政委。第七團轄兩個營,原一營仍為該團一營;三營由五連(欠一個排)、支隊學兵連、廬合游擊大隊等部組成。取消支隊手槍團,該團干部戰士分別充實到七、九團,一部分到地方搞武裝工作。同年3月,部隊進一步擴大,七、九團分別組建了二、三營,其中七團二營由廬江何澤州游擊大隊改編,九團三營由壽縣劉仲書游擊大隊改編。
1939年7月,部隊又進行了整編。四支隊下轄七、九、十二三個團,以原四支隊第八團為基礎成立了新四軍第五支隊,司令羅炳輝,政委郭述申,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徐海東同志兼任第四支隊司令員,政委、參謀長、主任未變。第七團由秦賢安任團長,徐海珊(后徐士奎)任政委,參謀長未變,余明任政治處主任。第九團由李德全任團長,政委、參謀長、主任未變。第十二團由杜國平任團長,徐海珊任政委。1940年初,四支隊又成立了新八團。全支隊共4個團6000余人。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為降日反共,破壞抗戰,破壞團結,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我黨中央本著“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方針,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了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將部隊統一整編為七個師。28日新的軍部在蘇北鹽城成立,原四支隊改編為新四軍二師第四旅,梁從學任旅長,王集成任政委,黃一平任參謀長,王敬群任政治部副主任(沒有主任)。下轄十、十一、十二三個團,第十、十一團由原第七、九團改稱,新八團改編為六旅十六團(后該團又改編為二師特務團)。第十團由秦賢安任團長,鐘明標任政委,程啟文任副團長,王鳳歧任參謀長,蔡炳臣任政治處主任;第十一團由吳華奪任團長,高志榮任政委,呂清(后李清泉)任政治處主任;第十二團由杜國平任團長,徐海珊任政委。全旅共6000余人。
二、向東挺進,深入敵后
1938年1至2月,黨中央毛主席先后派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等同志向四支隊傳達了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發展人民抗戰力量的指示。3月初,根據黨中央指示,四支隊奉新四軍軍部命令,率七、九團、手槍團由七里坪出發,經新集(今新縣)、立煌(今金寨)東進;第八團由河南竹溝出發,經光山、商城東進。3月中旬,全支隊在安徽霍山以西的流波疃會師,經霍山縣于4月初進入皖中之舒城、桐城、廬江、無為、六安地區。支隊司令部進至舒城縣中梅河之東蔣沖、西蔣沖地區;第七團沿金牛鎮、盛家橋進至巢縣以南地區;第八團進至和(縣)含(山)地區;第九團隨第七團進至巢縣、無為地區。
1938年7至8月,四支隊展開于安(慶)合(肥)公路兩側。第七團仍留于安合公路以東金牛鎮一帶地區活動;第八團進到定遠、鳳陽一帶地區活動;第九團留守東、西蔣沖一帶地區活動;手槍團進至舒城西華蓋山一帶地區活動。1939年5月,遵照葉挺軍長的命令,四支隊東進至合肥、定遠、全椒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第七、九團經合肥以東羅集、十里橋,進至埠子里、青龍廠地區。7月,全支隊向津浦路開進,在路東、西開展游擊戰爭。1940年春,開辟了以定遠東南藕塘鎮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同時與五支隊(后改為五旅)一起開創了津浦路以東的抗日根據地。
三、參加的主要戰斗
1、蔣家河口首戰日寇告捷。
1938年夏初,國民黨楊森部二十、二十一軍不戰而退,日寇占領巢縣。巢縣位于巢湖以東、運漕河東岸。蔣家河口位于巢縣東南十余華里運漕河西岸,是敵人經常搶掠地點之一。5月15日晚,第九團受領任務,由政委和二營長率團偵察隊、二營一個排于蔣家河口化裝設伏,偵察隊隱蔽于運漕河堤岸一線,步兵排隱蔽于村西北兩側小高地。16日,敵20余人乘汽船兩只進入我伏擊圈后,激戰20分鐘,將敵全部殲滅。
2、出擊安合公路,粉碎日寇正面進攻。
