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劍虹 《高爾夫大師》出版人(特約)、中國百佳球場評選執委、美國《Golf Digest》全球百佳球場評委、高爾夫頻道《高談闊論》節目特約評論員。
2024年12月連續打了三天五道口金融EMBA聯盟杯年度總決賽,收獲頗豐。雖然我們隊的團隊目標達成,但我對自己三輪都八十多桿的個人成績非常不滿意。動作變形嚴重,一度陷入“技術焦慮”和“準備焦慮”的雙重牢籠里不能自拔,直到決賽最后幾個洞才得以脫身卻也為時已晚。
缺賽長達六年的周末球手,對正式比賽的氛圍已經非常陌生了。雖然賽前一個月每周加多了一次練習場,但正賽中失誤后做不到及時修正的無力感和恐懼感成為我賽后幾天的夢魘。我和一位比賽同組也相識多年的金融機構前輩Q學長做了一次長時間的交流。他總結了幾點讓我深以為然。
首先,會打比賽是一種和揮桿技術無關的“技術”。 這項技術可以讓自己在比賽時肌肉松弛,節奏流暢,沒有焦慮感,讓自己平時練習球和娛樂球的真實水平百分百得到體現,甚至在壓力下能超水平發揮。但凡是技術,都是需要訓練來固化提升的。
“會打比賽”這項技術怎么訓練?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多打正式比賽。 這讓我想起來十幾二十年前,深圳朝向隊和北 京京鷹隊的業余頂尖高手們,都會積極報名參加當時業余賽最高組織規格和賽事級別的“朝向業余巡回賽”。 劉國良、黃有誼、陳樹新們就是通過高頻次參加正規比賽來訓練自己在壓力下“控制身體”,“克制貪欲”,“正確面對并迅速化解焦慮”,“制定并貫徹比賽攻略”,“放下偶像包袱”,“不把打壞的一洞帶入下一洞”等等一系列的能力。
其次,Q學長說自己要對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負責。他說高爾夫是他唯一的愛好,但他也是周末球手,為了保持自己的低差點和競技狀態,Q學長為自己和女兒聘請了一位常年相伴并且要發年薪的職業教練。 他說自己這樣做并不是為了與人競技決出輸贏,而是不斷升級自己的高爾夫理念,優化自己揮桿擊球的技能,突破自己的極限,不斷降低差點。
他的話讓我想起了李連杰演的那部豆瓣高分經典電影 《精武英雄》中,日本武術大師船越對陳真說的那句話:學習武術不是為了擊倒別人,擊倒別人最有效的手段是開槍,武術是為了突破自己身體的極限......Q學長平日上班沒時間打球,就在家里裝了一套模擬器設備,盡量避免無效社交應酬,每天晚飯后在模擬器上打磨技術,優化動作,固定揮桿流程,穩定揮桿節奏。 積年累月,雖然一直在改動作,但他的擊球質量越來越好,成績也越來越穩定,差點也越來越低。
我帶著比賽總結出的寶貴經驗,一個月后又去南方連續打了幾天球,第一場還是一如既往地滿意,總能時刻提醒自己在容易犯錯的左髖向后旋轉問題上保持專注,在陌生山地球場打七十多桿也覺得很容易。后面幾場我又體會到了比賽時候的那種失控感。 很多年來,我已經習慣了休息一兩周打一場的節奏,對連續幾天打球時的那種身體感受是非常陌生的。揮桿過程中不穩定的關節多了起來,手肘膝髖踝的位置發生細微變化的概率也會增加。這樣的結果就是打壞一桿后很難迅速修正,很快會第二次犯同樣錯誤,隨之而來的就是恐懼和焦慮......這就是為什么強如巡回賽球員,在正當高爾夫壯年的五十歲就要轉戰長青組,四輪比賽改三輪而且要打藍T。
確實,打一場好球和連續幾天都能打好球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起作用的不僅是技術訓練、體能訓練、心理訓練,還有年齡。 打好比賽的能力說白了就是身體長時間處在疲勞狀態下,精神長時間處在緊張狀態下,保持技術穩定的能力。這就是關于比賽本身的技術。
高爾夫是一門關于時間的藝術,你想從它那里獲得幸福愉悅,就要花很多時間。 這就意味著你要放棄許多其他事情,減少分配給其他興趣愛好的時間。至于我們能不能做到,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專欄作家只負責點醒,勘破,不負責治愈。
尤其治不了自己。
更多內容請訂閱《高爾夫大師》1月刊
近期精彩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