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將走進一座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神秘古城——樓蘭。
兩千多年前,這座位于絲綢之路上的繁華古城,是無數(shù)商旅的必經(jīng)之地。這里曾車水馬龍、商賈云集,然而不知什么時候什么原因,這座繁華的城市突然從地圖上消失了,消失的無影無蹤。究竟發(fā)生了?是戰(zhàn)爭?是瘟疫?還是某種更為詭異的力量將它吞噬了?可以說,樓蘭古城的消失,是人類歷史上最神秘的謎團之一。
如今,樓蘭古城的遺址沉睡在新疆羅布泊的深處,黃沙覆蓋了曾經(jīng)的輝煌,寂靜籠罩著這片廢墟。上世紀初,一個叫奧爾德克的新疆獵人,偶然發(fā)現(xiàn)了羅布泊一座空城,盛放著上千口棺材!因為這座“鬼城”旁邊有一條小河,于是,冒險者就給這片墳場取名“小河墓地”。 從此,這個地方在考古界名聲大噪。
2003年,一支執(zhí)行秘密任務(wù)的車隊穿越羅布泊,偶然間發(fā)現(xiàn)了這座鬼城,并打開一口棺材,里面躺著一具栩栩如生的女性干尸,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小河公主”。
小河公主的身世、她所處的文明,甚至她為何葬在這片荒蕪的沙漠中,依然是個未解之謎。盡管她已經(jīng)在這里躺了近四千年,然而中原的歷史文獻中卻對她或者她所在的古文明記載寥寥。
那么,美麗又神秘的“小河公主”究竟來自何方?她所在的文明又為何消亡呢?
小河墓地俯瞰圖。圖片來自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文瑛
1.西域強國樓蘭,為何一夕頹唐?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些流傳千古的詩句,讓樓蘭這個名字既熟悉又陌生。從這些詩句來看,樓蘭似乎是個強大的對手,能被寫進古代的豪情詩篇,戰(zhàn)力應(yīng)該不弱。但奇怪的是,在我們的歷史記憶里,和中原王朝作戰(zhàn)的,要么是匈奴人,要么西夏人、女真人、契丹人,等等,卻幾乎從沒提到過樓蘭。
如果樓蘭是曾經(jīng)的西域強者,那為什么跟我們的交集那么少?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回來向皇帝匯報時,特別重點提到了樓蘭國。樓蘭位于羅布泊西北岸,正是絲綢之路南北兩道的分界點,東西商貿(mào)往來的必經(jīng)之地。考古學(xué)家王炳華甚至說過,當年樓蘭的繁華程度,就好比今天的香港、上海、新加坡。
那么問題來了:這么一個曾經(jīng)經(jīng)濟發(fā)達、地位重要的樓蘭國,怎么會在我們的歷史印象中如此陌生呢?或許,這是因為樓蘭文明在歷史上曾經(jīng)消失了好幾回。
早在3800年前,樓蘭文明就已然存在,有名的小河墓地、小河公主,都是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而另一個樓蘭,則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時出現(xiàn)。《史記》有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guān)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 此時的樓蘭,已經(jīng)發(fā)展為城邦文明。
這兩個樓蘭,時間相隔1600年,有什么樣的文明能在斷裂這么久之后還得以延續(xù)?
