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電影節自1995年設立“觀眾選擇獎”,今年這一獎項首次授予中國電影——《小小的我》。
自24年12月27日登陸大銀幕至1月11日,《小小的我》累計票房已經達到了6.43億,實時票房排名第二。
沒有酷炫特效,不在熱門檔期,一個年輕小生搭配兩個老戲骨的文藝片,看過電影的人都能感受到,能有這樣的成績,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影片聚焦在一個小小的家庭里:
母親陳露(蔣勤勤飾演)事無巨細的掌控和安排家里的一切,如千萬普通的母親一樣。
外婆陳素群(林曉杰飾演)是熱愛紗巾、旅游和老年歌唱團的開心果,如千萬退休老人一樣。
孩子劉春和(易烊千璽飾演)是年滿二十歲的腦癱患者,他剛剛結束高考,正在等待錄取通知書,和千萬高考生不一樣的,他的肌肉和肢體只能以不協調的方式運動。
身為腦癱患者,劉春和的人生仿佛被撕裂成了不同的部分:
母親喚醒他人生嚴肅的一面,她既輕描淡寫又悲觀痛苦,一邊輕松的分析著劉春和高考分數的短板催他復讀學習,一邊又拒絕讓劉春和出門拒絕為他過生日。
外婆對他永遠松弛快樂,她既樂觀溫暖又強悍執拗,一邊鼓勵劉春和做所有正常人能做的事情,一邊又為了他遭遇的不公奮起反擊。
相比兩個在身邊拉扯較勁的長輩,劉春和更顯溫和堅韌。
他想要工作,于是到處投簡歷。
劉春和成功獲得了培訓機構講師的面試機會,他站在一群健康的稚童面前,在孩子們嘻嘻哈哈的笑聲里開始講解一首古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課講得很好,但因為身體原因,他只能再一次獲得婉拒。
他想要當老師,于是報考了師范大學。
明明高出一本線80分,卻遲遲等不來錄取通知書。
焦躁的等待里,他試圖給大學招生辦打電話發郵件詢問,卻又始終得不到結果。
面對困境、挫折與誤解,劉春和的精神內核一直強悍,他有明確的人生夢想,有追求夢想的勇氣和動力,為夢想做好了規劃,并一步一步的實現了它們。
一部好的影片,在表層的故事之下,一定藏著創作者更深刻的思考和呈現。《小小的我》將關注的焦點放在腦癱患者生活軌跡上,看似從特殊的群體出發,實則剖析了當下親子教育的酸甜苦辣。
蔣勤勤飾演的陳露并不討喜,她是一個始終生活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之下的中年女人,她肉眼可見的疲憊和憔悴,不僅僅有懷孕的影響,更多來自經年累月的焦慮。
劉春和的身體因素可以看作當代母親的壓力的具象化,網絡段子“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時時照映現實,內卷焦慮存在于中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孩子教育領域。
雞娃盛行的如今,大環境推崇著所謂的“小學提前學初中,初中提前學高中,高中純復習”的過度追趕,“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千古豪情,也被曲解為“首先你得先成‘材’”。
如此大環境,多少家長甚至比陳露更焦慮、更操心,為了孩子操碎了心,生怕孩子“不成材”,卻一步步把自己和孩子推到了對立的位置上。
影片冷靜的呈現陳露的痛苦,卻沒有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批判陳露,而是用外婆這個對照組將這對母子的親子關系解析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養出一個像劉春和那樣精神內核強悍的孩子,母親和外婆分別示范了“不要”和“要”:
不要“杞人憂天”,要“及時行樂”。
母親對劉春和,永遠是先替他規避風險。
劉春和要出去兼職,她怕春和會被別人笑話,會遭遇全面的拒絕,不如放棄工作安心復讀。
劉春和想要讀師范,她擔心不會有師范錄取劉春和,不會有學校讓劉春和當老師,到時候春和會受更大傷害。
現實殘酷,作為家長想避免孩子受傷,提醒孩子認清現實可以理解,但她對兒子過度的保護導致總是在“杞人憂天”式的設定悲觀結果,或許會讓孩子內心更加敏感。
外婆卻反其道行之,她主動帶劉春和去面試培訓機構,遭遇拒絕后據理力爭,未能成功的時候立刻告訴外孫:“這個培訓機構沒有眼光,氣數已盡!”
她悄悄跟隨劉春和去咖啡館面試,以為外孫又被拒絕,立刻評價:“咖啡不利于身體健康,這個咖啡館就快倒閉了。”
看似護短的搞笑臺詞,內里藏著每個家長最應該注意的教育要點:
要清楚孩子每一次失敗的根本原因,幫助他消解負面情緒,幫助他正視不公平和無能為力的現狀,站在孩子的統一戰線成為他的戰友,而不是加入“敵人”的陣營,帶給他二次傷害。
不要“越俎代庖”,要“授之以漁”。
養育一個腦癱患者,陳露對孩子的照顧是絕對的無微不至,康復訓練、學業規劃、衣著、營養……不可否認,她絕對是偉大的母親,為了孩子付出了全部。
但也不可否認,她搶占了劉春和個人的行為空間,這種過度的保護和控制,最終讓她自己和劉春和都疲憊不堪。
相比之下,外婆是絕對的自由散漫。
街頭小吃帶著劉春和想吃就吃,從不考慮是不是垃圾食品;
歌唱團缺個鼓手立刻就求劉春和擔任,完全不考慮他會不會打鼓;
看到劉春和和同齡女孩交流,立刻創造機會給他們獨處空間。
這兩種態度涇渭分明,顯然母親為他擔憂,外婆給予期待,在外婆這里劉春和獲得了更多的“人”的尊嚴。
看似是對待“殘疾人”的不同態度,內里藏著每個家長都要警惕的行為要點:
給孩子足夠的機會獨立決策、獨立完成,不要急于替他決定或者上手照顧,一個人完整的“自尊”就是從家長尊重他獨立人格的每一件小事培養起來的。
看過了電影,會讓觀眾感受到:
天生我,必有用!
作為一部社會意義和商業性俱佳的影片,《小小的我》以極致細膩的人物和情感塑造觸動了每個觀眾的心,帶來很多思考的同時,也喚起了人們對特殊群體更真切的關注。
易烊千璽以往留給觀眾的印象多為帥氣、健碩的青壯年,這次在影片中拒絕了靠特效化妝呈現肢體病征,而是深入觀察模仿,全憑演技實現了讓人驚嘆的人物塑造。
影片中劉春和創作的詩歌,也是由腦癱患者詩人龔蘇創作的:
電影抒發了角色的心聲,也抒發了所有特殊群體的心聲:
我們會遭遇憐憫、厭惡、恐懼的目光,但我們沒什么不同,都是普通人,只需普通人同等的尊重。
每個孩子都是無邪的天使,有人飛得高,有人飛得快,有人飛得慢,每個人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遭遇阻礙。
迎接挑戰,勇往直前,就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尊重他人,關愛互助,就能塑造更好的世界。
《小小的我》講述了一個小小的人生,卻藏著一個關于愛與被愛的大大的世界,這個寒假,請帶著孩子一起坐在觀影廳里細細品味劉春和的故事,讓孩子感受夢想和自強的力量,讓父母感知尊重與教育的真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