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碼上的商品采購日期早于商品的生產日期?商品名稱與實際不符,商家竟可以隨時更改溯源碼信息……溯源碼作為一種可追溯的防偽手段,被廣泛運用在商品的流通、銷售等環節,也是消費者判斷商品真偽的重要標識之一。然而,媒體近期接獲不少消費者反映購買的商品溯源碼存在問題,甚至“海關入關日期竟比生產日期還早”。
由于溯源碼記錄了產品原材料、生產、檢驗、包裝運輸、銷售、代理,以及售后等信息,做到所有產品信息能從產品全生命周期內的信息可追溯,可查詢真偽,所以也被稱為“防偽碼”“放心碼”。然而,部分消費者掃描溯源碼發現“驚天秘密”或者說奇葩現象:有人通過電商平臺購買的商品,入關日期竟早于生產日期;有人買的酒,采購日期竟早于生產日期。
這顯然不符合商品生產和流通邏輯。顯而易見,海外商品都是先生產再入關,即生產日期早于入關日期,境內商品都是先生產再采購,即生產日期早于采購日期。然而相關商品溯源碼提供的信息卻是反著來或者說“逆流通”,這不免荒唐可笑。這種奇葩現象透露的信息是,溯源碼提供的信息并不真實,要么是相關日期輸入有誤,要么被店鋪篡改,必有某種企圖。
從以上兩種反常情況來推測,相關商家應該為了體現產品新鮮度,延長銷售周期,在生產日期上做了手腳。還有消費者買的營養粉是咖啡味,但溯源碼上的產品名稱卻顯示是“橙味”,這應屬于輸入有誤。總之,本該起到防偽作用的溯源碼,卻出現各種不合理或者不真實的信息,沒有起到防偽效果。如此一來,不僅相關商家失信,溯源碼也在公眾心中褪色了。
對此,平臺方多解釋為“工作人員失誤”。但消費者認為,“溯源碼與商品的真偽相關,是與消費者權益密切相關的問題,如果出現問題后就簡單歸結于工作人員失誤,無法讓人信服。”其中,有的問題是失誤所致,但也是不該犯的低級錯誤;有的不排除是故意而為之,即為了商業利益隨意修改信息,不應該甩鍋給“失誤”。而是需要正視問題,應深刻反思。
不管何種原因造成溯源碼信息亂象,顯然都侵犯了消費者合法權益,消費者可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法律法規進行投訴或起訴,有關行政執法部門或者司法機關的介入,有望還原真相,維護合法權益。有關方面不能坐等消費者維權,在看到相關輿情后也要主動介入調查,并且徹底整改溯源碼信息亂象,促使商品溯源碼真正回歸防偽功能。
鑒于溯源碼信息存在人為篡改的可能,影響網絡購物消費,有關方面在抽查網售商品時,也應該對其溯源碼信息進行嚴格抽查,凡是發現溯源碼信息涉嫌造假的,要公開通報并依據有關法律規定嚴肅查處。同時,也要從技術角度防止溯源碼信息造假。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溯源碼變成“造假碼”。這需要消費者、平臺、監管者共同努力,對溯源碼問題說“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