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時代網訊(高銘)1月12日上午11點,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舉行“我是委員”集體采訪活動。黃綿松、相均泳、禹學垠、王傳利、劉寧、芮玉奎 、何銀萍、王喆、娜木拉、郎曉雷、馬志剛11位委員圍繞“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創新理論”“聯系群眾履職為民”“畫好最大同心圓”三個主題回答媒體提問,活動由新聞發言人錢衛主持。
“我是委員”集體采訪活動現場
環境資源界政協委員、北京首創生態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環保事業部總經理黃綿松表示,為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環保很大程度上要靠科技”,這與他所從事智慧環保領域恰好相符,現在回憶起來依然倍感振奮和倍受鼓舞,更加堅定了自己結合專業優勢,做好黨的創新理論傳播的信心和力量。
2024年,黃綿松提交提案、社情民意信息5項,座談討論發言14次,開展“兩會”精神宣講10余場,創新開展服務為民活動6次,發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署名文章4篇,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更加深入人心。黃綿松表示,作為新時代的一名政協委員,他將始終牢記人民政協的政治責任,為國履職、為民盡責,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起磅礴力量。
民進界政協委員、全球能源互聯網集團有限公司(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經濟技術研究院總經濟師相均泳認為,學習宣傳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既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要求,也是政協委員職責所系。要做到學深悟透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要深刻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不移用真理的力量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指導實踐,不斷夯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基礎,一要“心中有光”,統一思想凝聚共識,讓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照耀京華大地。二要“干事有為”,強化思想理論武裝,用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履職實踐。三要“腳下有土”,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把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傳到群眾心坎上。
相均泳表示,政協委員,來自人民,服務人民。未來,他將繼續堅持用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推動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特邀界政協委員、大興區政協黨組書記、主席禹學垠分享了作為基層政協工作者,用黨的創新理論來指導工作實踐的寶貴經驗: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市政協對各區好的做法進行了整合提升,推出建設“京華議事廳”協商平臺,探索基層政協協商民主的新路徑,他借助“京華議事廳”,把政協委員動員起來,對平原地區民宿發展問題進行把脈問診。特邀了相關領域的市、區政協委員,業內專家和相關委辦局組成調研組,近兩個月的時間,4次到鄉村民宿和相關點位調研,跟民宿主、村干部、屬地政府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地進行面對面交流,組織了一場協商活動,效果超出預期。這種互動式、開放式、略帶松弛感的協商氛圍,把大家的議事熱情給激發出來了,形成很多珍貴的第一手材料。
禹學垠認為,理論創新基于實踐、又指導著實踐創新。“京華議事廳”這種模式既能解決基層和老百姓的實際問題,又能拉近委員和群眾的距離,讓大家感受到政協離自己很近、委員就在身邊,為基層政協更好地服務人民、開展工作開辟了新路徑,也是宣傳黨的政策的一個好陣地。今后,他將在市政協指導下,依托“京華議事廳”聚政協精英、解百姓難事,把協商平臺搭建到基層,把“智囊團”送到百姓家門口,讓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落地生根,讓人民群眾更有獲得感。
無黨派人士界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帶頭人,馬克思主義學院長聘教授王傳利分享了他“在宣講中學習,在學習中宣講”過程中的深刻感悟。在參觀訪問革命圣地延安期間,在毛澤東寫作《論持久戰》的鳳凰山窯洞里,他感受到黨的理論創新活力,真切地感受到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為什么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在中央黨校、陜北公學、抗日軍政大學和延安自然科學院舊址,直觀地感受了堅守信仰的共產黨人在物資匱乏之時激情洋溢的奮斗場景,在張思德犧牲處,直觀感悟到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的偉大號召。
