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相關文獻來源。
(尉遲迥廟碑 局部)
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有一員大將,名字叫做尉遲迥。
這位老兄,很不一般,出身那就很顯貴,他是北周政權奠基人宇文泰的外甥,屬于是皇室親眷,那地位非常了不得。
我們知道,南北朝呢,是一個帥哥頻出的朝代,北朝的很多將領,那都是一等一的帥哥,北齊的帥哥代表人物非蘭陵王高長恭莫屬,據說這哥們因為長得太帥,導致很沒有威嚴,打仗的時候敵人看見他不害怕,所以他只好在戰場上帶起面具。
而北周這邊,論帥哥,那也就是尉遲迥首屈一指了,《北史》中就明確記載了尉遲迥是個大帥哥,是俊美容儀,那長相是相當的哇塞了。
現在的年輕人常說“顏值即正義”,意思是說長得帥的人,做什么都是對的,這句話其實透露出的,是一種長相優勢,即面容姣好的人能更加容易的在社會上生存,也更能輕而易舉的占據更多的社會資源,其實在古代也未必就不存在這種現象,北齊的奠基人,神武帝高歡,年輕的時候只是普通士兵,他在城墻下站崗服役,竟能引得當時富甲一方的世家大族婁家的孫女婁昭君主動追求,那說到底肯定是高歡長得還是帥的。
就好像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很多畫像把他畫的不太好看,臉型畫成了月牙的形狀,還有點地包天,可實際上我們想一想,朱元璋應該是沒有那么難看的,不僅不難看,反而大概率長相不錯,不然馬姑娘(即孝慈高皇后)怎么可能會相中他?
大帥哥尉遲迥,和高歡一樣,很有能力,那我們知道北周的前身是西魏,其實從西魏時期開始,尉遲迥就一直在朝廷里擔任重要職務,混的非常不錯,做文官的時候,位極人臣,做武將的時候,那也是攻城掠地,不在話下。
這位老兄,那頭銜太多了,太保,太傅,太師,上柱國,大將軍,他全都干過,就沒有比他聲名更加顯赫的了。
時間到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這一年,北周的第四位皇帝周宣帝宇文赟駕崩了。
接替宇文赟的,是宇文赟的兒子宇文闡。
(楊堅 繪像)
這個宇文闡,是個小孩,主少國疑,難以自持,他不能獨自處理政務,因此當時就由丞相楊堅代為輔政,楊堅后來代北周建立了隋朝,說明他就有不臣之心,因此他輔政的時候,他就很忌憚和北周皇室關系匪淺的尉遲迥。
那個時候的尉遲迥,在外帶兵,有兵權,有勢力,有人馬,楊堅是出于對尉遲迥的懷疑也好,還是想要把他除掉也好,反正就想要把尉遲迥給架空了,于是就派人到地方去宣召尉遲迥,讓他回到朝廷里。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所以只要把尉遲迥弄回來,那就好控制了。
楊堅的算盤打的還很周密,把尉遲迥給弄回來之后,他還打算讓另外一位將領韋孝寬來替代尉遲迥的職務,讓尉遲迥連回頭路都沒得走。
尉遲迥一看,一揣摩局勢,發現這不對啊,楊堅讓自己回朝廷,這不是鴻門宴么?這不是要收拾自己么?自己要是回去了,那真是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了,所以他就拒不奉詔,堅決不回去。
尉遲迥不僅不回去,他思來想去,認為這楊堅吶,必然是亂臣賊子,要圖謀自立,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尉遲迥認為自己如果不反抗,那就是慢性自殺,早晚會被楊堅給整死,所以不久之后他起兵反抗了。
尉遲迥起兵反抗朝廷,楊堅的反應也很快,直接就派出了韋孝寬來討伐尉遲迥。
這個韋孝寬,可以說是南北朝的一員名將,虎將,這人厲害到了什么程度?簡而概之就是一句話,如果沒有韋孝寬,那么可能東魏時期的高歡就能一統北方了。
韋孝寬打仗方面的造詣,那不是一般高,《北史》里有句話,體現的非常好:
城外盡其攻擊之術,孝寬咸拒破之。
(高歡 形象)
高歡傾巢而出,帶領所有的兵力攻打韋孝寬駐守的城池,城外的高歡用盡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攻城辦法,但韋孝寬始終巍然不動,一一破之。