1938年5月,徐州失守后,日寇部署向武漢進攻,安合公路沿線敵軍運輸頻繁,每日均有敵數十輛乃至百輛汽車通過,成為敵進攻武漢的重要補給線之一。為配合正面作戰,粉碎敵人進攻,四支隊奉命向安合公路全線出擊,破壞敵人的運輸線。10月初,七團一營出擊舒城至合肥段公路,又兩次在桐城棋盤嶺設伏,伏擊由安慶開往合肥之敵汽車隊,斃敵150多人,擊毀汽車50余輛,繳獲長槍21支,子彈2700余發,指北針20個,俘日寇7人。這次戰斗是東進抗日以來首次俘虜日寇,四支隊在當地軍威大振。
二營、三營同時分別出擊舒城以南至桐城段公路,桐城以南至安慶段公路,有力地牽制了日寇的西犯行動。在出擊安合公路的同時,七團和手槍團還圍攻了舒城西華蓋山一帶的土匪,在天龍庵將舒桐最大的土匪頭子羅大同等部全殲,計殲、俘敵2000余人。
3、攻克廬江,占領無為。
正當我四支隊積極對敵作戰時,巢、無、桐、舒等縣城的封建勢力,乘機搜羅零散土匪、兵痞、流氓組織保安團隊,勾結敵偽,殘害人民,破壞抗戰,并逐漸走向公開與日寇勾結,阻擋我軍向廬江、無為前進。土頑分布是:無為縣2000余人(其中保安大隊600余人住襄安鎮,縣政府及土匪武裝1000余人住縣城),廬江縣3000余人。
為打擊這股官匪,打開廬江、無為地區的抗戰局面。1938年10月底,首先發起了對廬江的討伐戰斗。利用敵疏忽麻痹之機,第七團一舉突入廬江縣城,殲敵3000余人。手槍團向襄安之保安大隊攻擊,將敵600余人全部殲滅。1939年1至2月,全支隊又會師無為,一舉將無為土頑全殲。
4、周家崗反“掃蕩”戰斗。
1940年,敵2000余人分三路向津浦路西之周家崗為中心地區合擊“掃蕩”。一路由滁縣出發,經朱龍橋、施家集向周家崗前進,一路由全椒出發,經石沛橋、棗林集、梅山向周家崗前進;一路由巢縣出發經含山和程家市。每路約1000人。
我四支隊第七團、九團奉命投入戰斗,分別于周家崗、玉屏山、陳郢后山等地與敵激戰3天,共斃傷敵160余人,生俘敵軍3人。迫敵回竄原防,我乘勝收復了周家崗、復興集、大馬廠、古河等地。這是我軍在皖東首次取得反“掃蕩”的重大勝利。
5、配合三師,會攻陳道口。
陳道口駐有江蘇頑軍第六旅,旅長兼專員王光夏部2000余人。該部戰斗力較強,經常竄擾我淮泗根據地,對我危害甚大;陳道口位于泗岸,隔開了我淮北、淮海兩根據地的聯系,是西路反共軍東進,與韓德勤部西進向我進攻的會師地。
為全殲陳道口王光夏部,打通淮北、淮海地區的聯系。陳毅同志親自組織指揮,并給參戰部隊團以上干部動員。二師四旅十團(原四支隊七團)配合三師七旅十九團、獨立旅等兄弟部隊,于1941年10月14日發起攻擊。十團擔任由陳道口西南突擊的任務,團長秦賢安同志組織指揮三營突擊。至16日,十團九連以迅速勇猛的動作,在團組織的4挺重機槍3門迫擊炮的火力組密切支援下,首先突進陳道口,幾分鐘后,兄弟部隊也先后突進,殲滅該部。十團俘頑300余人。
6、大橋攻堅戰斗。
1941年10月,桂頑(廣西軍)向我淮南津浦路西根據地進攻,頑之一七一師五一二團二營配合頑定遠縣大隊進占大橋。為粉碎桂頑進攻,二師四旅十一團奉命殲滅大橋敵人。
十一月十二日晚,一營由大橋西南實施主要突擊,二營在大橋西北攻擊,三營為團預備隊,隨一營后視情況加入戰斗。當晚一、二營一舉攻占小街,殲土頑一部,數次攻大街均未成功。至次日12時,經過反復沖鋒、激戰肉搏,將頑五一二團二營及土頑定遠縣大隊全部殲滅。計斃傷頑300余人,俘頑500余人。14時,頑五一一團兩個營及五一二團一個營,由廣興集向大橋增援,被我十六團阻擊在新張家一帶,先頭營全部被殲,殲俘頑300余人,其余增援之頑被迫回竄。
大橋戰斗全殲桂頑兩個多營的兵力,是我第一次給桂頑以殲滅性打擊,粉碎了桂頑向我根據地進攻的企圖。戰后經二師批準,授予十一團以“鐵錘子”光榮稱號。
7、謝圍子戰斗。
謝圍子駐土頑謝黑頭部300 余人,亦為定遠西部土頑之一。謝憑借堅固工事長期固守,每當我主力轉移時,則在當地肆意搶掠,殘害百姓。
我十團奉命發起對謝圍子的進攻,以一部兵力突然包圍并攻入謝圍子,全殲一個中隊,一部倉惶逃往梁園。經兩次對土頑作戰,將謝黑頭部全殲。戰后經二師批準,授予十團以“金鋼鉆”的光榮稱號。
繼謝圍子戰斗后,十團又進行了對土頑牛登峰戰斗,殲滅土頑200余人,對鞏固和擴大路西抗日根據地起到了重要作用。(選自《安慶文史資料 第26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