撇開這一千多年的文明斷層,樓蘭人的起源更是個大謎團。德國人類學(xué)家約爾特吉等人在考古中發(fā)現(xiàn),樓蘭人有明顯的白種人特征。他們研究了5具樓蘭人的遺骨,時間大約在公元1到3世紀,其中4具被認定是歐洲人。聽起來似乎合理,畢竟樓蘭的位置比較接近歐洲,這個說法有跡可循。
但是,語言學(xué)家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指出,樓蘭人使用的官方文字是怯盧文,而怯盧文的起源竟然是古印度!這就讓人費解了。如果樓蘭人是白種人,怎么會使用印度的文字呢?更奇怪的是,早在公元2世紀,怯盧文在古印度就已經(jīng)被廢棄。連印度人都不再用了,可為什么到了公元3、4世紀,樓蘭人還在使用這種文字?這一點至今仍然是個謎。
更讓人驚訝的是,第二次的樓蘭城邦文明衰落得也很快、很神秘。我們在前面提到,漢朝初期,它首次出現(xiàn)在中原的史書記載中。但到了公元400年左右,高僧法顯西行取經(jīng),途經(jīng)此地,看到的景象卻是一派荒涼——“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短短幾百年,曾經(jīng)繁華的樓蘭就這樣消失在了黃沙之中。
后世考古學(xué)家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們遠赴樓蘭,考察文物,發(fā)現(xiàn)最晚的、記錄了時間的漢文木簡是建興18年,也就是公元330年;而樓蘭自己的文字記載,最后一位樓蘭國王叫做伐色摩那,大約在公元321到334年在位。
公元前2世紀,樓蘭城邦文明才在歷史中露出一角。到了公元4世紀,竟然又已完全消亡,淪為沙漠,再也沒能重新崛起。
而我們,對它的消失幾乎一無所知。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跨越近兩千年的兩段樓蘭文明,其興也勃,其亡也忽。
2.樓蘭美女的詛咒:公主的凄涼一生
樓蘭人可能擁有歐洲的血統(tǒng),大多高鼻深目、五官立體,想必都非常漂亮。只可惜紅顏薄命,擁有動人容貌的樓蘭美女,身世卻未必平坦順利。傳說中,樓蘭城邦文明的詭異消亡,似乎就源于一位美人的詛咒。
話說那近兩千年前,樓蘭國內(nèi)爆發(fā)了一場戰(zhàn)爭,就連國王都不得不棄城逃走,他跑啊跑啊,終于擺脫了追兵,但也迷失了方向,等回過神來才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在不知不覺間,藏進了一處墓地,而墓地里不遠處,還有一個不知身份的神秘女人。
因為不清楚對方是敵是友,國王最初還非常警惕,害怕她是敵軍派來的殺手或者間諜,但在看到這個女人的長相后,就對她一見鐘情了,兩人迅速墜入愛河。不久后,戰(zhàn)爭平息,國王鄭重地許下諾言:等我回來,我會娶你做我的王后。
等到國王處理完戰(zhàn)后的一系列政事,回到原地想要接女人去成親的時候,才得知一個不幸的消息:心愛之人已經(jīng)逝去,只留下他們在襁褓中的女兒。
國王悲痛欲絕,把這個女孩帶回樓蘭,封為公主。公主一天天長大,果然如她母親一般傾國傾城,不但在國內(nèi)有著數(shù)不盡的追求者,就連西域于闐國的王子,也專程趕來樓蘭求婚。
于闐國王子前來求婚,并不是因為聽說了樓蘭公主的美貌,而是另有原因。原來,樓蘭古國在安定了十幾年后,重燃戰(zhàn)火,而且與它開戰(zhàn)的還是馬背上的國度——柔然。單打獨斗肯定是打不過了,唯有跟于闐國通力合作,才有戰(zhàn)勝的機會。于闐國派繼承人前來求親,也是表達政治聯(lián)盟的意思。
于闐國王子拜訪樓蘭王宮,想要在婚前一睹公主的芳容;但實際上,由于戰(zhàn)爭,公主聽從父親的教導(dǎo),一直待在自己的住處,沒有出去。種種巧合之下,王子把一位打扮樸素、容貌卻非常美麗的女人當成了公主,女人自稱名叫蘭娜。
等到于闐國和樓蘭攜手退敵成功之時,國王大喜,便下令將愛女許配給闐國的王子;王子也非常高興,對他來說,這簡直是雙喜臨門,祖國有了同盟,自己又能娶得心上人。
可到了新婚之夜,王子發(fā)現(xiàn)之前每晚與他相會的蘭娜并不是公主,真正的公主另有其人。王子十分氣惱,就此離開,讓公主獨守空房。
