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自古以忠義著稱,從古至今,這片齊魯大地孕育出了無數忠肝義膽之士,他們的故事傳頌千古,如熠熠星辰照亮華夏歷史的天空。且看,春秋時期的管仲,他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以非凡的謀略與忠誠,讓齊國傲立諸侯之首;三國時的諸葛亮,為報劉備知遇之恩,殫精竭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一生為興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其智謀與忠義傳頌至今;還有抗倭名將戚繼光,在山東沿海組建戚家軍,抗擊倭寇,守護家國百姓,歷經無數艱難險阻,始終堅守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讓沿海地區重歸安寧。
這些名人的事跡震古爍今,然而,在歷史的角落里,還有無數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同樣以他們的方式書寫著忠義篇章。在我檢索古籍中的郯城人時,一名姓名都未被記載的小人物映入眼簾,《歙縣志》《徽州府志》中均記載了他的傳記,原文如下:
小二,在城俞標之仆,原山東郯城人。年荒,父母兇終,流離道路。標為收斂,而攜以歸,僅七歲耳。即知以報恩自誓,及長,欲興娶婦,固辭不可,惟顧以孤身事主,沒身而已。
標從之后,標出賈,遇遼兵擄掠,笞標,小二以身捍蔽,幾無完膚。標生毒疸,夜拜北斗,祈以身代,醫云須吮之,毒乃去,小二即吮,愈之。
其后,歷事五代,盡瘁無倦。歿年七十,異香滿室,驚動里鄰。俞氏以主附家廟焉。
譯文: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小二的人,他是城中俞標家中的仆人,籍貫是山東郯城人。彼時,正值荒年,天災肆虐,餓殍遍野,小二的父母也在這艱難世道中不幸離世,只留下年幼的他孤苦伶仃,流離失所,漂泊于道路之上。恰逢俞標路過,見這孩子身世可憐,心生憐憫,不僅出資為小二的父母妥善收殮尸骨,料理后事,還將年僅七歲的小二帶回了自家。
自那以后,小二便在俞家安頓下來。小小年紀的他,內心滿是感恩之情,暗暗發誓,此生定要報答俞標這份救命之恩、收留之義。時光荏苒,小二漸漸長大成人,到了談婚論娶的年紀,俞標念他多年來的忠心耿耿,一心想為他張羅一門親事,也好讓他成家立業,有個屬于自己的安穩生活。然而,小二聽聞此事后,態度堅決地推辭了,在他心中,報恩的信念堅如磐石,只愿孤身一人全心全意侍奉主人,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俞家,如此便心滿意足,別無他求。
后來,俞標因生計所需外出經商,誰料途中遭遇了遼兵的擄掠。遼兵兇殘暴虐,見俞標一行人,二話不說便揚起鞭子抽打。生死攸關之際,小二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軀擋在俞標身前,任由那皮鞭如雨點般落下,抽打得他遍體鱗傷,幾乎沒有一塊完好的肌膚。
又有一回,俞標突患惡疾,身上生了毒疽,病情危急,痛苦不堪。小二心急如焚,夜不能寐,為了救主人性命,他在夜深人靜之時,虔誠地對著北斗星跪拜,口中念念有詞,祈求上蒼能讓自己替代主人承受這份苦難。聽聞醫者所言,毒疽之毒必須有人用嘴將其吸出,方能去除,小二沒有絲毫猶豫,當即俯身,為俞標吸吮毒疽。或許是這份赤誠的孝心與忠心感動了上蒼,俞標的病情竟逐漸好轉,最終得以痊愈。
此后的歲月里,小二始終堅守在俞家,歷經五代主人的更迭,他始終初心不改,兢兢業業,為俞家的諸事盡盡心力,從未有過一絲倦怠。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直至七十高齡,小二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令人驚奇的是,他離世之時,屋內忽然彌漫起奇異的香氣,這異香裊裊飄散,驚動了周圍鄰里。俞氏家族有感于小二一生的忠誠與付出,將他的牌位供奉于自家的家廟之中,讓后世子孫銘記他的功績,每逢祭祀之日,一同緬懷這位恩重如山的仆人。
年輕的李歡開啟了一扇古郯文化的大門
作者簡介:李歡,郯城縣蒲汪李氏欽字輩第20代孫,1999年出生于山東郯城。大學畢業后從事文旅相關行業,熱衷于鉆研地方史志和家譜文化。
編輯:李歡
審核:張新杰
發布:孔明百科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