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什么叫巨星?
筆者以為,除了個人魅力突出、專業能力驚人,更要兼有頭部的商業票房實績,與不可多得的“神話”之作。
本文將攬香港影壇四大巨星在手。
兼談“神話”之作。
從李連杰講起。
他先以《少林寺》少年成名,后輾轉赴香港影壇謀求發展,但直到八年之后,方以《黃飛鴻》一片,站穩腳跟。
其后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得名“功夫皇帝”,但以香港影壇來講,他在商業票房表現上,始終不敵“雙周一成”,只能屈居“第四人”的位置。
一九九八年,他奔赴好萊塢。
一開始,他只能做配角和反派,然后,一步步用個人魅力和扎實的功夫,征服美國人。
再后來,他以《英雄》、《霍元甲》和《投名狀》,回歸華語影壇,個人聲勢臻至巔峰,走勢之凌厲、名望之鼎盛,甚至可以蓋過成龍。
但隨后身體出現問題,在內地電影市場井噴的歲月,未能大展拳腳。
甚為可惜。
他的神話之作,筆者以為,是來自1994年的《精武英雄》。
可謂動作美學與禪意思辨的極致。
第二位,成龍。
他其實很早就在香港影壇立足,也就是眾所周知的《醉拳》和《蛇形刁手》時期,并很快就過檔嘉禾電影,被謂之“香港第二代功夫巨星”。
但他的巨星之路,其實并不輕松。
從模仿李小龍開始,到確立動作喜劇路線,從古裝過渡到時裝,成龍并不具備李小龍那樣的宗師氣度,也不像李連杰那樣飄逸不凡,更不具備其“功夫詞典”的本事,所以最后,他以“搏命”為關鍵詞。
就這樣,他一路以《紅番區》、《一個好人》、《我是誰》和《尖峰時刻》,搏入“雙周一成”陣營、搏進好萊塢,直至搏得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也是一個傳奇。
不過,筆者感覺他后期作品,可看性越來越差。
而他的神話之作,必然應該是其巔峰之年的那部《紅番區》。
“搏”出了一個未來。
然后看周潤發。
他拿影帝獎很早,但直到出道十年,才以一部《英雄本色》,擺脫“票房毒藥”的稱號。
一開始的周潤發,很窮。
所以沒得挑,并且簽下了許多亂七八糟的合約,甚至很多年過后,都仍然要被迫以極低的片酬拍片。
其實,那些老套、乏味且無創意的劇情片,怎么可能賣座?
加上他運氣實在頗差,又似乎沒什么挑戲的眼光,比如1982年劉德華以配角身份接拍的那部《投奔怒海》,原定主角就是周潤發,卻因他顧慮臺灣市場問題推掉了。
這部片輕輕松松就破了1500萬票房。
而周潤發首部破千萬票房的電影,要等到1984年的那部《靈氣逼人》。
此時他已出道九年。
幸而,他以《英雄本色》崛起之后,迅速迎來自己的巔峰期,在奠定“雙周一成”格局之后,與成龍、李連杰一道,奔赴好萊塢。
他當然也是華語演員中的佼佼者之一。
神話之作,筆者認為,應該是2000年那部《臥虎藏龍》。
大氣淵沉。
最后是周星馳。
周星馳大約是香港影壇崛起最快、統治力最強的商業巨星之一,唯一能與他掰手腕的人,或是上一代“喜劇之王”許冠文。
他自1990年憑《賭圣》驚天崛起,一人就占了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影壇的“半壁”江山,確實強到離譜。
這一點,讓人完全沒有話可說。
不過其影路也很不常規。
比如,他1994年就開始拿起導筒,更在零零年代三次出手之后,徹底轉身幕后,而《功夫》、《西游·降魔篇》和《美人魚》三片,分別以1.7億、12.46億和33.86億票房,成為華語影壇商業票房歷程上的三座高山。
不管是做演員,還是做導演,他都讓人無可指摘。
縱有江郎才盡,豈非也是世間常態?
而其神話之作,必選《功夫》。
劃時代巨作。
好演員與好電影,都可堪“瑰寶”。
而故事當然未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