兩年來,王傳利受邀到中央國家機關、北京市黨政機關、首都高校、央企國企等企事業單位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60余場。在《馬克思主義研究》《北京大學學報》《北京觀察》等報刊上發表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文章28篇,撰寫專著2部,面向香港高級公務員、優秀青年代表數百人,集中講解黨的二十大精神共計8次,并在國外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向世界宣講新時代以來中國發生的偉大變革,解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在何處,解釋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解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王傳利表示,下一步,將繼續發揮政協委員在黨外知識分子中宣講黨的創新理論的獨特優勢,更加積極地推動學習宣講活動下基層,與廣大黨外知識分子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共同書寫奮進新時代的黨外知識分子新篇章。
社會科學界政協委員、房山區人民法院河北人民法庭庭長,審判員,四級高級法官劉寧在其政協履職與本職工作中會給予未成年人更多的關注:對未成年人的司法守護,不僅是對正義的彰顯,更是對人心的托舉。2023年,她提出《關于落實婦女兒童權益保護的建議》,提出要在民事案件中加強對婦女兒童的心理疏導,落實普法責任制,實現精準普法。提案提出當年,按照區教委的工作部署,房山法院少年家事庭走進轄區26所中小學,開展普法宣傳活動43次,普法活動線上線下受眾累計15.2萬人;組織模擬法庭7次,1000余名中小學生走進法院進行沉浸式法治體驗。
劉寧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將會以一名政協委員的視角去審視辦理的每一起案件,傾聽民意,也會以政協委員的身份為建設心中更美、更好的北京,為守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建言獻策。
農業界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芮玉奎表示,調查研究是政協委員的基本功,也是“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的前提。
過去的一年,芮玉奎參加了到浙江、貴州、山東以及北京市平谷區、大興區、懷柔、延慶、通州、朝陽、門頭溝和海淀的十幾次調研、考察活動,提交各類社情民意信息130余篇。其中主要集中在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糧食安全、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壤環境污染、鹽堿地質量、作物高產優質、食品安全、農業科技卡脖子問題、鄉村振興等與農業產業和鄉村治理有關的問題。其中30余篇社情民意信息被市政協《諍友》刊載,為中國農業大學創新港在2024年內的開工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科技小院其實就是芮玉奎作為農業科研人員調研的重要平臺,通過入駐科技小院了解當地的產業發展遇到的瓶頸,了解農村、農民需要解決的急難愁盼問題,也真正了解了農業科技需要解決的卡脖子問題。芮玉奎表示,作為委員,他來自農村,又從事了自己喜歡熱愛的農業科研工作,也希望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和政協委員的平臺,為我國的農業生產、農產品供給、鄉村振興繼續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醫藥衛生界政協委員、何氏浩生(北京)國際中醫藥科學研究院院長何銀萍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方面,始終身體力行。過去一年,何銀萍參加政協履職百余次,不僅跟隨市政協多次前往偏遠地區義診,還利用自己的業余時間積極參與各類公益活動,為有需要的群眾提供免費的中醫診療服務和健康咨詢。
作為市政協非遺傳承委員工作室的召集人,何銀萍積極牽線搭橋,開展界別群眾與對外交流,促進非遺文化的交流傳播。同時,身為海淀區婦聯兼職副主席、北京市海淀區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和海淀區女企業家協會會長,何銀萍借助平臺組織線上線下千余場女性健康科普講座,開展了四屆“中關村她力量”論壇。走訪創業企業,分享經驗、提供就業指導,還為女大學生打造實習基地,助力學子開啟職業路。聚焦婦女熱點難點,多次參與協商座談。到對口幫扶內蒙古、對口協作丹江口等地區,為當地女性分享健康與創業知識,同時何銀萍特別關注殘障人士群體,并專門設立了殘障人士康復調理屋,用自身的專業特長傳遞溫暖,送去關懷。
圍繞著中醫藥文化領域以及市民們關心的熱點問題,何銀萍提交了《關于進一步推動我市中醫藥文化創新發展的提案》與《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促進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提案》,何銀萍表示,將堅守初心,憑借非遺中醫的專業特長,持續深入基層,傾聽民眾聲音,將他們的期望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提案與建議。
民盟界政協委員、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城鄉融合與區域協同體制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王喆認為,作為一名首都政協委員,“國之大者”要銘記于心,民之關切更要實踐于行。“老老人”和“小小孩”的問題,既是涉及千家萬戶的大事,又是不易解決的難事,針對此問題,王喆提交了《關于加強發揮互聯網平臺優勢助力養老送餐的提案》,受朝陽區團結湖街道以及水碓子社區試點推行的“平臺+社區”的數字化助老服務模式啟發,王喆提出了完善三級養老助餐服務網絡,進一步延伸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功能的建議,呼吁在更多街道、社區探索建立老年人數字化服務平臺,通過“商家讓一點+政府補一點+個人付一點”,讓為老服務既“暖胃”又“暖心”。相關建議得到主管部門的重視采納,專門召開了市政協主席年度提案辦理協商會,加快推動各項措施落到實處。這次上會,王喆準備提交相關提案,圍繞“發揮人工智能第一城技術資源優勢,提升助老服務能力能級”提出建議,包括進一步摸排失能半失能老人需求,編制需求清單,引導科技創新產品解決方案。