受到侮辱的公主非常憤怒,就命令手下找到丈夫口中那個名叫蘭娜的女人,把她秘密關(guān)押了起來,對丈夫謊稱她已經(jīng)殺死了蘭娜。于闐國王子聽說愛人死去,當場就殉情了。
樓蘭公主一看,丈夫?qū)幙扇ニ酪膊辉敢馊⒆约海优鹬袩e辦了祭祀儀式,把蘭娜押上來,逼她對神明發(fā)誓,永生永世都不和王子在一起。蘭娜則選擇自殺身亡,在自殺那一刻,她念出了死神的名字,對樓蘭古國進行永久的詛咒。
果不其然,就在蘭娜自殺之后不久,樓蘭國的國運不再昌盛,而是迅速走向衰敗——羅布泊上游的河流逐漸干涸,生意盎然的綠洲變?yōu)橐黄S沙,豢養(yǎng)的家畜紛紛死去,樓蘭人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
3.樓蘭由盛轉(zhuǎn)衰,實是由于旱情
蘭娜的故事雖然凄美,但畢竟是傳說。有人說,那是由于絲綢之路的變遷。
要知道,絲綢之路的具體路線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漢朝時,穿越沙漠必須以樓蘭為中繼點,它是最重要的補給站之一。但到了三國時期,中原大地上光顧著打仗,自顧尚且不暇,哪有閑工夫往西域跑貿(mào)易啊,就閑置了一段時間。等到兩晉之后,絲綢之路改走北道,中間站換成了新疆哈密、吐魯番,樓蘭開始變得可有可無。
所以有些學(xué)者就猜測,樓蘭再怎么產(chǎn)香料、草藥一類,想要賣出去,還得依賴我泱泱大國的絲綢之路。這不,絲綢之路一改道,中原不再到樓蘭駐兵屯田了,它也就漸漸荒蕪,最終銷聲匿跡了。
可是,一個小國的經(jīng)濟,就算徹底回到最初自給自足的階段,頂多就是日子過得苦一點,不至于整個文明都消失吧?
于是,第二種猜想應(yīng)運而生:是因為戰(zhàn)爭,以及隨之而來的瘟疫。
歷史上,樓蘭經(jīng)濟實力較強,但軍事實力羸弱,先后被匈奴、吐蕃、月氏等勢力占領(lǐng)和統(tǒng)治。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在樓蘭城周邊的多處墓地里,埋葬著不同的人種。
要怎么快速地征服一座古城呢?說來殘忍,屠城往往是一個很有效的手段,把堅定的反對派都殺掉,再把他們的尸體堆成景觀,兩面派一看,嚇得屁滾尿流,哪里還生得起反抗之心?這很可能就是樓蘭城外那大片墓地的來歷。
連豬牛羊的尸體堆在一起久了不處理,都容易讓路過的人染病,更何況是人的尸體?況且,大批殺俘之后,是很難做到好好掩埋的,就算掩埋了,以古人的技術(shù),也很難阻斷疫病的傳播。就這樣,打仗之后,必有瘟疫。三番五次下來,樓蘭還能剩幾個活人呢?
上面這兩種說法,倒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樓蘭由盛轉(zhuǎn)衰的過程,但還是不能解釋一點——綠洲是怎么變成沙漠的?中原文明撤走,打擊的是經(jīng)濟;小國之間的戰(zhàn)爭,摧毀的是人口,但無論如何也沒有改造自然環(huán)境的能力?
正如明朝末年趕上小冰河期一樣,樓蘭也有點恰逢其會的意思——五千年的時間里,中國總共出現(xiàn)過四個溫暖期、四個寒冷期,公元3到6世紀恰好是第三個暖干期。暖干期顧名思義,氣候偏暖、干旱少雨,風沙自然也更猛烈了,西域還出現(xiàn)了“雅丹”風蝕地貌。
要知道,樓蘭曾經(jīng)的繁榮建立在羅布泊水源充足的基礎(chǔ)上,一旦氣候變得干旱,羅布泊水源減少,對樓蘭人來說就是滅頂之災(zāi)。當然,樓蘭人也不是沒有想過辦法,什么整治水利工程,筑渠、挖井、開水池,還有出臺世界上最早的環(huán)境保護律令,規(guī)定砍一棵樹要罰款一匹馬,但天災(zāi)豈是人力所能抗衡的?
漸漸的,羅布泊所剩無幾的水分無情的蒸發(fā)掉,日漸收縮,連湖灘底都露了出來。樓蘭長史官最終忍痛決定棄城,古國就此荒廢,整個羅布泊地區(qū)再無人煙,慢慢退化為一片鹽堿沙漠。
特約撰稿人:LXJ,北京大學(xué)財政學(xué)學(xué)士、稅務(wù)碩士
編輯:莉莉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