被韋孝寬擊敗之后,高歡沒辦法,只好班師回朝,回師的路上,士兵頹廢,軍心不振,高歡手下的將領斛律金為了振奮士氣,帶著大家唱歌,這才有了那一首流傳后世的《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韋孝寬很厲害,但是尉遲迥也不是吃素的,他替朝廷平定過蜀地,東征過洛陽,也是一位幾乎沒有敗績的選手。
這是什么?這是針尖對麥芒,這是高手對決。
戰爭開始,韋孝寬主動出擊,尉遲迥堅持抵抗,形勢逐漸對韋孝寬不利,因此韋孝寬這第一仗,打的不是很好,沒有什么效果,也可以說是戰敗了。
尉遲迥當時的官職,是北周的相州總管。
相州,是一個很大的州,尉遲迥的駐地在鄴城,鄴城下邊還轄著六個郡,以今天的地圖來看,尉遲迥的勢力范圍大概是今天的河北臨漳和河南安陽一帶。
韋孝寬和尉遲迥打完第一仗之后,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
(古代戰爭)
我們知道,韋孝寬和尉遲迥,那都是北朝的當世名將,老百姓們都聽說過他倆的名字,倆人打了一仗,動靜鬧的挺大,地方上的老百姓都知道這個消息了,老百姓就好奇啊,說天天聽說守玉壁城的韋孝寬,天天聽說平定蜀地的尉遲迥,可是只是坊間笑談,聽過沒見過,所以大家都想要一睹真容,同時呢,這老百姓也沒見過這種陣仗的戰爭,都想要看看怎么回事兒,想知道這打仗打到什么樣了,是什么進度,于是,以下一幕就發生了:
《周書》:鄴中士女,觀者如堵。高颎與李詢整陣,先犯觀者,因其擾而乘之。迥大敗,遂入鄴。
老少爺們,男女百姓,聽說有熱鬧可看,是呼朋引伴,拉幫結伙,全都跑到了前線上來觀戰,人數之多,遠遠望去好像一堵墻一樣密不透風。
這得是多少人吶?
史料沒有記載,但是肯定是很多人,如果只有幾個人,也沒有必要記載下來了。
您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場景,烽火連天,戰鼓雷動,兩軍對峙,旌旗蔽日,箭矢如雨,怒吼與兵器交響,刀光劍影中,血肉橫飛,戰馬嘶鳴,車輪轆轆,車輪下碾壓破碎的山河,硝煙四起,遮蔽了藍天白云,火光沖天,照亮了士兵們已經猙獰的臉龐...
當然了,以上是作者個人的想象,但是古代戰爭,冷兵器時代的作戰,只會比我說的還要殘酷。
這邊戰場上都殺紅眼了,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都拼命了,那邊一大群百姓則在目不轉睛的圍觀。
要說,這尉遲迥,他也不是瞎叛亂,瞎反抗,他還是很有兩下子的,韋孝寬集合大軍,猛烈攻打,尉遲迥卻仍舊是不慌不忙,仍有從容還手的余地。
(尉遲迥 形象)
戰況得不到推進,韋孝寬很著急,那么這個時候,同在北周朝廷軍中的兩個將領,一個叫做李詢,一個叫做高颎,倆人就轉變了思路,想了一個辦法。
什么辦法呢?那就是朝廷的軍隊分出一部分兵力,來攻打這些看熱鬧的圍觀百姓。
這幫百姓也是懵了,因為他們真的就只是出于好奇的心理才跑到前線上來的,你們打你們的,我們看我們的,咱們井水不犯河水對不對?
他們哪兒想到,朝廷軍隊揮動武器,策馬驅前,奔著自己就過來了。
這幫人都是普通百姓,他們沒有武器,沒有裝備,沒有戰斗力,也沒有紀律性,朝廷的軍隊沖過來,他們登時大亂,開始慌不擇路的逃跑。
慌不擇路的意思就是,大批量的百姓們根本就沒有原路返回,離開前線,而是情急之下四處亂竄,很多直接就奔逃到了正面戰場上。
他們哀嚎,哭喊,相互踐踏,不少百姓甚至都跑到了尉遲迥這邊的軍隊陣營里,那尉遲迥這邊的軍隊立刻就亂套了,陣型一下子就被打亂了,而朝廷軍隊抓住這個機會,立刻進攻尉遲迥,尉遲迥被這幫逃命的百姓們把軍隊的防線給攪了個七葷八素,軍中大亂,他一時不能指揮,因此而戰敗。
這一仗,朝廷軍隊取得大勝,這士氣啊各方面的就都上來了,之后是越戰越勇,連戰連捷,很快就把尉遲迥給擊敗了。
到最后,尉遲迥兵敗被圍,退守鄴城,他彈盡糧絕,最終自盡而死。
我們當然不能說,是這幫圍觀的百姓引起的騷亂致使尉遲迥兵變,因為就算沒有這些百姓,尉遲迥也注定會失敗,他從反叛到兵變,仨月都不到,只有六十八天。
倒霉的是這群圍觀群眾,圍觀的百姓,為了看個熱鬧,大部分都因此了賠上了性命。
這場熱鬧看的,代價真是太大了...
參考資料:
《周書·卷二十一》
《北史·卷六十二》
王晨旭.論隋文帝拆鄴原因.蘭臺世界,2024
皇甫小夠,韓長松,王永紅.沁水之戰考釋.黃河.黃土.黃種人,20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