王喆表示,為國履職、為民盡責是每一位政協委員的應有情懷。作為一名發改戰線、民盟界別的委員,將繼續秉持“服務為民”理念,心系“萬家燈火”,情牽“柴米油鹽”,從大處著想、從小處著手,用心用情辦好辦實居民百姓身邊的“關鍵小事”。
少數民族界政協委員、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娜木拉認為,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既要做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潤物細無聲”的事情,強調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
近些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娜木拉提案并發起組建了“京港澳青少年音樂藝術嘉年華活動”成立了全國首個“京港澳青少年交響樂團”,為京、港、澳三地青少年搭建音樂藝術交流平臺。目前已經成功舉辦了3屆活動,157所學校學生參與,達到萬人關注,千人參與,百人樂團,活動由京港澳三地已經擴展到京港澳臺內蒙古五地。2017年,持續打造“北京民族團結日音樂會”品牌。建黨一百周年之際,娜木拉帶領團隊創作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大型原創系列交響作品《融合之光——草原篇》,2023年在民族文化宮劇院首演,出版了唱片作為中國唱片集團有限公司《強國復興新征程——黨的二十大主題優秀原創音樂精品集》成功入選中央宣傳部2023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
娜木拉表示,在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越開越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越鑄越牢。作為一名黨培養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她將牢記新時代的使命與責任,堅持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進一步探索豐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方法和路徑。
農業界政協委員、中國對外貿易理事會副理事長郎曉雷認為,在對外交往中,要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法寶作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攜手海內外華人華僑,用中國故事凝聚人心,用中國聲音匯聚力量,共同畫好“最大同心圓”。
郎曉雷提交的關于《北京市外商投資條例》條文修改意見,建議北京市應積極參與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仲裁規則制定,推動北京市外商投資立法與國際接軌。在中國農業國際經貿合作論壇,郎曉雷做了“推動貿易便利化,促進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交流發言,結合國內外調研,提交了“推動露營產業與農文旅融合發展,賦能北京鄉村振興”政協提案,推動了北京市露營產業發展。作為民革北京市祖統委副主任,郎曉雷提交了《發揮社會組織力量,促進京臺融合發展》政協提案,建議通過加強兩岸民間交流,促進兩岸民心相通,通過講好大陸故事,增進兩岸命運共同體認知,進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去年,郎曉雷帶領中國青年企業家代表團出訪,開展“一帶一路萬里行”活動,促進青年企業家的國際化交流合作,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進構建世界青年命運共同體。
郎曉雷表示,當前中國正在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要堅持新發展理念,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政協委員作用,不忘初心,履職盡責,攜手海內外華人華僑共同畫好最大同心圓,共同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北京篇章。
特邀界政協委員、高通資本集團董事長馬志剛認為,“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不僅是國家強盛的象征,更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在實踐中的成功典范。
在履職過程中,馬志剛特別關注如何推動京澳間的資源聯動與優勢互補。在任期內,馬志剛參與了數十次專題調研和協商會議,圍繞青年就業、文化交流和經貿合作等重點議題提交了多份提案和報告,其中包括《關于進一步推動港澳青年參與冬奧會實習》的提案。這一建議得到了北京市政協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被評為優秀提案。在經貿與其他領域的合作中,馬志剛見證了京澳兩地通過“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現了資源互補和協同發展。在促進經貿合作、文化交流以及青年培養過程中,馬志剛始終將凝聚共識、畫好同心圓作為指導原則。
馬志剛表示,未來,期待更多港澳同胞主動融入國家發展進程,為兩地共贏貢獻力量。兩地的融合發展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使命,他將繼續通過履職,為這一目標的實現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來源:北京市政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